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治理體系的現(xiàn)代化與民法典的時代精神
治理,本義是指導、引領或管理某一組織事務的行動。這一組織可以是某個國家、地區(qū)、地方機構、公立或私人企業(yè)等。據考證,“治理”一詞源于希臘文kubernáo,意思是“引領”,最初由柏拉圖所使用。后來拉丁文繼受了這一語詞,寫為gubernare。這一詞由此傳入其他語言。作為一種進程,治理關注于參與解決某一集體性問題的各行動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和對決策過程的影響[1];治理進程致力于對集體性問題的解決,其結果將導致社會性的規(guī)范或者機構的產生、強化或復制。[2]
從“統(tǒng)治”(government)轉向“治理”(governance),這是當代社會組織模式的一個重大革新。“治理”與“統(tǒng)治”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一個進程,而后者是一種制度。“統(tǒng)治”是主導與國家主權有關的事項,是通過居于中心地位的公權力機構來施加某些行動的原則;而“治理”是協(xié)調不同行動者、社會集團的進程——這些行動者和社會集團并不都是國家機構或者公權力機構,以便達到在某些分散化和不確定環(huán)境下集體討論、確定的目標。“統(tǒng)治”的特點在于公權力的集中和等級化,表現(xiàn)為單向度的“命令”(command)和“控制”(control),而“治理”則表現(xiàn)為交互性、網狀和無等級性,規(guī)則經由談判和協(xié)商模式所共同確立。[3]因此,“治理”的出現(xiàn)是對于韋伯所提出的基于權威、等級和強大的官僚主義的統(tǒng)治理論范式的質疑和否認。在治理體系中,社會和政治秩序的建構并非立足于“自我中心和等級式”的體系,而是立足于一個多中心和協(xié)商式、存在多種微調的機制,以尋求協(xié)調各項原則的關系網絡。治理模式往往是多層次的,表現(xiàn)為國家、地方機構、企業(yè)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以求實現(xiàn)效率和民主的結合。[4]
由此可見,“治理”的顯著特點就在于決策者間的非等級關系,社會行動者之間采取協(xié)調而非命令或控制的方式;治理的重要目標在于使所有的社會行動者的利益包括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利益,都盡可能得到代表和實現(xiàn)。正是在這個意義上,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所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目標;2014年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所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重申這一目標,并進一步指出:“依法治國……是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
這場國家治理領域“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對整個法律體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公法還是私法,無論是國內法還是國際法。在治理模式下,公法與私法的界限變得模糊,公法與私法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交融:契約模式的主導、從集權走向分權、從再分配型國家轉向規(guī)范型國家、從對公共服務的管理轉為根據市場原則的管理、從公共部門的引導轉向公私合作。在國際法層面,“治理”成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際關系特別是在國際發(fā)展合作中使用最為頻繁的語詞之一,以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國家、跨國企業(yè)以及個人等所構成的復雜體系,致力于應對全球的共同挑戰(zhàn),形成“全球治理”的新格局。[5]
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2014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編纂民法典”的目標,為我國的民事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該決定同時還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為提高立法質量,務必“實現(xiàn)科學立法”。為此,“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立法必須“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民法典作為調整社會生活最為基礎的法律之一,是實現(xiàn)“善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xiàn)立法先行,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以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為目標,結合“科學立法”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立法的基本要求,在21世紀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民法典的編纂必須反映出治理領域的廣泛和深刻變革,反映出當今中國的時代特征。恰如王利明教授所指出的:“我國的民法典還必須反映21世紀的時代特征,彰顯21世紀的時代精神,適應21世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各方面發(fā)展的需要。”[6]
注釋
[1]Mark Bevir,Governance: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 5.
[2]G. H. Addink,“Governance and Norms: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of Good Governance”,in A. L. B. Colombi Ciacchi,M. A. Heldeweg,B. M. J. van der Meulen& A. R. Neerhof,Law& Governance,beyond the Public-Private Law Divide?,Eleve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3,p. 248.
[3]參見[法]讓-皮埃爾?戈丹:《何謂治理》,28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4]Fran?ois Ost& Michel van de Kerchove,De la pyramide au Réseau:Pour une théorie dialectique du d roit,Bruxelles,Publications des Facultés universitaires Saint-Louis,2002,p. 29.
[5]HervéMagro& Séverine Bellina(dir.),La gouvernance démocratique-Un nouveau paradigme pour le dévelop pement?,Karthala,2008,p. 1.
[6]王利明:《民法典的時代特征和編纂步驟》,載《清華法學》,2014(6),7頁。
- 中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
-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含草案說明)(2014年版)
- 民法規(guī)范適用新編
-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2014年版)
- 民法判例與問題研究
- 民法學
- 合同糾紛證明責任研究:基于買賣合同等4種合同的分析
-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2013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2017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司法解釋大全(2017年版)
- 物權二元結構論:中國物權制度的理論重構(修訂版)
-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實訓(活頁式教材)
-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案例注釋版(第二版)
- 創(chuàng)新與規(guī)范:證券業(yè)務合同法律風險分析與處理
- 中國獨立保函法律實務精要與判例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