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承載責任與文化寬容
從一般意義上說,人類學是關乎人類生活及其文化樣態的學問,它的目標指向是對不同類型、不同樣態的人的生活給予一種深度的文化上的理解。在此意義上,人類學應有的姿態便是對人及其所處的社會與文化投以一種真正的關懷,它并非隔著某種抽象的中介物而對人的生活做一種似是而非的解釋,而是直面人類生活的實際痕跡,由心靈最為外在的表述展現一個研究者,即人類學家,在與陌生人的文化相接觸之后,由“生”向“熟”的轉化過程。在此過程中,人類學家也在執意展示著他自己的一種價值關懷,這種價值關懷就是期待人類朝向融合而非分離的理想生活。
由此,人類學家在其書寫的真實性和嚴肅性的背后,更多地會表露出某種文化選擇上的價值關切,它使得我們真正注意到或者感受到人類學家的一種在現場的狀態,這個現場就是人類學家一直以來都在堅持的田野工作。這些實際構成了人類學在文化選擇態度上的深層的責任意識,同時也因此而承載了對各種人類社會與文化差異性存在的文化上的寬容,而不是對這些差異性予以這種或那種形式的壓抑甚至消除或者徹底鏟除,后者所帶來的人類的苦痛是難以用某種懺悔的方式加以補救的。
對差異性的寬容又恰恰構成了對什么是寬容精神的最佳解釋。換言之,寬容絕不僅僅是對于弱者的慈善家般的憐憫,而恰恰是對世界多樣性的一種容納與接受。對弱者的寬容如果是那種慈善家般一廂情愿的憐憫或者單向度的可憐,那么所謂的寬容就有可能最終消滅弱者。從現實層面而言,弱者消泯的狀態不大可能出現——因為任何社會在不同種類的強者面前總會有一種弱者的存在。但寬容,特別是文化意義上的寬容,卻是人類學家應該有的一種態度。因此,對于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言,人類學不應該讓人感到遙遠而麻木不仁,而應該有著自己的一種態度,即對未來人類走向的一種理想追求。[1]
今日中國的人類學界,這種寬容精神之下的對于多樣性的呈現與保護的意識在不斷地提高,而在這種社會與文化責任意識的基礎上,一種對于自身文化內部多樣性的寬容的自覺也同樣在增強。隨著各種文化因為互聯網技術而在全球普及,以及社會化自媒體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快速蔓延和流轉,我們文化自身也在悄然之間發生著一系列重大的轉變。這種轉變顯然已經不再可能用描述一種慢悠悠的文化變遷的人類學概念加以界定,一種帶有根本性的改變正在引導著文化由變遷轉向文化轉型,此即文化形態上有了一種基本方式上的改變,盡管我們尚不清楚這轉化出來的形態會以一種什么模式在某一段時間里固著下來,成為一種新的中國時代的文化樣態。因此,就文化自身而言,完全可以將此變化過程稱為一種文化的轉型而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化變遷,人類學也因此可以被稱為文化轉型的人類學。
這是包括人類學家在內的所有身處這個文化語境中的人都能夠切身感受到的一種快速的轉變,這是從慢向快、從靜止向運動、從集體到個體、從聚合到分離、從生產到消費、從地方社會到全球共同體、從有限度的閱讀到無限自由的書寫和表達、從文化上的少數人的自我覺知到大眾的文化自覺,以及有意識地將文化創意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安排之中的一系列重大生活觀念和價值的轉變。各類新技術在以一種知識的形式逐漸地侵入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原本的自然生存狀態似乎在發生一些根本性的顛倒。試想一下,對于社會生活中人的生育而言,如果開始有一些人逐漸轉變到選擇并依賴某種生殖技術而去生育,即依賴像試管嬰兒技術這樣的技術,那么我們原本自然的生育究竟是一種真正自然的生產,還是人對于生殖技術的消費之后的生產?相比過去,這一點在今天變得更為清楚了,換言之,我們人所構成的社會離自然越來越遙遠,而與技術發明和人工智能越來越親近。
而文化趨同性的張力讓文化多樣性日益成為少數人要去努力維護的一種生活方式。文化在這個意義上不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地方性的生活方式,更為重要的,它還是一種全人類的公共資源,只不過一些諳熟此道的人士為一種外在的聲音所要求,要他們小心去看護這些文化,對此不能有絲毫懈怠,不能讓它們有絲毫走樣以及形式的更改。這些被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文化傳承者從曾經的文化的主人,一下子轉變成被一個看不見的來自遙遠地方的雇主雇用來的守護原本就是他們自己所有物的領補貼的守護者。也許通過幾個小錢的維護費巧妙地實現了文化與金錢之間的隱喻性的資本轉換,他儼然從一個文化的自我自由的傳承者一下子成為一個文化的受人雇用的看護者,他因此而喪失了真正對文化的創造與轉化的能力。[2]今天的中國人類學家開始了對這些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人的生活史的細致研究,以便看到在這個過程之中,底層的文化受到各種極端外部條件的影響而發生著怎樣的一種讓人刻骨銘心的轉變。在這一觀察中,這份生活史不但是歷史本身的呈現,還是質樸的心靈被外在的力量馴化的痕跡。對人類學家而言,這種揭示既是他自身的責任,更是他的寬容之心必須要予以注視的,即要去注視一系列弱者生活之中原本就有的包含自我創造以及諸多可能性的生活方式的再發明如何因這種力量而改變了方向,甚至徹底被扭曲變形。
一方面,在我們高呼經濟發展的同時,顯然不能忘記我們現實社會中的一種超乎尋常的貧富分化。它已經成為我們未來更進一步發展的一個瓶頸,未來如果難以突破這樣一個社會結構的瓶頸,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就難以企及。今天的中國人類學家的目光開始越來越多地轉向真實的生活,由此而容納了因社會新的發展而導致的各類貧困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疾病、醫療和教育問題,人類學家在此空間中找到了自己真正可以去實際應用的社會生活的新領域。他們中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去關注社會中的新生群體,包括農民工以及流動到城市里的少數民族群體。城市真正成為今天人類學家關注的熱點,未來也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長期居住在城市的空間之中,尋求事業的發展和文化的認同。
