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研究
- 王海東
- 1618字
- 2019-10-25 20:10:56
序二
我們正在邁向學習社會,邁進一個全民終身學習的時代。學習的內涵和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變化,呈現出普及化、終身化、多樣化、泛在化、個性化、信息化的特點和趨向。這些重大變化要求建立新型的學習成果認證制度,以適應全民終身學習的現實需求。首先,終身學習意味著學習的 “終身化 (lifelong)”,即教育和學習不再局限于人出生后的前20年,而是延展到一個人 “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生涯,人們將各階段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認證和有效銜接的需求逐漸增長;其次,終身學習意味著教育與學習的 “多樣化 (lifewide)”,即學習途徑、資源、形態與方式趨于多樣,從原來強調單一的正規教育向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以及非正式 (或非固定形式)學習并重轉變,對各種各樣的學習成果予以認可,特別是對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學習進行認證的需求在不斷增加;最后,社會的開放與多元推動著學習者的選擇性和流動性增大,他們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教育體系、層級、機構、項目以及不同產業、職業和企業之間的流動,帶來了人們對不同類型、不同教育機構的學習成果進行比較和轉換的需求。面對終身學習背景下學習成果認證的各種現實需求,偏重正規教育的傳統教育評價體系已難以相適應,迫切需要構建新型的、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學習的成果也能獲得恰當認可的學習成果認證制度,以滿足整個社會全民終身學習的需要。
構建與終身學習相適應的學習成果認證制度,是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國際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全球已有超過100個國家已經或正在建立包括國家資歷框架在內的新型學習成果認證制度。我國于21世紀初就提出了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目標,作為構建終身學習 “立交橋”、探索新型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的重要內容。2010年國務院頒布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了建立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建設學分銀行等任務目標。近年來一些地區和教育機構就“學分銀行”建設進行了研究和實踐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相對滯后,實質性的建設工作才剛剛起步。從研究情況看,我國關于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的研究雖然從數量上增長很快,但大多數是對境外研究成果的介紹,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以及結合我國實際的應用研究還比較少見,薄弱的研究狀況難以為我國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建設探索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從上述意義來說,王海東博士的這本著作對于我們深化相關研究、加快推進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作者作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國獨特的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的專業研究人員,對學習成果認證制度進行了持續而系統的研究。這本書可以說是他本人近年有關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他的研究系統地回答了什么是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為什么要建立學習成果認證制度以及如何構建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等問題,提出了一些頗具價值的觀點和建議。這本學術專著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具有寬闊的國際視野。(終身學習)學習成果認證制度是舶來品,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西方發達國家都領先于我們。作者對著名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學習成果認證的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為學習和借鑒境外相關的政策理論、分析方法和制度建設經驗提供了重要參考。第二,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本研究將理論研究同我國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建設實踐探索的分析緊密結合起來,分析了我國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建設的進展及問題,特別是作者關于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建設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的價值及改革方向的探討,是深入并切合實際的。第三,突出研究的應用價值。作者不僅對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的基本理論和制度框架等進行了梳理和分析,還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針對我國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建設探索中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方向、路徑和操作性政策建議。
構建學習成果認證制度是建設終身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對于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來說至關重要。期待本著作對推動我國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建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韓 民
2017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