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過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這一歷史過程的邏輯結果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

從動態的歷史發展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并體現出民族形式的、不斷向前發展的一個過程。這一過程實質上就是要根據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時期面臨的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之間的一種相互結合、雙向互動關系,這種關系的形成和展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從認識到實踐,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相互融合的過程。這種過程性是由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性和中國的具體實際所決定的。

首先,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性要求馬克思主義本身要不斷根據實踐和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不是任意套用的歷史公式,而是“發展著的理論”[1],“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2],“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3]。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從實際出發,“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4]。或者說,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從而也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5]。這說明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其次,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的中國實際問題又是極其復雜的,不僅包括中國的社會性質和發展程度,以及由此決定的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與政治態度及其相互關系,而且包括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等。對這些實際問題的認識既是困難的,也并非一勞永逸,而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化,這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普遍的東西,中國有特殊情況,不能一下子就完全中國化。”[6]鄧小平也指出:“一個國家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不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如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與各個時期的具體情況相結合,這是一個需要不斷解決的問題。”[7]

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邏輯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進程起源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之后。黨的早期領導人李大釗等曾經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實踐當中去的思想。但黨在幼年時期并沒有認識到這一思想的重要性。1938年10月,毛澤東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8]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逐步成為中國共產黨人一種自覺的行動。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并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成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與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相結合,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國內國際形勢和黨的歷史方位的新變化,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加深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適應新世紀新階段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回答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繼續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愿望新期待,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呈現出新的特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不是直線的運動,而是存在著與各種錯誤傾向特別是與教條主義思想的斗爭。比如,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曾經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蘇聯經驗神圣化的思想傾向;粉碎“四人幫”以后,鄧小平領導和支持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反對“兩個凡是”,提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等等。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黨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誤和教訓。正是在這種曲折反復和不斷總結經驗的實踐中,我們黨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也逐漸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的認識。

2.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歷史過程的邏輯結果

毛澤東指出:“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9]這些“新的東西”,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而形成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邏輯結果和理論升華,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每一個歷史階段形成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理論形態相互銜接、有機統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真實歷史。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結果,表現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相結合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毛澤東思想形成和成熟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又得到進一步發展。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把其內容概括為六個方面,即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理論、政策和策略理論、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論以及黨的建設理論。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和活的靈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取得勝利和遭受挫折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關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理論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鄧小平理論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體內容,建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承上啟下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科學發展觀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逐步走向成熟。

“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10]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所包含的理論形態雖然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具有各自的理論主題,解決不同的歷史任務,但它們都是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它們之間具有內在的有機聯系。比如,它們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都是在深刻把握時代特征和基本國情、努力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產生的,有著共同的理論基礎和本質特征;它們都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有著共同的理論精髓———實事求是;它們都立足于中國的特殊國情,有著共同的發展目標,就是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們都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就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這些有機的內在聯系,使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個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主要內容不同的兩個理論形態成為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相互聯系、相互促進、雙向互動,統一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之中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結果,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又反過來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不會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態。同樣,沒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沒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實踐的指導,也難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雙向互動、不可分割的辯證統一的整體。

1.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發展為基礎,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江澤民同志指出:“理論就是對實踐的總結。一切科學的理論,總是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接受檢驗,指導實踐,同時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自己。”[1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生和發展都遵循了這一客觀規律,并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自覺。

黨在成立初期,由于理論準備和實踐經驗不足,對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不甚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自覺性不足,對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認識只是初步的。1927年以后,特別是遵義會議以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逐步走上正確軌道,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同時使黨的思想路線、黨的建設、人民軍隊建設、統一戰線以及經濟文化建設方面不斷發展,從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系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黨的七大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稱為毛澤東思想。反過來,毛澤東思想又作為指導中國革命的理論,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黨提出了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思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得到豐富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啟了全面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世情、國情、黨情發展變化的基礎上,不斷推進改革開放。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繼續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新的發展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呈現出新的趨勢。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經濟建設理論、政治建設理論、文化建設理論、社會建設理論、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祖國統一的構想和外交戰略、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等為基本理論架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是指導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續發展。

