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人”根本不理性
熟知經濟學理論的人都知道,有一個重要的假設叫“理性人”,即一個人是完全理性的,所有的選擇和行動,都是理性地朝著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方向去的??上В@種人根本不存在,而且即使是和這種“理性人”近似的“準理性人”,都少之又少。
以股票市場為例,大家都知道全球股票做得最好的那一個,也就是美國的老先生沃倫·巴菲特,畢生倡導價值投資,可是有多少人愿意追隨他的腳步呢?寧可少賺錢甚至賠錢,也不愿意嘗試世界第一介紹的方法,這樣的行為能算得上是理性嗎?
熟悉資本市場的人都知道,資本市場存在無數的漏洞、扭曲、悲觀、狂熱等等。在這些現象的作用下,我們在2007年看到了48元的中石油A股,在2015年看到了39元的中國中車A股,也在2002年看到了極度低估的H股,在2011年看到了跌得只剩2/3凈值價格的分級基金A端,等等。
如果大家都是理性人的話,這些現象又怎么會出現呢?我們又怎么能解釋在2016年新股政策改革以后,雖然新股申購成為一項幾乎無本萬利的買賣,仍然有大約2/3、多達2 000萬的投資者不行使自己的權利呢?我們又怎么能解釋過去10多年A股和H股之間忽上忽下的價差呢?
一個投資者努力去思考一家公司10年以后是否仍然會是好公司,這似乎還比較理性(姑且不論他的思考是否正確),但是這市場里又有多少更加在乎一家公司下星期表現的人呢?而如果10個市場參與者中有9個更加追逐下個星期的股價表現,從而導致這家公司的股價大幅偏離內在價值,那么剩下的唯一一個思考者,還真的需要考慮未來10年的情況嗎?以極高的價格賣出,或者以極低的價格買入,以期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利,難道不是更理性的選擇嗎?可是之前的理性,現在又在哪里呢?
和“理性人”對應的,是“成熟市場”這個概念。也就是說,這樣的市場非常成熟,價格大多符合資產對應的內在價值。可惜,既然理性人幾乎不存在,成熟市場也就幾乎不存在。
自然,對于剛步入市場經濟20多年的內地人來說,海外市場貌似十分成熟,法律法規完善,投資人理性且睿智。記得筆者就曾經被香港入境處的攜帶酒精規定的詳細程度所震撼: “個人不得攜帶在1個大氣壓、20攝氏度下、體積超過1升的酒精。”但是,在國際一流的投資者眼中,全球資本市場仍然是一個漏洞百出的系統。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的歐債危機、2016年的英鎊大跌等等,無不讓喬治·索羅斯等有經驗的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
這些投資大師為什么能抓住這些對我們來說十分遙遠的機會?因為他們看到了“成熟市場”的不成熟,看到了“理性投資人”的不理性。而熟讀中國和世界歷史的人,也會發現人類的歷史完全不是由理性組成,而是充滿了偏執、誤解、沖動、無知、狂妄、懦弱等。
當秦始皇死后,遺詔交到李斯手中時,趙高勸李斯矯詔,殺扶蘇立胡亥,其中最打動李斯的一句話就是: “二十余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史記·李斯列傳》)秦朝歷史上的功臣,如商鞅、白起,沒有一個有好下場。李斯聽了這段話,終于下了扶持一個聽命于自己的秦王的決心。但是,李斯是理性的嗎?當然不是,否則他在數年之后就不會有“欲牽黃犬出東門而不可得”的千古名嘆。趙高是理性的嗎?當然也不是,李斯死后不久他就被秦王子嬰斬殺,夷三族。那么設計了大秦帝國制度的歷代秦王是理性的嗎?更不是,項羽入關,“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 《史記·項羽本紀》)。
所以,孔子在《論語》中感慨, “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可謂遠也已”。不被周圍環境、時間、人物影響,準確堅定地做出判斷,能做到這樣近似理性的行為,連孔子都不禁贊嘆。那么,真正的“理性人”,我們在生活中、在市場里,又能遇到幾個呢? “理性人”的存在少之又少, “非理性”才是資本市場乃至人類社會的常態。我們需要牢記這一點,時時刻刻努力尋找資本市場的漏洞和錯誤,在有極大把握時果斷出擊,就能取得長期高額的投資回報。絕不應把一切看到的現象,都歸結為理所當然的“理性行為”,從而為自己的懶惰尋找一個堂而皇之的借口,最終在碌碌無為的投資回報里攢眉浩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