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相李斯的奏章說開去
在中華書局出版的《群書治要》 “史記·本紀”章中,從秦二世胡亥即位,歷經陳勝起義、天下大亂,以至趙高作亂、二世自殺、子嬰立為秦王,終結于劉邦入咸陽、秦朝滅亡,一共用了三十五行文言文。歷史的滄桑,人世的浮沉,用精辟之至的文言文表達出來,竟是這樣的簡略。三十五行字里,生靈涂炭、改朝換代。
但是,在之后的列傳章中,卻有一篇奏章,占了整整二十五頁的篇幅。是怎樣的文章,能夠與這天地之間巨大的動蕩相提并論?這篇奏章,是秦相李斯寫給秦二世胡亥的。可以說,這篇奏章的執行,直接滅亡了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秦王朝。整篇奏章大概的意思,是勸秦二世胡亥端出皇帝的威嚴,縱情享樂,對國家則以嚴刑峻法強加統治,以壓服人心,保證秦王朝的萬世昌盛。從后世看來,這篇奏章提出的觀點幾乎一無是處:皇帝過于威嚴則百官不敢進諫,奢靡放縱消耗了秦國的財力,而嚴刑峻法則直接導致了六國的復起和天下此起彼伏的起義。但是,為什么惜字如金、只用了三十五行字描述秦王朝滅亡的魏征,要把這篇奏章全文放在《群書治要》里,交給唐太宗李世民借鑒呢?
如果我們通讀全文,會對這個問題恍然大悟:因為這篇文章文采出眾,邏輯縝密,引經據典,讓人不得不信服其得出的三個歪理。而在其縝密邏輯之外所缺少的,則是一個大局觀:百姓已經因為戰國時代幾百年的戰火而疲憊不堪,休養生息,而不是嚴密管制,才是當時秦朝的天下所最需要的。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可惜的是,人們從歷史中能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們從來不從歷史中學到教訓。在今天投資的世界里,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研究觀點,其數據之翔實、辭藻之華麗、邏輯之縝密,無不讓人嘆為觀止。但是,它們卻常常沒有看到最重要的東西,恰如李斯的奏章一樣。
舉例來說,有邏輯認為中國經濟會崩盤,論據主要有房地產市場泡沫太大、投資驅動型經濟不可維持、金融體系不健全等等。但是,這種觀點忽略了一些更宏觀、更重要的因素,如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仍然很低導致潛力巨大,華人社會天生具有發展市場經濟的潛質,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極強,等等。而看多房地產價格的理論,則利用城市化進程加速,居民生活水平上升導致住房需求增加,學區劃分導致學區房需求巨大等因素作為佐證。但是,這種理論卻忽略了一個更加重要的因素,即中國的房地產出租回報率現在大多只有2%(2015年)甚至更低。回到本世紀初,也就是房地產大牛市起步的時候,這個數字是8%乃至更高。
再者,在2011年開始的持續數年之久的小公司泡沫中, A股市場中看空藍籌股、看多小公司的理論,也為自己找到了很多論據,包括經濟轉型導致傳統經濟減速、互聯網時代創新能力加強、小公司市值更小容易炒作等等,卻忽略了當前藍籌股指數相對小公司指數低得多的估值,以及保持了多年的更高的凈資產回報率等對長期投資來說更重要的因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邏輯的堆砌是一方面,但是力量的強弱對比、邏輯的重要與否,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更加關鍵。一個重要的邏輯,往往可以抵消十個甚至二十個細枝末節的邏輯所能帶來的影響。在資本大海中的投資者,又怎么可以徒逞口舌思辨之快,對力量的強弱與否、邏輯的輕重對比,不慎重揣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