- 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哲學研究:以內容依托型課程教學為例
- 張玉榮
- 3210字
- 2019-10-25 16:48:16
第二節 大學英語教師眼中的課程教學改革
為了更好地理解教師的“焦慮與擔憂”及“歡喜與享受”,認識課程教學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從2012年夏天到2015年5月,我利用各種會議和研修機會去接觸一線教師,了解他們對正在興起的課程改革與自身專業發展的理解和認識。2013年5月,我參加了“第四屆亞洲ESP暨第二屆中國ESP教學國際會議”。2014年4月,參加了“高等學校外語學科中青年骨干教師學術英語研修班”。同年7月,又參加了“高等學校外語學科中青年骨干教師以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CBI)研修班”。2015年5月,參加了“學術英語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研修班”。這使我有機會接觸到來自全國各地、各類院校的教師,通過采訪教師,收集教師的反思日志[3],對全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師面臨的教學和發展問題有了比較立體的認識。
面對新的課程問題,首當其沖的是教師對自身專業能力的懷疑和對未來發展的擔憂。對當前改革影響較大的課程教學理念是基于內容的外語教學(CBI),包括以內容為依托的學術英語(EAP)教學和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盡管所用概念不同,這些主張的共性是強調外語學習與專業知識學習融合,使外語成為學習者專業學習和發展的工具和途徑。但這一主張引起很多大學英語教師的焦慮,擔心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和儲備不能勝任未來的課程教學。
眾多教師對個人專業勝任力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他們為自己在其他專業知識上的欠缺感到“底氣不足”,面對新課程感到“壓力山大”,有的教師甚至認為需要“再去修一個[其他專業的]學位”。
外語與其他學科相遇帶來了嶄新的實踐問題,也使很多教師對自己的專業發展和定位產生了困惑和失能感。
有的教師質疑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皩W術英語是大學英語的發展方向嗎?”“學術英語是時髦追風還是大勢所趨?”“Academic English的作用真有那么大嗎?”“大部分學生真的需要這個英語嗎?實踐生活中真正的需求有多大?”“EAP起初源于留英學生的學術能力缺乏,后發展為系統的EAP教學體系。當這樣極其有針對性的教學搬到中國,是否有廣泛的實際價值?又有多少學生需要用英文幫老板寫報告?”(2014年4月學術英語研修班學員反思日志)
有的教師疑惑新理念支撐下的課程教學改革與原有的通用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課程教學之間的實質性差別是什么。
還有教師質疑這類課程的意義。
教師對這種新的教學實踐形式有著各種各樣的疑問和困惑,理論與實踐兩界的討論紛紛擾擾,難有定論。而實踐中的挫折與尷尬給新課程實踐這個眾說紛紜卻仍然面目不清的問題更添上一層陰霾。
有些教師反對以內容為依托的EAP課程。他們認為無論是從學生的角度,還是從教師的角度,都不具備開設這類課程的條件。因此,“與其勉強大英教師去學習專業知識,不如讓本身具有專業知識、學術背景的老師來教EAP課程。而讓大英老師集中精力在GE課程上?!?/p>
但是,也有相當數量的教師認為,大學英語確實到了不得不變、必須要變的時刻。新的課程改革是一個良機,為大學英語教師提供了實現個人專業發展的突破口,為改變毫無價值感的專業生活狀態提供了契機。
深入分析教師的反思發現,教師的困惑、焦慮、各種擔憂輻聚到一個問題——知識。在很多教師看來,學科知識成為能否勝任新課程教學的要件,專業知識儲備是內容依托型課程對大學英語教師的最大挑戰似乎是不證自明的。但是,細細品讀教師當中有關內容依托型課程的話語,會發現其背后假設值得深究。
有關內容依托型外語課程(主要是ESP和以內容為依托的EAP)的討論預設了這樣一個判斷,即教師有了“學科知識”,才能勝任ESP/EAP課程教學。如是所言,高等院校只需選調語言水平優秀的專業教師,再給予一定的教學法培訓即可,何須投入大量精力、財力去培訓和發展語言教師?事實上,確有此種模式的成功范例,如山東大學[4]、臺灣亞洲大學[5]。不可否認,內容依托型課程涉及專業知識內容,專業知識儲備是必要的。但是,“語言知識+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的配方是否足以成就內容依托型外語課程教師?
從教師的反思中,我們看到了課程變革中教師的專業危機感。此中隱藏的問題是,作為現代大學中的專業人員,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屬性是什么?是什么使他們有別于專業英語教師[6]?課程改革已經改變了大學英語教師專業實踐的地貌,如許多老師感受的那樣,可能關乎大學英語教師轉型的問題。那么,這種轉型對其專業生活和專業發展具有什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