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彭剛自選集
  • 彭剛
  • 4306字
  • 2019-11-08 19:46:17

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踐中的心理因素分析

心理因素分析的方法,是在經濟學研究中廣為應用的一種方法。由于其主觀唯心主義的思維特征,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中,始終被認為是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特征。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心理因素對經濟決策和經濟運行就不發揮任何作用。隨著人們經濟活動方式的不斷演化和發展,尤其是虛擬經濟的出現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日益占據重要的位置,心理因素的作用作為一個客觀事實愈發受到人們的重視,心理因素分析的方法也越來越多地被用于經濟理論和實踐的分析與研究之中。

在經濟學說史上,最早將心理分析方法引入政治經濟學的是19世紀中葉的英國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納索·威廉·西尼爾(Nassau William Senion),他用主觀心理因素的作用來解釋人類經濟活動的原因,并被認為是后來邊際效用學派的先驅者。

在發展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中,主觀心理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許多經典的理論模型無不帶有主觀心理分析的深刻烙印。

“線性階段模式”是在早期經濟發展理論中占據統治地位的發展學說。羅斯托在這一理論中所提出的“起飛”概念和有關建立主導部門帶動經濟增長的理論曾經影響了一代發展學人,并奠定了他作為發展經濟學先驅人物的地位。羅斯托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看做是一個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依次遞進的線性發展過程。經濟的成長要依次經歷傳統社會、起飛準備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羅斯托強調資本積累和建立主導部門是實現起飛的先決條件,提出了選擇主導部門的標準和主導部門作用傳遞的途徑,這對落后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在闡述經濟成長階段由低向高發展運動的原因時,羅斯托卻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的泥沼之中。羅斯托認為,經濟成長階段由低向高的發展,表現為主導部門序列的更替,而主導部門發展變化的動力則在于人們的“欲望更替”。羅斯托用所謂“布登勃洛克式動力”(Buddenbrooks Dynamics)來說明一家幾代人欲望不同,滿足各自欲望的方式也不一樣。他認為,一個家庭幾代人的欲望更替,也能用來說明一個社會的變化。羅斯托解釋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若干個經濟成長階段,每一個經濟成長階段都有與之相適應的主導部門,而每一個主導部門的出現又同“新的人物”及其利益、興趣和要求聯系在一起。

無獨有偶,在另一位經濟發展理論大師熊彼特那里,主觀心理因素同樣被解釋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作為創新理論的創始人,熊彼特是在資本主義動態發展的廣闊背景下運用創新概念的。他把資本主義理解為一個在破壞中創新、在創新中毀滅的生命過程,強調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至高無上的作用,將這種創新視為資本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從而認為,如果沒有創新,資本主義就無從談起。應該說,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中,熊彼特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做出了最為深刻的分析。遺憾的是,由于他不具備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在闡釋創新活動的動因時,又跌入了主觀唯心主義的陷阱。強調企業家在創新過程中的決定作用是熊彼特創新理論的一大特色。在他看來,沒有企業家,創新活動便無從談起。然而,是什么驅動著企業家去從事創新活動呢?熊彼特認為,盡管企業家也為謀取額外利潤而進行冒險投資,但追求利潤只構成其動機的一部分。企業家的創新活動受到三種力量的驅使:1.發現一個私人商業王國的愿望;2.征服困難和表明自己出類拔萃的意志;3.創造和發揮自己才能帶來的快樂。在這三種力量的聯合推動下,企業家具有一種戰斗的沖動,一種非物質的精神力量,這就是所謂“企業家精神”。就這樣,按照熊彼特的邏輯,一部資本主義發展演變的歷史,便取決于企業家的心理沖動了。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盡管羅斯托和熊彼特討論問題的側重點各有不同,表述的理論內容也不一樣,但是他們研究問題的方法卻如出一轍。他們都試圖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規律,努力探尋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因,但是,他們卻把這種動因歸結為人類心理因素作用的結果,將人們的心理活動視為決定社會發展進程的終極原因。顯然,這種認識論上的局限性,使他們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均已證明,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本質關系時,心理因素分析的方法只能將我們引入歧途。因此,在經濟學研究的最高層次上,過分強調心理因素的作用,構成了傳統經濟發展理論的一個重大缺陷。

人類社會活動(首先是經濟活動)區別于自然界運動的最主要標志,便是在這種活動中有人的意志參與其中。在經濟活動中,生產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特別是由于他們思維多元化和隨機性所導致的不確定因素,對具體的經濟決策常常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分析人們的消費偏好、市場的發展前景、價格的變動趨勢等具體的經濟問題時,心理因素分析又是不可缺少的。在發展理論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托達羅在提出他的人口流動模型時,便是通過對心理預期方法的引入,使他的模型彌補了劉易斯-費景漢-拉尼斯人口流動模型的缺陷,比較好地解釋了發展中國家人口流動的現實狀況。

