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評釋
- 高旭軍
- 4773字
- 2019-10-18 15:59:57
第4條 《公約》不涉及的法律問題
Article4
This Convention governs only the formation ofthe contract of sale and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seller and the buyer ari-sing from such a contract.In particular,except as otherwise ex- pressly provided in this Convention,itis not concerned with:
(a)the validity of the contract or of any of its provisions or of any usage;
(b)the effect which the contract may have on the property in the goods sold.
譯文
本《公約》僅適用于銷售合同的訂立和買賣雙方因此(原譯文為: “賣方和買方因此種合同”)而產生的權利和義務。尤其是,除非本《公約》另有明文規定,它不涉及以下事項(原譯文為:“本公約除非另有明文規定,與以下事項無關”):
(a)合同(刪除“的效力”)或其任何條款的效力,或任何慣例的效力;
(b)合同對所售貨物所有權可能產生的影響。
目錄
1.調整對象
2.屬于《公約》調整的事項(第一句)
2.1 明示調整的事項
2.2 默示調整的事項
3.不受《公約》約束的事項(第二句)
3.1 明示排除的事項
3.2 默示排除的事項
4.適用有爭議的事項
正文
1.調整對象
在國際貿易實務中,將會涉及許許多多法律事項,《公約》不可能調整并規范所有此類事項。本條在前三條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正反兩方面限定了《公約》的適用范圍。其中,第一句明確從正面限定了《公約》的適用范圍,即《公約》僅僅規范合同的訂立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而第二句則從反面限定了這一點,即《公約》尤其不適用于“合同或其任何條款的效力,或任何慣例的效力” “合同對所售貨物所有權可能產生的影響”。下文分別就此展開論述。
《公約》第4條第一句列舉了兩項明確屬于《公約》調整的事項,即“銷售合同的訂立”和買賣雙方因此而產生的“權利和義務”。從字面意思上看,這里的列舉應該是窮盡的,因為該句中的“僅”字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但從《公約》的全文看,這種列舉并不是窮盡的。國際合同法學界和司法界均持這種觀點。[58]所以,下文將《公約》的調整事項分為明示調整的事項和默示調整的事項,并分別予以論述。
2.1 明示調整的事項
根據本條第一句的明確規定,明示為《公約》調整的法律事項有合同的訂立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至于訂立的合同是否有效,則不是《公約》的調整對象。[59]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何謂“合同的訂立”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第一,合同的訂立。在這里合同的訂立等同于合同的簽訂或訂立。根據學界[60]和實務界[61]的一致看法,合同訂立的實質是合同當事人已經達成了外在的合意。換句話說,這是指經過雙方或者多方當事人的協商,他們已經根據其意愿達成了對各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的協議。該協議的達成是否存在瑕疵,不受《公約》的管轄;相反,它通常受適用于該協議的法律的約束。但是,如果《公約》對瑕疵撤銷問題有詳盡的規定,例如,《公約》對合同一方當事人的履約能力問題已經有了詳盡的規定,那么,就應該適用《公約》規定,國內法在這里并不能取代《公約》。[62]
第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公約》意義上的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主要是指雙方當事人因為買賣合同的生效而各自獲得的對對方擁有的初始請求權,以及在一方違約時而獲得的對對方提起賠償救濟的權利。在這方面,重要的《公約》條款是第30條至第65條。這些條款主要規定了賣方承擔的交付貨物及其所有權的義務、買方接受貨物和支付貨款的義務,以及買賣雙方因此而獲得的權利。除此之外,還包括規范救濟手段的條款。
2.2 默示調整的事項
