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信息倫理:信息行為主體的意志自律

信息倫理與傳統倫理一樣,必須設定一些可行的、合理的道德規范,這些道德規范最初是以他律的形式對信息行為主體的行為發生作用的。但信息倫理不能僅僅滿足于規范的設定,而是應當促成個體逐漸產生內在的道德自律。外在規范的他律實際上是作為道德主體的自律的生成條件而存在的,真正的道德行為最終必須依賴于行為主體的道德自律。與傳統倫理相比較,信息倫理更注重以“慎獨”為特征的道德自律。

詮釋“慎獨”一詞,一般以《禮記·中庸》中的一段話為依據:“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鄭玄注曰:“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閑居,即獨居、獨處。所謂慎獨,就是指一個人在獨居、獨處之時,在自己的行為不為他人所見之處,要做到謹慎有德。

關于“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朱熹注云:“隱,暗處也。微,細事也。”[1]朱熹之注,或容有疑。“隱”指暗處不謬,但以“細事”來釋此處之“微”,則不甚準確。古書中的“微”字,既可用以指稱“細小”,如慎微之“微”,又可包含“隱匿”之意。《左傳·哀公十六年》載:“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此處之“微”,即是“隱匿”之意。結合上引《禮記·中庸》中所言的上下文分析,不難判定其中的“微”字實與“隱”字同義。在“莫見乎隱,莫顯乎微”之前,有“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之文字。“不睹”“不聞”之處,皆指隱蔽場所。慎獨之德,出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的要求。“隱”與“微”的意義關聯,對應上文“不睹”與“不聞”的關系。從邏輯上看,若此處“微”字做“細事”解,那么推出的就不僅僅是“慎獨”,而是還要加上與“慎獨”有所區別的“慎微”。另外,參見《禮記》中另外兩處“微”字,也可說明此問題。《禮記·禮器》云:“禮有大有小,有顯有微”;《禮記·中庸》云:“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這兩處的“微”字,皆與“顯”相對,可以“隱”字代之而無損于句子之原意。此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亦以“隱行”來解釋“微”字。

慎獨實質上重“隱”,即慎重對待在不為人知的隱蔽之處的行為,這與慎微重視“微”(細小)是不同的,這在《禮記·大學》中表達得更為清楚:“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凡立一德,必有其所直接針對的問題存在。慎獨之德,針對“自欺”“閑居為不善”等問題;慎微之德,則往往并不直接針對這些問題。或者說,未能慎獨者,必定“自欺”“閑居為不善”,而未能慎微者則不一定如此。

在中國古代,人們還以“不欺暗室”“不愧屋漏”來表達慎獨之德的實質。所謂“暗室”,是指幽暗、無光亮或隱秘、無人之處。《梁書·武帝紀下》載:“性方正,雖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至清代,《庭訓格言》曾對“暗室”的含義做過歸納:“所謂暗室,有二義焉:一在私居獨處之時,一在心曲隱微之地。”古人稱心地光明、暗中不做壞事為“不欺暗室”。駱賓王的《螢火賦》中有:“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君子之道,不僅表現為大庭廣眾之下的顯行為,而且表現為“暗室”中的隱行為,甚至顯行為還不足以區分真假君子,只有“不欺暗室”方顯君子本色。

與“不欺暗室”相類似,有“不愧屋漏”一說。所謂“屋漏”,本指古代室內西北隅施設小帳的地方,后轉義為隱蔽之處,與“暗室”相當。“不愧屋漏”一語出自《詩經·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鄭玄《毛詩傳箋》注解:“屋,小帳也;漏,隱也。”后世以“不愧屋漏”指稱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壞事,即蘊含了“不欺暗室”之義。張載《西銘》載:“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庭訓格言》亦稱:“戰戰栗栗,兢兢業業,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斯誠不愧于屋漏而為正人也夫”。

傳為北齊劉晝所撰的《劉子》一書專設“慎獨”一章,曰:“人在暗密,豈以隱翳而回操?是以戒慎所不睹,恐懼所不聞,居室如見賓,入虛如有人。故蘧瑗不以昏行變節,顏淵不以夜浴改容。勾踐拘于石室,君臣之禮不替;冀缺耕于坰野,夫婦之敬不虧。斯皆慎乎隱微,枕善而居,不以視之不見而移其心,聽之不聞而變其情也。”作者不僅闡說慎獨之理,而且示以慎獨之例。從古人奉行慎獨的典范中,更可見如何具體運用慎獨之德。“昏行”“夜浴”是為他人所不知的行為,而“石室”“坰野”則與“暗室”“屋漏”的情形相當。作者以“居室如見賓,入虛如有人”來提示人們,把無人處當有人處對待,視“暗室”“屋漏”為光天化日之下,就可以達到“慎獨”的境界。

強調“不欺暗室”“不愧屋漏”的慎獨之德,似乎僅僅表現為對隱行為、人所不知之行為的注重。但是,注重隱行為的目的恰恰在于更有效地實現對所有行為的自我制約,即其意義不限于隱行為。《禮記·中庸》曾引《詩經》中的“尚不愧于屋漏”一語,孔穎達疏曰:“言無人之處,尚不愧之,況有人之處,不愧之可知也。”既然處“屋漏”而可以“不愧”,那么處在眾人監督之下就更可以“不愧”了。《梁書·簡文帝紀》載:“弗欺暗室,豈況三光。”據《白虎通·封公侯》載:“天有三光,日、月、星”。既然處“暗室”而能“不欺”,那么處在光天化日之下就更可以“不欺”了。這里的意思都是說,只要能夠謹慎對待隱蔽之處人所不見的行為,那么在眾目睽睽之下,行為就更不會越出法度、規范了。控制隱行為的難度大于控制顯行為的難度,因為隱行為沒有顯行為所受到的外部壓力。一個人既然在無外部壓力的場合中能憑借自己的道德力量而達到對行為的自我控制,那么在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就更易于控制自己的行為了。曾有人問“慎獨”于朱熹,答曰:“是從見聞處至不睹不聞處皆戒謹了,又就其中于獨處更加謹也。”[2]由此可知,慎獨并非意味著只謹慎對待獨處之時的行為,而是要求特別謹慎對待獨處之時的行為,其原因蓋如上述。

