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好的民法是人類所可能給予和接收的最偉大財富”
毋庸置疑,波塔利斯所處的社會與當今的“后現代社會”已不可同日而語。法典化工程在今天所面臨的是19世紀所不曾遇到的障礙。究其原因,古典法典化運動所賴以立足的四個基本的“范式”——法律單一主義、政治單一主義、演繹和線性理性以及漫長的時間性,如今都已發生了深刻的變革[1]:(1)在傳統的“硬法”之外出現了大量的“軟法”,社會調整方式從“統治”已逐漸發展為“治理”,法律體系的架構已從凱爾遜的“金字塔”結構轉變為所謂的“網狀”結構。(2)利益分化導致了大量的利益集團的產生,政治表征由此呈現出復雜的圖景。(3)線性思維已遠不能解釋法律的復雜性和模糊性。(4)“普羅米修斯式”的漫長時間維度如今已為日益加速的時間性所替代。[2]在這樣的背景下,重讀波塔利斯的法典化思想,我們仍然能從中獲得許多的十分富有教益的啟示,因為其思想遠比人們所想象的更為復雜,其中的很多方面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尤其是他關于民法典的許多精辟分析,“為民法典的榮耀樹立起一座偉大的豐碑”[3]。
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2014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重要論述:“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一部好的民法典,無疑是“良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民法之于善治和法治,意義攸關。早在兩個多世紀之前,孟德斯鳩就如此精辟地指出了民法的價值:當公共機構需要某個個人的財產時,不應根據政治性法律來采取行動,這正是民法應該發揮作用的領域;“在慈母般的眼里,民法視每一個個人如同整個國家”[4]。作為民法典的起草者,波塔利斯以其一貫的哲學風格,對其凝聚著傳統與時代智慧的杰作,進行了充滿激情的禮贊:“好的民法是人類所可能給予和接收的最偉大財富”,因為民法“是善良風俗的來源、繁榮的守護神、公共秩序和個人秩序平和的保障……它是民族道德的來源,屬于公民自由的組成部分”[5]。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充分立足于中國實際并借鑒國外有益經驗的前提下,未來的民法典將可能是法治中國所能“給予和接收的最偉大財富”!
注釋
[1]Yves Cartuyvels& Fran?ois Ost,Crise du lien social et crise du temps juridique,Bruxelles:Fondation Roi Baudouin,1998,p. 304.
[2]Rémy Cabrillac,Les codifications,Paris:PUF,2002,p. 72.
[3]Jean-Louis Halpérin,“Jean-Etienne-Marie Portalis”,p. 459.
[4][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許明龍譯,下卷,880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5]Portalis,“Discours préliminaire sur le projet de Code civil”,p.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