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國道路的文化性貢獻
中國道路向世界展示的貴和尚中、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仁義”“和合”文化更具世界道義性,更具世界魅力,這是文化性貢獻。
這種文化性貢獻與中國道路相關。中國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開創出來的,它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具有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基因。
中國道路表明,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生命力,具有指導意義。自從蘇聯解體后,有些人認為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對馬克思主義失去信心。實際上,失去生命力的那種馬克思主義,是被僵化教條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這樣的馬克思主義不僅沒有過時,而且煥發出勃勃生機;它既增強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在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也在理論上提高了中國意識形態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這是中國道路對“意識形態”的一種文化性貢獻。
中國道路表明,世界人類文明具有多樣性,而中國道路所蘊含的“仁義”“和合”的本質、本位文明是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一種新的文明類型。西方許多學者極力維護西方文明在世界上唯我獨尊的地位,認為西方國家所推行的普世價值可以成為普遍性的文明規范,因而極力為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之合理性提供理論基礎,蔑視非西方世界的文明。他們往往用西方話語體系解讀中國,不愿承認中國道路及其成功。他們竭力尋找中國發生危機的根源,認為中國政治體制不具備自我革新、自我調整的機制和能力。中國道路的成功,確證世界文明具有多樣性,確證中國的“仁義”“和合”文化及文明更具有道義性。中國道路所蘊含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既尊重個人平等發展,又注重社會和諧,也強調國家主權,還注重世界和諧,它強調“協和萬邦”“世界大同”“休戚與共”,認為“獨善其身”并不可取,“兼濟天下”才是合理的自然秩序。顯然,中國道路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標準來評判各種政體的表現,更具正當性、道義性、合理性。這是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一種新的文明類型,這種新型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的。這是中國道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文化性貢獻。
中國道路表明,世界上的發展道路具有多樣性,各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它破除了對世界發展單一道路的迷信,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種啟示:應依照本國國情探索自身的發展道路。以堅持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相統一的哲學方法來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是最根本的。中國道路是從中國客觀實際出發認識中國國情而開辟的發展道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與實踐發展的邏輯:在中國搞社會主義,沒有現成公式可以遵循,也沒有既有模式可以照搬,必須走自己的路。由此,必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并“立足中國國情”進行實踐探索;要把握中國國情,就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從客觀實際出發認識中國國情,我們黨得出一個對中國道路具有“總依據”意義的重大論斷,即我國社會主義依然處在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其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既要利用“市場經濟”,又要力求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達到全面協調和統籌兼顧,還要實行“改革開放”。可見,中國道路有其歷史必然性。這條發展道路也體現中國人民的主體需求和價值追求,體現注重民生、民富、民和、民主的民本精神,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其價值合理性。實踐證明,注重發展與和諧相統一的中國道路具有鮮明優勢,是促進中國發展的根本原因。這一中國道路因具有哲學基礎且又蘊含“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因而是對確證“道路多樣性”的一種文化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