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創新方法論研究
- 姚新中 陸寬寬
- 6616字
- 2019-10-25 20:11:08
中國哲學創新的動能、路徑與方向
姚新中
作為一門現代學科,中國哲學學科自20世紀初在西方哲學的參照下誕生以來,一直在創新的驅動中不斷地尋找自身的合法性、概念體系的合理性、推理論證的獨特性。中國哲學“創新”的內在動力一方面來自中國哲學對自身現狀的不滿,另一方面則源于對更為理想模式的追求;而外在動力則受益于社會發展變化對中國哲學所提出的需求與期待。內在動力與外在動力最終會合在對傳統中國思想、外來西方哲學體系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造性吸收與創新性發展中。中國哲學學科的創新,既根源于哲學的本性,又特別呈現在中國哲學發生、發展、演化的歷程中。如何理解當代時空語境下中國哲學創新的含義?如何探尋真正意義上中國哲學創新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如何擴展中國哲學創新的空間和檢驗中國哲學創新的各種不同模式?提出這些問題并試圖找到回答問題的途徑,就是擺在讀者面前的這個“三部曲”系列的起因與設想。
哲學源于人類對人生、社會和世界根本問題的拷問,成長于對這些問題的反思、理解和回應。哲學問題的可重復性與可復制性決定了哲學的普遍性和永恒性,而哲學回應的多樣性與可變性則表現了哲學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因此,與其他學科的創新不同,哲學創新的基本追求不是把過去已有的思想推倒重來,而是站上巨人的肩膀以看得更遠、借助歷史的勢能使前進的步伐邁得更大、汲取來自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所可能產生的啟示使哲學思考的空間更廣闊且內容更深刻。相較之下,其他學科(如經濟學、法學等)的創新可能會導致對學科基本問題的否定,而哲學則更多是從新的視角看古老的問題或以新的方式重新詮釋歷史中的理解。自人類文明進入“軸心時代”以來,中外大哲學家們所提出的哲學基本問題(如什么是人性、何為正義、如何獲得對世界本質與規律的真理性認識,等等)始終伴隨著人類在心智、知識、技能、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進展并在其中呈現出不同的形態。知識的廣度、生活的方式可以很不相同,但人類的本性、生活的本質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這是哲學問題永恒性的基因,代代相傳。但從另外的角度看,雖然哲學問題的內在規定性也許并不會隨人類偏好的變化而變化,但理解這些問題的視角和回答它們的方式卻必須受到時代的制約,從而使哲學探究具有了時空的相對性。哲學正是通過致廣大與盡精微、表象解釋與深層反思、形式認知與理念探尋之間的交互作用而不斷獲得發展的動能。
雖然中國哲學作為一門現代學科直到20世紀初才得以建成,但其概念、推理、辯證、審問不僅承接西方自古希臘以來的知識積累,而且連貫中國自先秦以降的思想脈絡。因此,只有在哲學的譜系中才能把握當代中國哲學的本性和特質,也只有在哲學的歷史性與時代性統一中才能理解創新何以對當代中國哲學具有如此特殊的意義。當代中國哲學創新何以可能?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從中國哲學本身的性質上進行方法論追尋。因此,本系列三卷的重點落腳之處便在于從方法論的層面對當代中國哲學創新問題的三個方面做出歷史的梳理和學理的考察,即《中國哲學創新方法論研究》《比較哲學與當代中國哲學創新》《哲學創新視野中的應用哲學研究》。我們的目的是,探求和論證中國哲學創新在方法論上的必要性、在時間上的可持續性以及在空間語境下的可能性。
中國哲學創新的必要性存在于中國哲學的本性中,這一點只有在哲學與時代的關系中才能鮮明地體現出來。因此,第一卷就以“哲學與時代”為導論,開啟我們探討中國哲學創新方法論的征程,論述我們所處時代的特點和要求、所面臨的時代問題,從而引出哲學創新對時代的意義。哲學的時代性使哲學的視野必然受到時代認知所能達到臨界點的限制,但新的時代必然會開發出新的可能性,從而使哲學具有未來性。哲學的未來性是問題導向的,提出好的問題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哲學的本性。因此,第一章就需要從哲學的元問題,即關于哲學問題的問題入手,來理解哲學創新的性質、特質和空間,來研究哲學問題的在場性、未來性以及問題鏈形成的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但中國哲學創新的必要性又不僅僅是由哲學問題決定的,它還與中國哲學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當前面臨的困境密切相關。