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莫要“如蟲蝕木,偶然成文”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宗鏡錄略講》里,引用了一句有名的比喻, “如蟲蝕木,偶然成文”,意思就是人們在試圖總結規律的時候,往往錯誤總結、亂下結論,結果經常搞錯。許多時候,因為我們正好碰上一些事情,就把這些事情編織在一起串出一個總結,卻沒有發現其實這種總結就像蟲子啃木頭一樣,偶爾啃出來好像文字的樣子。這樣的文字也好像有一點意思,聽起來也有些道理,可是下次這個蟲子想照樣再啃一行字出來,卻怎么也不行了。
舉例來說,一個投資者聽說了一則消息,買了一只股票,結果第二天就漲停了。這位投資者自然很開心,覺得找到了投資的真諦,下次繼續如法炮制??墒锹犗⒄娴氖峭顿Y的金鑰匙嗎?如果是的話,為什么大家每天都能得到這么多的消息,卻很少有人在長期取得滿意的回報呢?再比如,一位白領在一線城市借貸買了幾套房子,結果隨著房價大漲,賺到了比自己一輩子工資都多的錢。但是,這位白領因此找到了投資的真諦了嗎?還是他只是運氣好、膽子大呢?一個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持續加杠桿長期做多美國國債的投資者,一定會得到美國債券市場最好的投資回報。但是,這位投資者是真的找到了投資的秘籍呢,還是只是運氣好、膽子大呢?
在資本市場中,有一條不變的真理,即在每一輪牛市中,業績最好的那個,一般都不是長期最靠譜的、收益率最高的。牛市的發生,一般都伴隨著人們難以想象的狂野漲幅。而在如斯的市場中,取得別人都不能取得的業績,必然需要冒別人都不敢冒的風險。華爾街有句諺語, “華爾街有老的交易員,也有膽大的交易員,但沒有又老又膽大的交易員”,敢冒市場里最大風險的投資者,很難是笑到最后的那個。在總結投資規律、尋找投資方法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能只看眼前的收益率,然后隨便找一個看起來有點關系的理由進行歸納,這樣很容易得出“因為公雞叫了,所以太陽才升起來”的結論,或者就像前文提到的, “如蟲蝕木,偶然成文”。
我們需要認識到,在絕大多數時候,運氣而不是規律決定了我們所看到的短期業績。而且,對于一些市場來說,這個“短期”可能長達幾年甚至十幾年、二三十年。關于這點,美國投資泰斗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s)在他的著作《投資最重要的事》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中深有感嘆。
許多時候,我們為了解釋自己所看到的現象,絞盡腦汁找出一個似是而非的結論,但是我們卻忘了,這些現象可能完全是由我們無法總結、歸納的隨機因素導致的,而承認這種隨機因素的存在,而不是一定要找出一個牽強的理由,才是正確的投資研究方法。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完全規避隨機性帶來的影響呢?答案是:我們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無法保證每個人生在同樣財務狀況的家庭,無法保證每個人得到平等的社會機遇,甚至無法保證每個人生而擁有一樣健康的身體。
只有看穿了這個世界的不完美,我們才能意識到怎樣的行動才是最有效的。最有效的行動永遠不會是最好的行動,但是它們卻是我們能夠采取的最正確的行動。畢竟,投資者是人而不是神。對于我們來說,不完美會永遠存在,接受這種不完美,同時努力去找出最優概率下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為了追求完美而做出不切實際的歸納和總結,才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最完美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