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乃武自選集
- 胡乃武
- 2844字
- 2019-11-08 19:59:59
關于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較快原因的探討
(一九七八年八月)
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這是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的一個重要內容。列寧指出:“生產資料增長最快這個規律的全部意義和作用就在于:機器勞動的代替手工勞動(一般指機器工業時代的技術進步)要求加緊發展煤、鐵這種真正‘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1]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也證明,要持續地、穩定地、高速地發展社會主義工業生產,必須在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加緊發展電、煤、油、鋼鐵等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因此,深入研究和正確認識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這一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原因,對于搞好國民經濟計劃的綜合平衡工作,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為什么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要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呢?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學界一直流行著這樣一種看法:“因為在技術進步的情況下,第一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比第二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一般說來提高得快些,所以第一部類的不變資本部分也比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部分增長得快些”,即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要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些。這種看法,值得商榷。
不錯,列寧在《論所謂市場問題》一書中論證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這個發展速度規律時,他的擴大再生產圖式是假定第一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要比第二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高些,提高得也快些。因此,一些同志產生了誤解,以為列寧的這個假定條件,就是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的唯一原因。其實,這并不符合列寧的原意。
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這是技術不斷進步、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條件下擴大再生產的經濟規律。因此,不僅在第一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比第二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較快時,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必然要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些;而且在第二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比第一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得快時,同樣是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要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些。關于第一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比第二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得快時Ⅰc比Ⅱc增長較快,列寧在《論所謂市場問題》一書中已經作了充分的論證,這里不再轉述。現在需要進一步論證的是:當第二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比第一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得快時,是否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也增長得快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們同樣按照列寧在《論所謂市場問題》一書中所運用的方法來論證這個問題。
假定:Ⅰm中有一半用于積累,另一半供資本家個人消費;Δ代表用于擴大再生產的追加資本。
擴大再生產的發端表式: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余類推。
以上三年中,社會總產品各部分增長情況有表1所示。
表1 社會總產品各部分增長情況

注:*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應是Ⅰ(v+m)-ΔⅠc,而不是Ⅰ(v+m),否則,第一部類便沒有進行擴大再生產所需的追加的生產資料,因而無法進行擴大再生產。
從表1可以看出,當第二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比第一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得快時,同樣是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因此,把這個發展速度規律,只看成第一部類資本有機構成比第二部類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得快的結果,顯然是片面的。由于這個發展速度規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仍然發生作用,所以,如果這種片面看法得不到糾正,以為第二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比第一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得快時,并不要求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些,就會給國民經濟計劃工作帶來不利的影響,按照這種錯誤看法進行綜合平衡,便不能保證國民經濟按比例、高速度地發展。現在,我國人民正在為實現農業機械化化和農業現代化而奮斗,隨著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作為第二部類最大生產部門的農業,它的技術裝備程度必然會迅速提高,甚至會比第一部類技術裝備程度的提高還要快些。例如,目前美國農業的資本有機構成已經高于工業,而這正是前者的提高快于后者的結果。所以,正確闡明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較快的原因,是有重要現實意義的。
事實上,列寧對上述發展速度規律的全部論證,是從這樣的理論前提出發的:只要在技術進步、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條件下進行擴大再生產,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就必然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些。因此,這個結論,只根據資本有機構成提高這個前提條件,運用下列數學方法,就可以直接推導出來。
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意味著Ⅰc比Ⅰv增長得快些,從而意味著生產資料比消費資料增長得快些;而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Ⅰm要分為三部分:一部分要用于ΔⅠc(第一部類擴大再生產所需的追加生產資料),一部分要用于ΔⅠv(第一部類擴大再生產所需的追加生活資料),一部分要用于資本家的個人消費,由于ΔⅠc要比ΔⅠv增長得快些,而ΔⅠv和Ⅰm中用于資本家個人消費的部分是由消費資料來補償的,因此,Ⅰc比Ⅱc增長得快些,即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些。列寧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中也正是這樣論證的。他說:“我們看到,事實上消費品(第二部類)中的不變資本是在同生產資料(第一部類)中的可變資本+額外價值[2]進行交換。而從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規律來看,不變資本要比可變資本增長得快些。因而,消費品中的不變資本應該比消費品中的可變資本和額外價值增長得快些,而生產資料中的不變資本應該增長得最快,它既要超過生產資料中的可變資本(+額外價值)的增長,也要超過消費品中的不變資本的增長”[3],即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要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些。從這里可以看出,列寧的這個結論,并不是以第一部類資本有機構成比第二部類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較快為根據而作出的,他絲毫沒有涉及這個問題。因此,不能把第一部類資本有機構成比第二部類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得快,看成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的唯一原因。
總之,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列寧關于這個問題的思想,應當是:在技術進步、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條件下進行擴大再生產,生產資料必然優先增長。而要使生產資料優先增長,就必須使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些。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比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得快,是技術不斷進步、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條件下的擴大再生產的規律。
原載《中國經濟問題》1978年第4期
注釋
[1] 《列寧全集》,第1卷,8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2] 額外價值即剩余價值。列寧在19世紀90年代的著作中,常把額外價值一詞與剩余價值一詞通用。
[3] 《列寧全集》,第3卷,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