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反貧困:人類歷史的偉大壯舉
- 朱信凱 彭超等
- 1426字
- 2019-11-08 19:41:12
第二章 中國反貧困的階段演進與歷史使命
“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1]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資源少,發展不平衡現象突出,部分地區長期處于貧困狀態。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提高國民收入、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措施。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中國有近2. 5億貧困人口,分布在全國各地。改革開放之后,隨著農村土地制度、市場制度和就業制度的一系列改革,生產力得到了極大解放和發展,農民收入迅速增長,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大幅下降。
1986年,中國政府啟動了一系列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農村扶貧開發,成立了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1993年改名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門協調中國的扶貧工作,確定中國貧困瞄準機制為縣級瞄準,并且在政府層面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開發式扶貧戰略。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講話后,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大勢已定,經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當時,一部分地區經濟快速增長,一部分地區經濟增長較為緩慢,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愈加凸顯。尤其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緩慢,農村經濟增速回調。貧困進一步向西部和農村人口集中。1994年4月,《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實施,提出了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優先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發展戰略[2],計劃用7年時間基本解決農村8 000萬人口的溫飽問題,重新調整了貧困縣的標準,貧困縣個數增加到592個。到2000年年底,中國的絕對貧困人口已經降低到了3 200萬人,但是由于貧困縣并沒有覆蓋中國所有的貧困人口,因此還有相當數量的非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的貧困人口得不到國家扶貧資源的傾斜。
21世紀伊始,《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3]出臺,放寬了扶貧資金的使用限制,允許資金投向非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的貧困人口,扶貧瞄準方法從縣級向村級調整。貧困問題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緩解,與此同時,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逐步顯現,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西部地區的貧困人口占農村貧困人口的比重從2000年的60. 8%上升到了2010年的65. 1%。2011年,國家出臺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全國確定了11個連片特困地區以及西藏、四省(四川、云南、甘肅、青海)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作為扶貧攻堅主戰場,以解決存在已久的區域發展差異問題,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調研時首提“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到2015年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了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任務,決定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國家明確指出:“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4]這“兩個不愁,三個保障”也被寫入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示:“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5]
本章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反貧困政策演進分為四個階段:1978—1985年,體制改革推動扶貧階段;1986—2000年,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2001—2012年,村級扶貧推進階段;2013年至今,精準扶貧階段。本章將分階段對中國反貧困的階段演進和歷史使命進行梳理。
注釋
[1]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2-3.
[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通知[Z]. 1994-04-15.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通知[Z].2001-06-13.
[4]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Z].2016-03-16.
[5]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