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
- 肖貴清
- 3035字
- 2019-11-08 19:49:32
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緣由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課題。這既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理論本身的內在要求。
第一,加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當今時代發展的最主要特征是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多極化,在此過程中,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碰撞。敵對勢力以宣揚其政治觀點、價值觀念為滲透意識形態的手段,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深刻變化。在此背景下,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來,各種西方社會思潮對馬克思主義提出了新的挑戰,馬克思主義“無用論”“過時論”甚囂塵上,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面臨嚴重危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受到嚴重困擾。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新形勢、新特點,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如何更好發揮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指導思想的作用,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能否實現。從整體性角度出發,把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等理論成果進行有機整合,構建起符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求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是有效應對來自國內外各種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挑戰,正確處理國內經濟、政治、社會發展問題的必然要求。
第二,加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是其理論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其整體性是由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才使馬克思主義成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思想武器。而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也必然是一個整體。中國共產黨人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正是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整體來指導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才把一個落后的舊中國改造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中國。因此,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加強其整體性研究是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具體來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行動指南,只有從深層次上探討諸如體系結構、理論主題、基本內容、總體特征等問題,才能更加有效地發揮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解決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錯綜復雜的新問題,并在實踐中獲得不斷豐富和發展。
加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也是深入認識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規律、不斷實現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的需要。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9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先后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等重大理論成果,由此產生了如下問題:黨在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如何做到與時俱進,進行理論創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規律是什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研究,無論是對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還是對促進黨的理論創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三,加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是新時期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當代大學生能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能否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棟梁之材,關鍵在于能否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否樹立起遠大的理想信念。然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多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的強烈沖擊,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也應引起足夠重視。這些因素對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了很大的干擾。在這種挑戰面前,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和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加強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研究和教育,使學生系統學習和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歷史地位、基本原理及精髓,正確認識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認識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刻不容緩。
加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也是完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向教學體系有機轉換的總體要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內容。加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完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向教學體系的有機轉換,是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學體系及教學內容的基礎,只有從整體上把握好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題、體系結構、基本內容、總體特征及價值取向等問題,才能突出理論內容的完整性、實效性,有效整合、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體系。
第四,加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也是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需要。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起點,沿著這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取得快速發展,在社會建設上獲得極大進步。在國外,針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種種新政策和新變化,一些學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出了一些疑問,否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性質。一些海外學者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著社會主義的旗號,其實質卻是“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拋棄了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確立的社會主義道路,在改革開放以后走上了新自由主義的道路,甚至把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稱為“新自由主義的示范國”。在國內,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性質、否定改革開放、主張走回頭路的錯誤思潮,一些學者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看作所謂“渺渺茫茫的共產主義,模模糊糊的社會主義,羞羞答答的資本主義,遮遮掩掩的封建主義”[1]。這些問題之所以出現,主要是因為對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社會出現的巨大變化缺乏正確的認識與科學的判斷,進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產生不解和懷疑。有人認為:在基本經濟制度方面,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就是對社會主義性質的否定;在經濟體制方面,并不存在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最終都會導致資本主義;而在分配制度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即兩極分化,這違背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以這些片面的認識來懷疑和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性質是不科學的,理論上有誤,實踐上有害。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但要從理論上澄清這種錯誤的認識,就需要深入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各理論成果之間,以及其與毛澤東思想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它們共同的理論基礎、共同的理論精髓、共同的價值取向等,以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性質。因此,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加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研究,也是回應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各種懷疑的現實需要。
注釋
[1]榮開明.正確認識新中國兩個“30年”的歷史及其相互關系.學術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