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生存的道德空間:信息倫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 呂耀懷等
- 2744字
- 2019-10-18 16:04:39
第一節 信息開發中的倫理問題
所謂信息開發,是指增加信息量、豐富信息資源或為信息活動提供新的手段、方式等的各種行為。發掘新的信息,構造新的信息通道,研制新的信息產品,都屬于一般意義上的信息開發。
西方發達國家在信息化過程中,一方面,出現了所謂的信息爆炸現象,信息量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人們對信息的消費越來越多,消費需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樣化。信息化過程中的這種客觀局面,推動著信息開發活動本身在規模品種、技術基礎、開發方式、組織運作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一般而言,這種變化的方向是:由小規模、少品種的信息開發,向大規模、多品種的信息開發發展;由文本介質、手工作業的開發技術,向多種介質、使用電子手段處理和存儲、用電子網絡傳輸的方式發展;由事業性、封閉式開發為主,向產業性、開放式、市場化的方向發展。相比之下,我國的信息開發雖然近年來發展有所加快,但就總體水平來看,還遠不能令人滿意。首先,我國的信息開發明顯落后于網絡建設,使“路”多“車”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其次,較之信息化水平較高的國家而言,我國的信息開發與之還有相當明顯的差距。
發展信息事業,促進社會的信息化,無疑離不開大量的信息開發。在現代社會,人們對于信息方面的需要在與日俱增,要滿足這樣的需要,當然就離不開信息開發。然而,并非所有的信息開發都有利于信息事業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信息化的正常進行,也并非所有的信息開發都可以用來滿足人們正當的信息需要。因此,我們不僅要加快信息開發的速度,優化信息開發的方式,以趕上西方信息化水平較高的國家,而且要善于區分具有不同價值含量的信息,以保障信息開發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
信息開發是通過信息勞動者的勞動活動實現的,它的成果一般表現為各種各樣的信息產品。信息產品至少具有兩個方面的價值。一方面,信息產品具有實用價值,沒有實用價值的信息產品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就不會為人們所接受,因而也就不是名副其實的信息產品。例如,一個新的軟件,只有當它能夠解決某些實際問題時,或者比舊有的軟件更方便、更好用時,人們才樂于使用它。另一方面,信息產品會產生一定的道德價值,它總是可能造成這樣那樣的道德后果。信息產品的道德價值,是與它所滿足的人們的信息需要的正當與否密切相關的。如果新的信息產品能夠滿足人們正當的信息需要,那么它就會造成正面的道德價值。如果新的信息產品只能夠滿足人們不正當的信息需要,那么它就會產生負面的道德價值。信息需要有著正當與不正當的分別,并非所有的信息需要都是正當的、無可厚非的。低級趣味的、有損于國家利益和他人利益的信息需要,在道德上都是不正當的,因而也是不應予以滿足的。
從信息產品所可能造成的道德價值的角度,大致可以將所有的信息產品劃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只能或主要造成正面道德價值的信息產品;第二類,是只能或主要造成負面道德價值的信息產品;第三類,是既可能造成正面道德價值又可能造成負面道德價值的信息產品。其中,第一類和第二類在數量上都比較少,大多數信息產品屬于第三類。因為第三類信息產品的道德價值是不確定的,所以不能簡單地將其扼殺或阻止其出現,如果那樣做的話,就會在避免負面道德價值的同時喪失許多生成正面道德價值的機會。這樣看來,第三類信息產品的道德價值問題不是取決于信息開發過程,而是在這一類信息產品的使用過程中形成的。這樣的問題雖然重要,但已超出本章的討論范圍。第一類信息產品,雖然其道德價值主要是由信息開發過程決定的,但由于它只能或主要造成正面道德價值,故而不存在道德方面的問題,所以本章亦不予討論。本章討論的重點是第二類信息產品。對于這一類信息產品,為了從根本上防止其產生負面道德價值,只能訴諸在信息開發過程中采取必要且有效的道德制約。
就實際情況來看,之所以在信息開發過程中會出現某些只能或主要造成負面道德價值的信息產品,是因為有以下這些道德方面的問題:
第一,道德不新。現代意義上的、大規模的信息開發,開啟了一個新的行為域。在這一新的行為域中,如果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新的道德規范,只是機械地沿用舊的行為域中現成的道德要求,那么就可能造成舊道德與新行為不相適應的矛盾局面。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它歸根結底要落實在人們的行為之中。但如果道德一成不變,老是以一副舊面孔來對待新事物,那么它就可能在新的行為域中喪失其作為實踐精神的本性,因為它根本無法解釋、無法指引新的行為。信息開發領域中的許多新的具體行為,需要有新的道德規范的指引;如果沒有與之相適應的新的道德規范的指引,而舊有的道德規范又缺乏足夠的針對性,那么許多新的信息開發行為就可能偏離道德的軌道。
第二,道德不清。在一個新的行為域中,有時雖然也提出了新的道德規范,并試圖以之來指引新的行為,但由于新的道德規范尚不成熟,可能存在著某些不清晰的地方,故其對行為的指引作用就顯得比較模糊。如果以這樣的新道德規范去指引信息開發行為,那么就可能出現一些模棱兩可的情況。也就是說,如果新的道德規范的要求是模糊的,那么信息開發人員有時就似乎既有理由這樣做,又有理由那樣做,其結果必然是既可能傾向于開發會導致正面道德價值的信息產品,又可能傾向于開發會導致負面道德價值的信息產品。更進一步說,某些信息開發人員甚至還會鉆模糊的道德規范的空子,從而肆無忌憚地開發可能導致負面道德價值的信息產品。
第三,道德不力。雖然已經有了關于具體的信息開發行為的各種道德規范,但若這些規范還未轉化為人們的內心信念,或者因為缺乏與之配套的制度措施,致使有人即便違背了這些道德規范,也未承擔相應的責任,未承受任何外在的或內心的壓力,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關于信息開發的諸種道德規范實際上就處在無力約束或約束乏力的狀態,功能廢置,形同虛設。盡管在任何新的行為域中,道德規范的作用都有一個從不力、乏力到有力的過程,但如果不正視這一問題,不以積極的態度盡快解決這一問題,那么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就可能曠日持久、積重難返。
第四,道德不從。即使在道德規范系統很健全的舊行為域中,也總會有人試圖違背甚至踐踏道德規范,因為道德規范畢竟主要訴諸個體的自覺,沒有如法律規范一般的外在強制力。在信息開發這一新的行為域中,當然也就更有可能發生這樣的現象。總會有人為了一己私利而明知故犯,明明知道開發某種信息產品是不道德的,但還是要偷偷做這樣的事情,或者干脆公然藐視共同的道德規范的約束,以某種曲解了的“自由”為自己的行為辯護。
為了使信息開發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為了切斷可能導致負面道德價值的信息產品的產生根源,對于上述四種道德方面的問題,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并探索有效的道德應對途徑。道德之病,最終須以道德之藥來治療。發生于信息開發領域的上述四種道德方面的問題,其最終解決只能訴諸有針對性的道德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