如上所述,國外學者認為:本條第一句的列舉不是窮盡的。言下之意是指:除了本條列舉事項以外,《公約》還調整其他本條未列舉的法律事項。這一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公約》中一些條款所調整的事項很明顯與“合同的成立”或者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無關,例如,第79條第1款規定了舉證責任規則。除此之外,根據《公約》第7條第2款的規定,《公約》也可能適用于那些沒有明確提及的事項,因為該款明確規定: “凡本《公約》未明確規定的屬于本《公約》范圍的問題,應按照本《公約》所依據的一般原則來解決”。根據其字面意思,這里“本《公約》未明確規定的屬于本《公約》范圍的問題”應該是指:《公約》沒有規范的,但依然屬于《公約》調整的事項。限于篇幅,這里不對此進行深入分析。可見,《公約》調整的法律事項并不僅僅限于第4條第一句列舉的兩個。
3.不受《公約》約束的事項(第二句)
第4條第二句明確列舉了不受《公約》約束的事項,這些事項有:(a)合同或其任何條款的效力,或任何慣例的效力;(b)合同對所售貨物所有權可能產生的影響。但是,這里的列舉應該也不是窮盡的,本句開頭兩字“尤其”表明了這一點。因此,除了這些明示排除適用的事項以外,還存在一些默示排除適用的事項。下文分別予以分析。
3.1 明示排除的事項
如上所述,明示排除適用的法律事項有兩類:(a)合同或其任何條款的效力,或任何慣例的效力;(b)合同對所售貨物所有權可能產生的影響。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理解這些事項。
第一,合同的效力。
由上可知,《公約》僅僅規范了簽訂合同所需的外在合意,它沒有涉及與效力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根據所適用的國內法來解決。與合同效力相關的問題主要有:何謂合同效力,以及合同效力涉及哪些問題?
首先,合同效力的定義。何謂合同效力?《公約》沒有對此進行統一的定義。根據美國的司法判例,合同的效力是指:根據所適用的國內法,任何有可能使合同無效、撤銷或者無法履行的因素。[63]根據這一定義,我們可以得出這一結論:《公約》并不是對所有與合同效力相關的問題都沒有進行規范。實質上,《公約》第11條就規范了合同的形式,根據這一條的規定,銷售合同無須以書面形式訂立或證明,在形式方面也不受任何其他條件的限制。銷售合同可以用包括人證在內的任何方法證明。而合同的形式在部分國家的國內法中,是一個與合同效力相關的問題。[64]]
其次,合同效力的內涵。有可能影響合同效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其一,當事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根據國際合同法學界的主流觀點,《公約》意義上的合同效力主要涉及當事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以及缺乏這種能力時的法律后果。[65]法人是否具有相應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主要根據其設立地的法律來判斷,瑞士、荷蘭、美國就是這樣規定的。但有些國家規定應該根據有效管理機構所在地的法律來進行判斷,德國和奧地利就是這么規定的。有關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規則也有兩種不同的做法:第一種是適用自然人的本國法,德國和意大利就是這樣規定的;第二種是適用自然人的居住地法,瑞士和美國就采取了這種辦法。[66]其二,合同與國家強制性法規和善良風俗的關系。如果合同違反了國內法的強制性禁令或者違反了善良風俗,一般認為,這也屬于合同的效力問題。[67]由于《公約》沒有對此進行明確規范,所以,這也屬于國內法調整的對象。因此,如果一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違反了我國的強制性法律規定,如《海關法》《專利法》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這是否最終會導致合同無效呢?這些問題應該根據我國的國內法來處理,而不是根據《公約》。其三,代理合同。在現實中,合同一方當事人通常會委托第三人代為進行談判或簽訂合同,這同樣會引發合同效力的問題。但這一問題同樣應該依據國內法來處理,而不是依據《公約》,因為《公約》對此沒有進行規定。[67]
第二,合同條款的效力。
