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青山黨史論集(上下卷)
- 曲青山
- 5944字
- 2019-10-18 16:13:32
學習黨的歷史的思考與聯想(1)(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及全國黨史工作會議精神,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教育部、團中央于2011年1月25日聯合下發了《關于在黨員、干部、群眾和青少年中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該《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要按照統一的安排和部署,采取多種形式和方法,集中用一年的時間在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和青少年中深入地開展一次中共黨史的學習教育。
那么,開展這次學習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呢?該《通知》強調:“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是提高黨員、干部、群眾和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方式,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的重要途徑。”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對于廣大黨員干部加深對黨的認識,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對于各級領導干部增強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感,學習和運用黨的歷史經驗提高治國理政本領,不斷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對于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正確認識黨的歷史,牢固樹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都具有重要意義。
由此看來,這次黨史學習教育,不僅僅是黨史一般知識的學習和積累,而是要在堅定理想和信念的層面,更深刻地認識和把握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奮斗目標,更深入地認識和了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客觀規律,從而讓歷史啟迪現實,讓歷史引領和昭示未來。
有了這樣一個學習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對于每個黨員尤其是對每個黨員領導干部來說,學習黨史就不能停留和滿足于一般化的學習,而是要有問題意識,帶著一些重大問題,聯系實際,結合現實,作深入地分析、思考和研究。
那么,要帶著一些什么樣的問題去學習呢?謝春濤主編的黨史通俗讀物《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列了13個問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建立新中國?為什么能收拾好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為什么犯過嚴重錯誤還能得到人民支持?為什么沒有像蘇東共產黨那樣喪失執政地位?為什么能解決13億人的吃飯問題?為什么能把中國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什么能實現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的結合?為什么能實行一黨領導、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為什么能保持香港、澳門的繁榮與穩定?為什么能使臺灣海峽兩岸關系不斷發展?為什么能贏得眾多發展中國家的支持?為什么能高效抗震救災和成功舉辦奧運會?為什么能管理好有近8000萬黨員的大黨?這些問題都是一些重大問題,如果能得到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并且對這些答案由我們自己去詮釋和解讀,黨史學習教育就會取得實效,就會達到目的。
在黨史學習中,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問題引發了我的三個思考和聯想:一是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夠從小到大,發展壯大成為世界第一大政黨?二是為什么中國能夠從弱到強,迅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三是為什么中國黨和政府能夠從無到有,迅速完成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次最大規模的海外中國公民的大救援和大撤離?本人以為,了解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無到有的轉化,我們就能窺一斑而見全豹,認識到歷史和社會的發展規律,破解一個個謎題,感受中華民族復興和實現中國崛起背后的偉大力量。
一、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夠從小到大,發展壯大成為世界第一大政黨?
中國共產黨今天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執政,執政時間已有60多年了。中國共產黨現在具有38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近8000萬黨員。無論從黨員和基層黨組織的數量看,還是從執政的時間看,無論從執政國家的人口看,還是從世界的影響力看,中國共產黨都堪稱世界第一大政黨。但是,遙想當年,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全國黨員只有50多人,出席一大的代表也僅有13人。而且這13人當中的一些人,有的很快就脫黨了,有的后來當了叛徒了,有的當了托派了,還有的當了漢奸了,也有的病故和犧牲了。最后堅持下來、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登上天安門城樓的只有毛澤東和董必武。1956年2月,董必武到上海視察工作,在參觀黨的一大會址時,應邀題寫了兩句古語:“作始也簡,將畢也巨。”可以想象,此時此刻,他的心情一定不平靜,他一定心潮澎湃,浮想聯翩。當年參加一大年齡最大的代表是湖南的何叔衡,45歲,1935年犧牲。年齡最小的代表是北京的劉仁靜,19歲,后來成為托派,被開除出黨。代表們的平均年齡是28 歲,毛澤東的年齡正好是代表們的平均年齡。