劉易斯在他的二元結構模型中闡明了農村中普遍存在潛在失業人口,而城市與農村在收入上的懸殊差距促使這些人走上了通往城市之路。他認為,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是導致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根本原因。但是,劉易斯的模型存在著一個根本的缺陷,即他沒有說明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什么在城市失業與就業不足現象已經非常嚴重的情況下,依然有大量過剩的農村人口源源不斷地流入城市。托達羅認為,離開了對流動人口向城市轉移動機的心理分析,就不能對這一現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按照托達羅的模型,人口流動基本上是一種經濟現象。盡管城市中失業與就業不足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但是,準備流向城市的人們所關心的,與其說是城鄉現實的收入差距,還不如說是城鄉預期的收入差距。無論是已經開始流動的人口,還是準備流動的人口,都是把農村的現得收入與如果進入城市后找到工作的預期收入作一番比較,然后再決定其行為的。強調心理預期是托達羅分析人口流動動機的主要特點。在他看來,只要未來預期城市收入的“現值”看上去要高于未來預期農村收入的“現值”,人們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就會繼續下去。因此,托達羅認為,促使人口流動的基本力量,是比較利益與成本的理性經濟考慮的結果,這種考慮還包括心理因素。在這里,正是因為托達羅從心理因素上分析了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復雜動機,才使他的人口流動模型比劉易斯的模型更貼近發展中國家的實際。

在經濟發展理論的現實分析中,許多學者都非常重視發展中國家人們的心理活動、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及價值取向等非經濟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例如,在經濟發展初期,發展資金的高度匱乏往往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而許多發展中國家國民的儲蓄偏好低下使這一障礙難以超越。一些發展學者分析說,這主要是因為在這些國家中國民的商品貨幣觀念淡薄,思想保守,宗教意識濃厚,導致他們缺乏儲蓄、投資和盈利沖動。例如,信奉伊斯蘭教的人認為,存錢獲取利息是一種剝削行為,因而寧可把貨幣窖藏起來也不愿儲蓄。正是這種宗教觀念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進程。

由此可見,在探討經濟發展的具體問題時,就必須根據每個國家和民族獨特的國情探討貧困落后的原因,尋求擺脫貧困的途徑,確立經濟發展的目標,制定走向富裕的政策。在這一過程中,心理因素分析便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分析工具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現代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使人類生產活動的內容發生了重大變化。生產財富的方式、衡量財富的手段、評價財富的標準,甚至連什么是財富這一基本概念都變得撲朔迷離、難以確定。虛擬經濟正在日益取代實物經濟成為經濟存在的重要形式,各種金融衍生物的出現和迅猛發展從根本上改變著傳統的投資方式,泡沫經濟正在成為一種奇妙的世界景觀,投機暴富的賭徒心態導致了當前國際經濟中一場場的波動和危機。所有這些都使得心理因素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如果不進行主觀心理因素的分析,就不可能了解和認識當今世界所發生的一切重大經濟活動和事件。對正在謀求經濟發展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這樣。

正如西蒙·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所言:“欠發達國家今天的增長地位,在許多方面,與現今發達國家在進入現代經濟增長前夕的增長地位有重大差異?!?a href="#zhu1" id="zw1">[1]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第一,比起當年的發達國家,由于攀比效用的存在,當今的經濟落后國家在追求經濟發展、享受富裕生活方面,表現得更加急功近利,總是想在三四十年的時間里就走完發達國家一二百年才走過的發展歷程。第二,由于外部發達世界的存在,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是通過從發達國家引進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而進入經濟起飛階段的。而這種由外部切入的經濟增長有可能完全脫離發展中國家的內生因素,尤其是脫離了社會內部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積累而創造出一種表面的經濟繁榮。人們稱之為“飛地經濟”。正是在這種獨特的發展氛圍中,才為賭徒心理的生成和泡沫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絕好的環境。

從發達國家當年的發展歷程來看,其產業結構的發展、調整和升級經歷了一個依次遞進的漫長過程: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再到第三產業,從有形產業到無形產業,從實物經濟到信息經濟再到知識經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力資本的形成是同步的,商品經濟與法制建設互相促進,因此,發展的步子比較扎實,不易發生大起大落。而今天的發展中國家,商品經濟不發達,法制建設不完善,國民素質低下,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動呈跳躍式發展。例如,盲目地發展金融業,從而導致泡沫經濟泛濫,投機之風盛行。在這種環境下,人們的心理因素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探討這次源于泰國、席卷東亞、波及整個世界的東亞金融危機的原因時,很多人都忽視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實際上在金融市場的操作中,很多金融資產的評價,完全失去了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客觀標準,即在人們常說的這種符號經濟中,所有財富都失去了它的物質內容,而僅僅表現為一種價值符號?!俺醇摇钡陌b炒作、媒介的推波助瀾,再加上社會公眾的心理認可,便可以在頃刻間使股票等價格忽而扶搖直上,忽而一落千尺。非理性的心理波動成為決定此次東亞金融危機的關鍵因素。

這場東亞金融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現代金融社會里,尤其對于發展中國家,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社會公眾的心理活動,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究竟發揮著一種怎樣的作用,如何通過市場規范、政策調控、媒介管制、道義勸導等措施影響和疏導公眾的心理活動,防患于未然,以保證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就成為當代經濟學家面臨的一個嚴峻的課題。

原載《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7期


[1]西蒙·庫茲涅茨.現代經濟增長:發現與反思[J].美國經濟評論,197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左市| 比如县| 东明县| 合山市| 晋州市| 彭阳县| 都江堰市| 德庆县| 襄城县| 高台县| 汾西县| 南昌县| 恭城| 郎溪县| 长沙市| 高安市| 河北省| 江门市| 海阳市| 罗甸县| 丽江市| 聂拉木县| 教育| 乐都县| 广水市| 宜城市| 临江市| 阳朔县| 瓦房店市| 乐平市| 和平县| 嫩江县| 邳州市| 麻栗坡县| 濉溪县| 黄冈市| 文昌市| 平舆县| 浦城县| 师宗县| 星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