這必然引向“什么是中國哲學”的問題,所以第二章就從“以西律中”、“以西釋中”和“中西會通”三個角度梳理中國哲學學科所遇到的合法性、合理性問題。由于中國哲學特殊的學科建構歷程,所以追蹤哲學學科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歷史,分析中國哲學由于特殊建構歷程而內含的結構問題,就構成了第三章的主要內容。接續而來的第四章是關于中國哲學的內在張力問題,此章以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為經緯,檢查了中國哲學在內容與形式、理想與現實以及哲學內在要求與時代期望等之間的一致性、矛盾性及其原因。面對這些問題、張力或矛盾,我們該怎么辦?于是,第五章便從方法論層面尋求化解的途徑和方式。這一章指出了我們以往對這些問題的看法的缺陷,以及應如何轉換視角,從相對封閉的迷谷走向視野更開闊的山巔。在這一章,我們試圖以“大哲學”的視野面對哲學困境,并在克服這些困境中實現哲學學科的結構變革,并為第六章尋找新的哲學生長點奠定方法論基礎。當然,我們也將表明,新的哲學生長點的關鍵在于多維的融合而非兩極的破裂。只有在實踐與智慧并重、傳統與現代并融、中國性與世界性并立中,我們才有望看到創新性發展的可能。第七章把上述關于哲學創新的思考自覺地應用到哲學教育中,論證哲學理論創新與哲學教育創新之間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最后,此卷以“中國哲學的返本與開新”為結語,強調當代中國哲學必須在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融會貫通中,在哲學厚重的歷史傳承與時代精神的未來導向之間構筑堅實的橋梁。
當代中國哲學起源的特殊語境和方式決定了其在一開始就是以比較來定位自己,論證自己的存在與發展。因此,如何從比較的視角來理解當代中國哲學創新就成了第二卷的主題。此卷雖然與其他兩卷不同,因為其主要內容并不是重新寫就,而是由匯集比較哲學領域近年來已經發表的文章所組成,但經過有目的性地編輯、刪改和修正,這些文章在邏輯上已經納入了我們這個哲學創新系列之中,并開辟出當代中國哲學創新研究的一個新途徑和新維度。鑒于西方哲學在中國哲學創立之初所發揮的參照性作用,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比較哲學是中國哲學的宿命,相應地,當代中國哲學創新必然要借助比較這個有效工具而加以證成。但由于篇幅和主題所限,此卷所說的比較主要指東西方哲學的互鑒、互釋與對話,而沒有把世界上其他重要哲學形態如印度哲學、非洲哲學、日本哲學等納入我們的比較研究之中。我們的關注點在于如何通過批判性地檢查比較哲學的理論形態、研究方法、問題意識與創新思路,來研究比較哲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如為什么比較、如何比較以及當下比較哲學所面臨的問題或困境,目的是在新的時代環境中提出如何進一步推進中西文化的融合,如何實現中西馬三種哲學的會通,以及如何使得當代中國哲學更具世界化的視域。
第二卷的導言以哲學比較的方法論開題,檢查了迄今為止比較哲學所遵循的三條路線或所使用的三種方法,其關注的重點不是第三條路線與第一條路線和第二條路線之間的差異,而是展現第三條路線形成的內外動因和實踐過程,落腳在比較哲學第三條路線與中國哲學話語權等當今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在第一章,我們具體檢查了比較哲學的中國學術語境與研究特點,探討了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語境中的中國哲學之間的互動、互融以及如何由此證成當代“中國的哲學”。此外,我們還探討了比較哲學的在地普遍性與研究語境問題。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為比較哲學的研究與學術對話提供了新的思想場域,在這樣的語境中,比較哲學既要堅持“言說”的地方性,同時更要在思想上具有全球性視野和普遍性眼光。提出各個哲學傳統之間的差異是比較哲學研究的合理性依據,但哲學的在地普遍性與“家族相似性”同樣構成比較哲學的重要前提。所有的比較哲學研究都要立足于某個哲學傳統,但與此同時,為了真正理解并發展自己的哲學傳統,又不能僅限于這個傳統,它必須走出自身,向其他哲學傳統學習,而這也正是海外中國哲學研究蓬勃興起的原因之一。比較哲學是要努力改變哲學的地方性定義,將地方文化的狹隘性、經驗性限制,擴展為一種新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代觀念和哲學理論。第二章關注于比較哲學的理論形態與研究方法,提出比較哲學是一種有意識的理論建構嘗試。