就是這樣一些知識青年,為了救國救民,追求真理,聚集到了一起,在共產國際和陳獨秀、李大釗等的指導下,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后來在大風大浪和嚴峻的形勢下,有的經受住了考驗,有的沒有經受住考驗,有的為崇高的理想奮斗終生,甚至流血犧牲,有的則半途離開,甚至也有的走到了革命和人民的對立面。當年中國共產黨處于非法和秘密狀態,一大的會議開了幾天,突然有陌生人闖入,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革命斗爭經驗豐富,果斷地作出決定,轉移會場,會議的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興南湖租用的游船上開的。當年在開會時,共產國際代表尼科爾斯基講話,特別強調,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遠東局的一個支部,一切重要的決定和重大問題,必須及時向共產國際請示報告,這是作為一條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來要求的。但是,在1935年1月,我們黨長征途中在遵義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轉折意義的會議,由于中共中央上海局的電臺被敵人破獲,中共中央失去了與共產國際的聯系,這樣一個偶然因素使得中國共產黨能夠獨立自主地解決了新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批評了博古和李德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長達四年之久的統治。1943年共產國際解散,黨失去了上級。但是,后來蘇聯共產黨儼然以“老子黨”自居,又對其他兄弟黨指手畫腳,動輒批評指責,中國共產黨受到很多委屈。正如毛澤東后來所講到的,我們要進行解放戰爭,他們說我們打內戰,中華民族有毀滅的危險,仗打起來了,懷疑我們能否取勝,戰爭勝利了,又懷疑我們是鐵托式的勝利,把我們看成是民族主義者。直到朝鮮戰爭爆發,中國派出了志愿軍參戰,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他們才改變了對中國共產黨的看法。再后來到20世紀60年代,中蘇兩黨發生論戰,兩黨兩國關系惡化和破裂,蘇聯以軍事威脅我們,在我國北方邊境陳兵百萬。然而,具有戲劇性的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風云變幻,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由于多種原因,蘇聯共產黨在成立93年后解散了,蘇聯在成立74年后分裂了。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經受考驗后,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展示出了美好的發展前景和未來。中國共產黨與蘇聯共產黨經過幾十年后,轉換了相互的角色和地位。
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同樣是亞洲國家,國情和革命的基本任務相同,與中國共產黨前后成立的日本共產黨、印度共產黨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共產黨,在幾十年的革命斗爭中,并沒有什么大的發展和作為,更沒有取得國家的政權。而中國共產黨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壯大,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變成了一個在13億人口的大國長期執政的黨,從一個領導人民在封閉和半封閉的條件下進行建設的黨,變成了一個領導人民在改革開放條件下進行建設的黨。蘇聯共產黨、東歐國家的共產黨,從小到大,又從大到小,甚至最后到解散和消失。日本、印度等國家的共產黨始終是從小到小,沒有發展壯大起來,從未上升和取得執政的地位。中國共產黨的運行軌跡則與它們正好相反。對這其中的原因和奧秘,在學習和研究黨的歷史時,我們不得不思考和探索。
二、為什么中國能夠從弱到強,迅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39。798萬億人民幣,按當前外匯牌價折算,達5.88萬億美元,超過日本5.44萬億美元的GDP總量,在世界的排位進入第二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十一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顯示,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占世界的比重,從2005年的5%上升到2010年的9.5%。我國GDP總量的國際排序實現“三連跳”:從2005年的第五位提升到2006年的第四位、2007年的第三位、2010年的第二位。我國GDP相當于美國GDP的比例從2005年的17.9%上升到2010年的40.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總量迅速超過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2010年又超過日本。日本在1968年取得經濟總量第二位的排名后,其記錄保持了42年,現在終于被我們趕超。由此筆者想起兩件事情:一件是20世紀50年代末的“大躍進”,一件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1958年我國開始了“大躍進”,力圖用搞革命的辦法,迅速加快經濟的發展。當時,我們提出了用15年的時間在鋼和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超過英國。結果違背了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欲速則不達,受到了懲罰,吃了苦頭,這個教訓極其深刻和慘痛。
1969年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還不無感慨地說:搞社會主義,比打仗困難多了。搞建設實在不容易。社會這個東西,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是違背不得的,它老大得很,不管“什么”主義管它,一概不理。要是違背了它的發展規律,是要受懲罰的。當我們還沒有認識到社會發展規律,違背它的時候,要想超越英國,話說出來了,但做不到。而當我們認識到社會發展規律,遵守它的時候,我們不僅超過了英國,還超過了比英國實力還要強的其他國家。有經濟學家和外國政治家、國際觀察家預測,中國將在2025年趕超美國,經濟總量成為全球第一。當前,中國一些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已在多年前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也已經多年為世界第一。產品制造也居世界第一,當然我們還要努力,要將制造大國變為創造大國,將經濟大國變為經濟強國。