在國際貿易實踐中,除了有時出現整個合同無效的情況以外,還會產生合同部分條款是否有效的問題。根據第4條第二句a項的規定,《公約》也不調整“任何條款的效力”問題。據此,合同部分條款是否有效應該依據國內法解決。合同條款的效力問題主要涉及以下幾種情形:其一,特定合同條款。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經過協商,經常會在合同中約定下列條款,如法院選擇條款、違約金條款、和解協議的效力等。[69]對于這些事項,《公約》沒有作出規定。正因為此,這些條款是否有效應該根據國內法來作出決定。其二,相關的合同條款違反國內法中的強制性法律規定或者善良風俗。與合同整體違反強制性法律規定或善良風俗是否有效一樣,應該根據國內法來進行分析并作出決定。其三,合同中的一般交易條件(A G B)或格式條款。對于這個問題,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在實務界均存在不同的看法。部分學者和司法判例認為,應該根據國內法中確定的標準對這些一般交易條件進行審查[70];而部分學者則認為應該根據《公約》所蘊含的標準審查這些交易條件的內容。[71]筆者認同第一種看法,因為一般交易條件、格式條款通常由各國國內法規定,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所以應該根據國內法中確定的標準來審查相關的一般交易條件或格式條款是否有效。
第三,慣例的效力。
慣例的效力至少有兩層意思:其一,它們是否對合同當事人有約束力;其二,它們是否與一國的強制性法律規定相沖突,并因此失去效力。第二句中的“慣例的效力”顯然是指第二種情形,因為《公約》第9條第1款已經對第一種情形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據此,雙方當事人業已同意的任何慣例和他們之間確立的任何習慣做法,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所以,第二句a項中的“慣例的效力”實質上是指:應該對雙方約定的慣例進行內容審查,以確定這種慣例是否與國內法中的強制性規定相沖突。[72]如果存在此種沖突,那么,這將會導致相關的慣例無效。
第四,貨物所有權。
第4條第二句b項十分明確地排除了《公約》對所售貨物所有權問題的適用。排除適用的原因是:在不同的國家之間,在有關貨物所有權的轉移方面存在難以協調的不同規定。有些國家的法律規定,在雙方簽訂合同時,貨物所有權已經發生了轉移。法國和英國就是如此規定的。而在有些國家,法律不僅要求雙方當事人簽訂貨物買賣合同,而且要求雙方當事人就貨物所有權的轉移達成合意。德國和奧地利就是這樣規定的。[73]
第4條第二句b項中的“合同對所售貨物所有權可能產生的影響”不僅僅是指貨物所有權本身,一般認為,它還包括所有權保留。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在國際貨物買賣中,一方當事人究竟通過何種方式來對貨物所有權實施有效的保留?相關的法律依據不是《公約》,而是國內法。[74]同樣沒有為《公約》所規范的與所有權相關的問題有:買方在支付剩余貨款后是否自動獲得貨物的所有權?或者買方獲得貨物的完全所有權是否取決于其他前提條件?對于這些問題,人們應該從相關的國內法規定中尋找答案。
3.2 默示排除的事項
如上文所述,《公約》第4條第二句的列舉并不是窮盡的,因此,除了為本句列舉的事項以外,還有許多法律問題不屬于《公約》的調整范圍。這些事項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程序問題,即法院或仲裁機構在審理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爭議時涉及的程序問題,例如,相關的法院是否擁有管轄權,審理爭端應該適用哪一國家的程序規則。[75]
第二,《公約》還不涉及下列事項:代表問題[76]、訴訟時效問題[77]、合同的轉讓問題[78]、抵銷[79]問題、債的承認問題[80]、合同對第三者的效力問題[81]、共同債務人問題[82]以及侵權賠償請求權問題[83]等。對于所有這些《公約》沒有涉及的事項,應該根據相關國家的國內法予以分析判斷。
4.適用有爭議的事項
在國際貿易實踐中,人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也會使得法律適用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困難。正因為此,無論在國際合同法學界還是在實務界,對于某些事項的法律適用問題都存在爭議,合同未約定支付貨款的貨幣和舉證責任就是其中的兩個。
第一,合同未約定支付貨款的貨幣問題。
在國際貨物買賣實踐中,時常會發生合同中沒有明確約定支付貨款的貨幣問題。對于這一問題,有些法院認為,這時應適用國內法,而不是《公約》[84];但有的法院則判定,這時應根據《公約》第57條的規定作出判決,即應該用支付所在地的貨幣支付貨款。[85]
第二,舉證責任問題。在舉證責任方面,同樣存在兩種不同的做法。部分學者[86]和法院[87]認為,這不屬于《公約》的管轄范圍,故應該適用國內法予以解決。但大部分學者[88]和司法判例[89]則持相反的看法,他們認為,《公約》間接地規范了舉證責任問題,因為《公約》十分明確地規定了舉證規定,第79條第1款就是這樣的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