比較哲學不同于哲學比較,其目的不在于簡單說明兩個或多個不同哲學文本之間的異同,而在于促進哲學文本的“視域融合”,并最終實現不同哲學體系之間因交通互鏡而生成新的哲學知識體系這一初衷。比較哲學雖然通常以哲學比較的方式呈現,但在問題比較和思維比較的背后,實際上所牽涉的乃是不同道德體系和文明體系的自我定位、自我理解、相互關聯以及互競互爭等問題。它涉及在當今文明多樣性背景下如何從比較思維開出道德形態學方法,進而在古今對看、中西互鏡的道德形態學中探究創新性思維及其啟蒙視野。第三章所討論的主題是比較哲學的學術立場與文化重建。哲學的產生離不開一定的文化場域和思想傳統,這些場域和傳統便構成了比較哲學的基本立場,哲學雖然不可能無立場地比較,但比較并不是“厚此薄彼”或“以己度人”的思想“判教”。比較哲學的目的是在全球化時代尋找哲學的通達之路,從而為人類的共同命運提供多元而普遍的思想智慧。為此,比較哲學鼓勵哲學研究走出各自的“文化圍城”,通過克服文化壁壘和打破思想禁錮,最終實現中國哲學傳統的文化重建。第四章關注于比較哲學的時代性與哲學會通之路問題,提出比較哲學在當代中國的時代性主要體現為當代儒學研究的特點,體現了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學)在面向西方哲學探索“哲學會通”的可能性路徑時所使用的觀念與方法。當代中國比較哲學之所以具有這種特點,一方面與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占據著核心地位并逐漸內化為中國人精神層面的“文化無意識”有著重要的關聯,另一方面也與現代新儒學尤其是海外新儒家在世界范圍內對儒學的新探索和全球性推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第五章以中西智慧觀比較為主題。在這一章,我們以早期儒家和古猶太教傳統中的智慧觀比較為具體案例,通過比較的哲學與倫理學視角,提出比較哲學不能僅限于哲學概念領域,而且要比較文化、比較生活、比較智慧,要通過文化、生活和智慧的互鏡來完成思想的“調音”和哲學的創新,要透過“他者”的眼光看到新的自己。在此意義上,中西哲學比較便有必要回到其各自哲學生活的開端,發現儒家和古猶太教傳統自“軸心時代”起便呈現出的諸多不同與共性。第六章則回到“大哲學”范圍,探討如何從比較哲學走向世界哲學。比較哲學意味著否定固化,內含吸納、付出與超越,是超越傳統、超越現代性的后現代性和后全球性,這是中國哲學接納西方哲學,迎接新科技革命,開出一條世界哲學之路的內在原因,也是中國哲學有望成為走向后全球化與后現代化道路上的積極創化力。
比較是當代中國哲學前行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當代中國哲學創新不僅僅在于方法論層面的開拓,在于比較領域的開創,更表現在促成了應用哲學的興起。因此,本系列的第三卷就以應用哲學為主要內容而展開,為哲學創新提供具有實踐意義的重要平臺。第一章以當代中國哲學的轉向為主題,論述了作為哲學轉向之時代背景的當代科技發展,包括生物技術對人類存在方式的影響、信息技術對人類交往方式的改變以及人工智能對思維主體的沖擊,由此引出多元主義作為哲學轉向的認識立場,以及以“大哲學”為內涵的新時代哲學轉向進程。第二章論述傳統哲學的“降格”,提出在當今時代西方哲學成功實現了從傳統的理論哲學到現代的應用哲學的轉型,并在轉型的過程中完成了西方哲學的自在創新,而我們通過對西方哲學轉型過程的梳理和闡釋,可以為當代中國哲學創新提供借鑒,從而正確把握當代中國哲學創新的路徑和方向。第三章繼續西方哲學的敘事,提出西方哲學在現代遭遇到顛覆性轉換后,實現了從傳統形而上學到當代哲學的轉化,這種轉化的重要標志就是哲學應用的功利主義嘗試、實證主義嘗試和馬克思主義嘗試,并最終通過現象學帶來了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通過存在主義喚起了對存在本身的關注以及通過分析哲學引發了哲學變革。第四章聚焦于哲學創新視域下的應用哲學研究。這一章從哲學創新的本質、動力及橫縱向關系開始,來闡述當代中國哲學創新的可能路徑,并從應用哲學在中國所帶來的問題和問題意識視角來審查應用哲學如何引領哲學的當代轉向,指出應用哲學的興起對當代中國哲學產生了諸多直接影響,甚至成為當代中國哲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和未來發展方向;應用哲學研究正在成為當代哲學研究的一個新的生長點,這對我國現代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對新時期哲學研究的繁榮和興盛已經并將繼續產生切實而顯著的影響。