與此同時,中國的人類學家也在越來越多地涉入一種公共空間的討論,他們在自己相對熟悉的空間里尋找為公眾所關注的各個領域,他們看到了與其他領域的社會學家所看到的有著一致性和交集的問題,卻在努力試圖對此給出一種不大一樣的文化解釋。這些問題就包括城市拆遷改造的問題、城中村的問題、土地征用的問題、國家范圍內的城鎮化過程中的失地農民問題、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問題、水污染問題、環境遭到破壞及各種與之相關的極端后果的災難人類學的問題,以及以民族地區為核心的民族自治權力的獲得與整體性的社會公正問題,當然還有在那些區域同樣存在的因城市化而帶來的城鄉沖突及其化解的諸多問題。
如此看來,我們當今的世界,問題可謂層出不窮,但人類學家似乎由此才真正找到了自己要去重新努力的方向,或者說他們都在通過各種實際的研究來積累自己對這個正在發生文化轉型的東方大國深描式的理解。與此同時,人們也在嘗試離開既有的以微觀的定點研究為核心的那種將定點研究奉為經典的參與觀察模式,而開始對一些新的研究線索進行追溯,并希望在這之中發現當下中國的一些全新的研究領域和研究主題。中國在這個意義上已經不再被看成既有范式的村落研究的發現和積累,也不再單單是一些點上的民族志的自我復制和自圓其說,而是轉換到一種線上的乃至更為寬廣的面上的俯瞰式的民族志,或者一種線索民族志的展開。[3]在這個意義上,文明中國的理念重新回到一種學術話語的討論空間之中,中國與西方相比,中國與其他文明相比,乃至中國與整個世界相比,它的地位都不再是那種偏向瑣碎和細微的西方理論的試驗場,它開始以一種文明的姿態與整個世界的不同文明有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的關系。這種對話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但到現在才可謂剛剛正式開始。
在這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一種人類學的觀察使其跟當下生活世界開始有一種更易于獲得的聯系。借助親身觀察,各種新的現象涌到眼前。借助這種有現場感的觀察,真正的現當代中國問題意識開始涌現和聚集。今天有誰還能否認,寫在人類學教科書上的西方人類學理論沒有多少還真正適合解釋當下中國社會急劇變化的現實,盡管并不排除二者之間的可解釋的關聯性?每個人似乎都在尋找超越既有解釋傳統的新的解釋框架,并以此去適應在中國發生的諸多紛繁復雜的現實,而非必然要去刻意地迎合某種西方有定論的學說。這種本土化的自覺意識,大不同于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展并積極推動的中國社會科學本土化的諸多主張[4],更不同于受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派影響的以吳文藻先生為領袖的燕京大學在20世紀30年代所倡導的外力作用下的社會學的中國化運動,這種本土化的自覺意識引導著中國社會學研究向鄉村社會學研究轉向。[5]
本土化的自覺意識可謂建立在自身受過完整西方學術訓練基礎上的對于內在自主的理論發展的訴求或渴望,其核心在于努力通過對自己的調查資料和體驗的諸多可能的解釋,建構一種自認為比西方的解釋更為合理、更為契合本土社會與文化的解釋。顯然,這種努力開始獲得成效,經過人類學的西學訓練和本土學者對西方人類學知識的消化,一個人類學家的學術共同體逐漸構筑起來,大家開始越來越有可能在一個自由交流的平臺上去展開一場真正無障礙的思想交流。而在人類學的解釋體系和概念提取上,當今中國的人類學在走向一種更為順暢并深入中國生活的實際及當下文化邏輯的沃土中的表述,即一種恰如其分的中國式的表述在逐漸脫離那種半生不熟式的對人類學的引入、介紹和追隨,這樣一種向西方告別式的漸行漸遠,在日益使中國人類學自身的境界在未來有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提高和創造。
[1]趙旭東,文化的表達——人類學的視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471-473。
[2]這方面的例子真可謂難以窮盡,筆者自己探訪到的案例可參閱:趙旭東,鄉村文化的釜底抽薪:高密印象,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10-22(7)。
[3]趙旭東,線索民族志:民族志敘事的新范式,民族研究,2015(1):47-57。
[4]有關這一問題的討論可參閱:趙旭東,反思本土文化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15-248。
[5]李怡婷,趙旭東,一個時代的中國鄉村社會研究——1922—1955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畢業論文的再分析//吳毅,鄉村中國評論:第3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261-306。
- 中國土地開發整治與建設用地上山研究
- 中國智慧:第八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思想集萃
- 瞬間攻心術:有效柔殺他人的110個心理招數
- 中國媒體的世界圖像及民眾全球觀
- 新時代中國精準扶貧模式與創新路徑
- 中國路徑:雙層博弈視角下的氣候傳播與治理
-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11輯):心理測量與文化
- 大數據與公共交通可達性(大數據與智慧城市研究叢書)
- 鄉村建設大意 答鄉村建設批判
- 實際控制線(知乎「一小時」系列 HOUR:019)
- 京津冀“雙核+雙子”模式城市化進程研究
- 被拐賣婚遷婦女訪談實錄(婦女/性別研究資料叢書)
-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行業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16-2017)
- 高校問卷調查研究方法與實踐
- 中國國情報告:文化·法治·收入·住房(第1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