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在1950年。由于中國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一場局部的國際戰爭強加給了剛剛誕生的新中國。新中國成立時,已進行了14年抗日戰爭、4年解放戰爭,國民黨政府留給我們的是滿目瘡痍的爛攤子。從國內看,國民經濟還沒有恢復,地方的各級政權還未普遍建立,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還未進行,國民黨的殘余勢力還未完全消滅,西藏和臺灣等島嶼還未全部解放,蔣介石勢力還想乘機反攻大陸。而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軍事上威脅我們,政治上孤立我們,經濟上封鎖我們。就是在這種條件下,新中國與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以及與美國糾集的其他西方國家,在朝鮮進行了一場軍事較量。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與美國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差距懸殊。1950年美國工農業總產值為2 800億美元,中國只有100億美元,美國當年的鋼產量為8772萬噸,中國只有60萬噸。美國有包括原子彈在內的各種最先進的武器,中國只有小米加步槍。美國在朝鮮戰爭中投入了其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海軍的近二分之一,雙方軍力部署投入軍力最多最密集時達300多萬人。戰爭之艱苦、戰況之慘烈是世界戰爭史上空前和少有的。上甘嶺戰役時,雙方為了爭奪這塊高地,投入的兵力不斷增加,僅由于美軍炮火和飛機的轟炸,山頭就被削平一米多厚,但中國人民志愿軍堅守陣地巋然不動。長津湖戰役中,雙方投入巨大兵力,展開拉鋸戰,僅我方犧牲和減員就達4萬多人。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不怕壓、不信邪、不懼鬼、不畏強暴,憑著頑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取得了這場戰爭的最后勝利,迫使美國在停戰協議上簽字。中國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獲得了良好的國際形象。20世紀70年代,由于我國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斗爭以及美國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美中關系緩和,并到后來正式建交。改革開放以來,美國已成為我國商品的最大出口國,也成為中國的最大債務國。中美經濟的相互需求和依賴越來越大、越來越強。2011年1月,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受到了美方高規格空前隆重的接待。美國為了搞好接待,在白宮草坪前進行了演練,這是以往少有的。這足以說明中國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分量。中國的經濟為什么會如此快速地向前發展,在亞洲金融危機和世界金融危機面前,中國從容應對,經濟發展一枝獨秀,風景這邊獨好,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動力。其他經濟和工業發達國家失去了這個地位和作用,新興發展中國家也遜色于中國,原因何在?西方國家推進和實現工業化用了100年的時間,而我們只用了30多年的時間。我們在發展,西方國家也在發展;我們在實施趕超戰略,加快發展,其他新興國家也在趕超,也在加速。為什么我們會搶占先機走在前面,為什么我們會取得巨大的成功?對這其中的原因和奧秘,在學習和研究黨的歷史時,我們不得不思考和探索。
三、為什么中國黨和政府能夠從無到有,迅速完成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次最大規模的海外中國公民的大救援和大撤離?
2011年初以來,由于各種原因,中東、北非的一些國家如突尼斯、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約旦、也門等發生政局動蕩,統治達40多年的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辭職,統治達20多年的突尼斯總統本?阿里出走,統治達30多年的卡扎菲政權也岌岌可危。為了保護我國在利比亞僑民的人身安全,中國政府立即組織了指揮領導小組,調動一切資源,利用一切手段,通過一切途徑和方式,展開了中國公民從利比亞的大撤離,短短的12天時間,25680名中國公民從利比亞安全撤離,且絕大多數回國。媒體報道稱,這是自1949年以來規模最大的撤離海外中國公民的行動,影響巨大。我國政府創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有組織撤離海外公民的歷史。我國相關外交官接受媒體采訪時不無自豪地說,此次利比亞跨國大撤離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就是“祖國偉大,政府用力,人民支持,外交出彩,我們給力”。這一次國外大撤離行動,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展現了中國的大國風采,是中國有能力、有實力、有效率、有信譽的表現,它依賴于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良好外交關系的營造和鋪設。
同是一個中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距離十分近的東南亞國家甚至是近鄰的某個國家反華排華時,我們對華僑的困難還無能為力,只能在道義上呼吁,在精神上撫慰,但是今天則大不相同了。另外,同樣是一件事,同樣是亞洲大國的印度在撤離利比亞的1。2萬名僑民時,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撤離人數只有我們的三分之一,撤離所用的時間則是我們的幾倍。我們為什么會有這么快的速度?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效率?對這其中的原因和奧秘,在學習和研究黨的歷史時,我們不得不思考和探索。
黨史工作的根本任務和最大功能是以史鑒今,資政育人。毛澤東曾說過一句名言:“讀歷史是智慧的事”,“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在黨史的學習教育中,我們要善于思考,深入研究,不斷從黨的歷史中汲取繼續開拓前進的智慧和力量,為順利完成“十二五”規劃,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注釋
[1]本文發表于《黨史縱覽》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