慎獨之德的最終依據,按《禮記·中庸》的說法,全在于一個“道”字:“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之須臾不可離,意味著無論在明處、顯處,還是在暗處、隱處,都須循“道”而行。僅在明處、顯處循“道”,而在暗處、隱處卻背“道”,實質上并未得“道”,或曰“非道”。“道”之未得,意味著德之未成。基于“道”與“德”的這種關系,可以認為:道之須臾不可離,意味著德之須臾不可離;不僅可離非道,而且可離非德。《劉子》之“慎獨”章亦云:“善者,行之總,不可斯須離也,可離若,則非善也。”因此,一個真正具有德性的人,不僅在明處、顯處有德,而且在暗處、隱處亦有德。又由于暗處、隱處最易離德,故古人特別強調“君子慎其獨也”。

傳統的倫理關系大多為面對面的直接關系。在這樣的關系中,“慎獨”固然重要,但實際上對個體行為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強大的道德輿論壓力。然而,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數字化的信息為中介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凸顯出間接的性質。在這種情況下,直面的道德輿論抨擊難以進行,于是個體的道德自律成了正常的倫理關系得以維系的主要保障。特別是在互聯網世界,不少網絡行為主體是匿名的,是帶有“面具”的,故而道德輿論的承受對象變得極為模糊,對道德自律的強調就顯得更為重要,“慎獨”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為了構建數字化生存的道德空間,我們應當在深入進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設定涉及信息活動領域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行為的倫理準則。雖然信息倫理主要訴諸個體的自律,但個體的自律是在他律的指引下逐漸形成的。如果缺乏清晰的倫理準則,那么大多數個體仍然會在面對多種行為選擇時茫然不知所措。只有借助于倫理準則提供的行為指導,個體才能比較容易地做出何種行為正確、何種行為錯誤的道德判斷。個體在反復踐履外在的倫理準則的過程中,就可能將這種外在的倫理準則化為自覺的道德意識,他律便轉化為自律。而且,個體一旦將外在的倫理準則化為自覺的道德意識,他就可能推而廣之,即使在沒有外在的倫理準則指導的行為選擇中,也能根據那些已經熟知的倫理準則,推斷出何種行為正確、何種行為錯誤。

信息倫理盡管是一種新型的倫理,但它的出現卻并不意味著傳統倫理的斷裂,而是傳統倫理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對于已經具備傳統倫理素質的個體來說,信息倫理是一種道德新知。傳統倫理的道德已知既可能有利于人們接受信息倫理的道德新知,又可能使人們排斥、拒絕這種道德新知。這取決于個體是否能將自己內在的道德認知結構調整到“藏”與“虛”平衡共存的臨界狀態。“藏”,是已有的道德知識;“虛”,就是虛懷若谷,就是不用已有的道德知識去妨礙納入新的道德知識。《荀子·解蔽》云:“不以所已藏害所將受謂之虛”。有“藏”而無“虛”,就不能容納道德新知。將“藏”與“虛”有機地統一起來,則道德已知不僅不會成為接受道德新知的障礙,反而會成為理解道德新知的基礎。信息倫理的道德新知,其實不少內容就是傳統倫理的道德已知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推廣和運用,即道德已知與道德新知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把握住“藏”與“虛”的正確關系,認識到這種內在的一致性,就可能順利完成由傳統倫理的道德已知向信息倫理的道德新知的“遷移”。

應當指出,在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信息倫理可以具有普遍倫理或全球倫理的價值。信息本身具有普遍性和共享性。信息的無國界傳播現象,或越境數據流的出現,更是空前地彰顯了信息的普遍性和共享性。信息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國與國之間傳播,勢必引起不同文化的碰撞,其中就包括不同倫理的碰撞。通常認為,生長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倫理往往具有不同的性質,即具有文化上的異質性。但若局限于、束縛于倫理的異質性,則顯然不利于信息的無國界傳播。信息的無國界傳播,要求同質性倫理的支持。今天人們談論較多的普遍倫理或全球倫理,即是“底線”的同質性倫理。信息是世界各國公認的普遍價值,信息資源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資源,因此,與信息的普遍性和共享性相適應的信息倫理必然會包含某些普遍倫理或全球倫理的成分。在信息倫理的基本準則上達成全球共識,求同存異,有利于信息的無國界傳播,有利于信息的全球共享。此外,建立普遍的信息倫理,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信息帝國主義”的話語霸權,因為在普遍的信息倫理面前,各個國家都是平等的主體,企圖以一國的信息優勢來踐踏他國的信息權利是難以得逞的。


注釋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580.

[2]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二[M]//朱子全書:第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0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汶上县| 弥勒县| 恭城| 西贡区| 静海县| 封丘县| 陕西省| 华安县| 永德县| 西乌珠穆沁旗| 乃东县| 历史| 富川| 扎赉特旗| 类乌齐县| 建水县| 绿春县| 新化县| 台前县| 繁昌县| 巴林右旗| 建德市| 汉川市| 德钦县| 富民县| 叙永县| 庆元县| 莆田市| 东乡族自治县| 武邑县| 澎湖县| 旺苍县| 瑞昌市| 黄浦区| 皋兰县| 齐河县| 酒泉市| 北碚区| 卫辉市| 比如县|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