應用哲學雖然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就目前所達到的深度和廣度而言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縱觀國內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具有世界哲學視角和哲學意味的應用哲學研究成果非常不足,人們期待的高水平應用哲學研究要么尚屬空白,要么尚未系統深入。因此,為了將應用哲學研究和哲學創新從現實性提升到可能性,再從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我們就必須深入應用哲學內部來看應用哲學如何能促進哲學的創新。而這正是我們在第五章中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即從應用哲學內含的破本質主義和興建構主義來檢查應用哲學的試錯式發展,同時,通過應用哲學的融通性,論證棄理論門戶之見、立跨學科視野及建跨文化分析框架的必要性。應用哲學對哲學創新的推動作用也可以從其獨特的表達形式中窺見一斑,因為應用哲學往往實行個案式研究、對話式研究和情境式研究,這樣的研究可以在深度與廣度兩個向度來促進哲學的創新性深入和拓展。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第六章引申出中國應用哲學的未來走向問題,指出應用哲學在今日中國方興未艾,既意味著現實世界日新月異的發展向哲學提出了諸多難題和挑戰并等待著哲學做出回應,同時也顯示出中國哲學學人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嘗試,借此著力推動中國理論哲學實現現代轉向。這一章重點分析當代中國應用哲學所處的時代(我們將之歸結為科技時代)及其問題意識、應用哲學的方法論建構、應用哲學的大問題導向等,因為只有能對這些問題做出系統而有力的回答才能有效推動應用哲學創新并開辟出應用哲學研究的中國模式。
當代中國哲學創新是一個宏偉的主題,我們三年前之所以愿意承擔這樣一個項目并不是因為我們自以為已經完全掌握了這個主題,而是因為我們感到對該主題的無知但又對追求這個主題的無限熱愛。從2015年春正式立項到今天,我們不僅在學習中擴展了我們的視野,在思考中系統化了我們的觀點,而且在與諸多師友爭論中不斷深化和改進了我們的認識。三卷本的哲學創新系列能夠最終得以完稿,有賴多方面的幫助和支持。我們感謝中國人民大學重大規劃項目的支持,沒有這樣的支持,很多想法可能依然停留在觀念之中。我們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慷慨而有效地幫助,特別是楊宗元、羅晶、吳冰華等編輯為出版立項、報審、編輯所做的大量工作。我們感謝北京大學哲學系趙敦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趙汀陽研究員、劉素民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劉笑敢教授,東南大學樊浩教授等學者在立項開題會上對該課題研究的內容與方式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其中的很多已經為我們隨后的研究所采納和發展。我們還要感謝國內外學者在哲學創新、哲學比較領域所做的重要突破,他們的工作對我們的思考和寫作給予了有益的啟發。我們特別感謝香港中文大學黃勇教授、武漢大學吳根友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田海平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李晨陽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成中英教授等知名學者,感謝他們同意我們借鑒、使用他們已經發表的文章,他們的學術觀點、論證思路和理論見解已經成為本系列特別是第二卷(《比較哲學與當代中國哲學創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作為“當代中國哲學創新研究”的立項負責人,我由衷感謝這個研究團隊的所有成員,特別是李萍教授、臧峰宇教授和陸寬寬博士為本項目得以順利實施和完成所做的大量工作和貢獻。
當代中國哲學創新是一個思之常新的話題,而我們的研究只能是階段性的成果。已經達到的認知可能依然無法令人滿意,畢竟,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三卷書作在思想上還有很多缺漏需要補遺,在理論上還有許多面向有待完善,在觀點中也還有許多論述有待證實……通向真理的道路總是漫長而艱苦,但好在哲學的探索也從來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業,我們還將繼續我們的思考,我們的理論反思和實踐探索也將永遠在路上。
2019年1月于中國人民大學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