恩格斯指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1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邏輯符合恩格斯的這一基本判斷,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二者是歷史過程和思想過程的有機統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產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又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是永無止境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也是一條不斷向前發展的真理的長河。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統一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之中

中國共產黨成立90多年來,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的歷史,也是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在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過程中發生和發展的,它們相互作用、互相影響,統一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之中。

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發展的客觀依據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根本源泉。只有以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為基礎,才能抵制和防止教條主義,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從實踐中逐步認識客觀規律,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另一方面,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只有以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實踐為基礎,不斷滿足來自實踐和時代的訴求,才能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和完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和理論概括。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的結合,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產生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文化,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民族特色,它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又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基礎,中國優秀的思想文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形成的重要的思想文化淵源。

1.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主義揭示與論證了人類進步和解放的歷史必然性,并為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提供了分析與解決中國社會問題和矛盾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得以產生的理論基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指出,“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13]。鄧小平語重心長地教導全黨“老祖宗不能丟”,并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打不倒的,世界上相信馬克思的人會越來越多。江澤民同志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我們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就會歸于失敗。”[14]胡錦濤同志也多次告誡全黨,“馬克思主義老祖宗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15],并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首位,強調要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習近平同志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同時,我們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16]

堅持馬克思主義,并不是固守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結論和論斷,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這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內核,要始終不渝地遵循。江澤民同志強調必須做到兩個“堅定不移”和兩個“不能含糊”:“一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一點,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這一點,也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17]這兩個“堅定不移”和兩個“不能含糊”,始終是檢驗我們是不是真正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需要始終堅持的根本原則。

2.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體現出鮮明的中國風格和民族特色

首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從中國的基本國情、歷史條件、實踐需求出發,在中國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面對的是自己的國情、特有的問題,尋找的是適合并能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是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經驗的總結與理論概括。中國共產黨正是從中國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比如,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逐步和平過渡的改造理論,按“農、輕、重”的順序建設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論以及“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等。江澤民同志提出黨要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思想。胡錦濤同志提出實現科學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習近平同志提出人民主體地位、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思想。這些都是根據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提出的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理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富有中國實踐特色的新的內容。

其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又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包含豐富的中國思想文化的元素。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借鑒和吸收。毛澤東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18]鄧小平強調對中國傳統文化,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屬于文化領域的東西,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對它們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方法進行分析、鑒別和批判”[19]。江澤民同志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20]。“我們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學習各方面的知識,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21]胡錦濤同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強調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習近平同志也多次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2]

正是堅持這種正確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和方法,黨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大量有益的思想資料,使產生于歐洲的馬克思主義成為體現時代性、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比如,“實事求是”最早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傳》中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毛澤東對這一成語進行了馬克思主義的闡釋,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并把實事求是作為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小康”最早出自《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鄧小平結合中國現實國情,用“小康”一詞來表述“中國式的現代化”,并提出“小康社會”這一新概念。江澤民同志繼承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德治”思想,提出“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在內容、形式和實踐上為“德治”思想注入新的時代內容。胡錦濤同志立足新的發展實際,提出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等反映和體現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思想,對中國傳統的和諧理念和人本思想做出新的詮釋,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增添了中國文化的元素和內容,也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有利于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習近平同志深刻闡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創造、精神理念與時代價值,比如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樂禮善學,尚中貴和”“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等,都“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1]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8.

[2]同[1]66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3.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4.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151.

[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8.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5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651.

[9]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6.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3.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1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14]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

[1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37.

[16]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報,2012-11-19(2).

[17]同[14]335.

[1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19]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20]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0.

[21]江澤民.江澤民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142.

[22]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4-02-26(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迭部县| 清原| 资兴市| 稻城县| 水城县| 婺源县| 柳江县| 宣化县| 梅河口市| 大新县| 义乌市| 尖扎县| 综艺| 阿鲁科尔沁旗| 新安县| 顺昌县| 庐江县| 通榆县| 阳谷县| 海口市| 封丘县| 塔河县| 武川县| 桐城市| 永福县| 耿马| 商河县| 即墨市| 黄龙县| 东兴市| 襄汾县| 枣强县| 阿拉善左旗| 丽江市| 木兰县| 改则县| 寿阳县| 永川市| 肃北| 邓州市| 葵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