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評釋
- 高旭軍
- 3233字
- 2019-10-18 16:00:02
第27條 發送生效原則
Article27
U 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vided in this Part of the Con- vention,if any notice,request or other com munication is given or made by a party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Part and by means appro-priate in the circumstances,a delay or errorin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com munication or its failure to arrive does not deprive that party of the right to rely on the com munication.
譯文
除非《公約》本部分條款另有明文規定,一方當事人按照本部分規定并以適合當時情況的傳遞方式向對方當事人(原譯文中無“對方當事人”)發送任何通知、要求或其他信件,如果它們在傳遞過程中發生延誤或錯誤,或未能送達,這并不剝奪該當事人基于對上述通知的信賴而產生的權利(原譯文為: “并不使該當事人喪失依靠該項通知的權利”)。
目錄
1.調整對象
2.適用范圍
2.1 “意思表示的種類范圍”
2.2 通知形式
3.免除傳遞風險的前提條件
3.1 傳遞方式
3.2 發送
4.法律后果
正文
1.調整對象
本條的主要調整對象為合同雙方當事人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向對方作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問題。在合同簽訂過程中,為了實現簽訂合同的目的,雙方當事人均會向對方作出要約、承諾等意思表示,根據《公約》的相關規定,對于所有這些意思表示均適用“到達主義原則”。在合同履行過程中,雙方當事人有時也會需要向對方作出一些意思表示,例如在發現貨物數量短缺或貨物存在質量瑕疵等情況時,收貨方會將這些情況通知對方。這些通知是否也于“送達對方當事人”時生效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本條基本上確認了“發送生效原則”,據此,一方當事人根據第三部分規定(合同履行期間)向對方當事人作出的所有意思表示,均于發送時生效。在這里規定“發送生效原則”是有其合理性的,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護發信方的合法權益。以上文提及的買方發現貨物數量短缺或質量瑕疵為例,如果買方向對方發出相應的通知,但通知因故未能送達對方當事人,如果依然采用“到達生效原則”,那么,上述通知不發生效力,實際上這也就剝奪了買方根據合同或《公約》本應享有的要求對方補交貨物的權利[29];反之,如果適用“發送生效原則”,那么,即使通知沒有送達,買方依然有權要求賣方補交貨物。由此可見,本條在本質上解決了雙方當事人對于意思表示在傳遞過程中丟失、延遲或錯誤送達的風險的承擔問題。
2.適用范圍
本條的適用范圍究竟有多大?這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從本條的字面意思看,本條是從本部分規定和一方當事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兩個方面來限定本條的適用范圍的。
2.1 “意思表示的種類范圍”
本條開頭“除非《公約》本部分條款另有明文規定”這一表述,從正反兩方面限定了本條的適用范圍。
其一,適用于本部分沒有特別規定的意思表示的傳遞,對它們適用“發送生效原則”。屬于這一類的傳遞有:第39條規定的貨物與合同規定不符的通知,第43條規定的第三方索賠通知,第45條第1款b項規定的索賠要求,第46條規定的實際履約要求,第50條規定的減價要求,第47條和第63條規定的確定延遲履約期限的通知,第49條、第64條、第72條和第73條規定的宣告合同無效的通知,以及第78條規定的支付利息要求,等等。[30]
其二,本條規定不適用于本部分有特別規定的意思表示的傳遞。屬于這一類的意思表示有:第47條第2款第一句提及的“聲稱他將不在上述寬限期內履行義務的通知”、第48條第2款和第3款結合第4款規定的有關賣方表示將在一特定時間內補充履行合同義務的通知和要求對方在一特定時間內答復的通知,除此以外,還有第63條第2款規定、第65條第1款和第2款、第79條第4款的規定。對這些條款提及的意思表示的送達均適用“到達生效原則”。
除此以外,當事人還可以約定其他通知義務。除非當事人的約定中有明確的例外規定;否則,對于這種通知義務也同樣適用本條的規定。[31]
2.2 通知形式
第一,書面通知。
一方當事人所作的意思表示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出去并送達對方當事人。本條提及了“任何通知、要求或其他信件”這些概念。從這一規定中我們無疑可以看出:書面方式是《公約》所確認的意思表示傳遞方式。這種方式不僅適用于第47條第2款第一句提及的聲稱他將不在上述寬限期內履行義務的通知,而且適用于第48條第2款和第3款結合第4款規定的有關賣方表示將在一特定時間內補充履行合同義務的通知和要求對方在一特定時間內答復的通知;此外,它還適用于第72條第2款中提及的確定期限和警告、第39條和第43條規定的指出貨物不符、第88條第1款規定的自行購買通知。
第二,口頭通知。
本條規定是否還適用于口頭信息傳遞方式,或類似口頭傳遞方式,例如電話、無線電等,對此本條沒有明確規定。但從“在傳遞過程中發生延誤或錯誤,或未能送達”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本條規定應該不適用于口頭或類似方式的意思表示傳遞,因為采用這種方式傳達意思表示時,一般不可能發生“延誤或錯誤”或“未能送達”的情形。即使通過國際長途電話傳遞信息,也是如此。盡管在通過這些方式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中,由于周圍環境或線路的干擾,也可能發生語音傳遞不清,進而引起對方理解方面的問題,但是對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即時詢問來澄清這些問題。可見,本條規定并不適用于口頭傳遞方式。西方學者也持這一觀點。[32]
3.免除傳遞風險的前提條件
根據上文論述,對于上述信息的傳遞,第27條規定了“發送生效原則”。在這種情況下,信息收受者必須承擔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因故而發生的延誤、丟失或其他錯誤風險,這一精神主要體現在本條“如果它們在傳遞過程中發生延誤或錯誤,或未能到達,這并不剝奪該當事人基于對上述通知的信賴而產生的權利”中。這同時也表明:信息發出者本人不必為信息的準時、準確送達承擔任何法律責任。但是,本條規定了免除信息發出者上述風險的前提條件。根據本條規定,這些條件主要有“傳遞方式”和“發送”信息。
3.1 傳遞方式
一方當事人必須選擇適當的方式傳遞信息。本條“一方當事人按照本部分規定并以適合當時情況的傳遞方式向對方當事人發送任何通知、要求或其他信件”中“適合當時情況的傳遞方式”即表明了這一點。至于何謂“適合當時情況的傳遞方式”,本條不僅沒有對此進行定義,而且沒有對此進行特別的限制。所以,根據本條規定,當事人在選定傳遞方式方面享有很大的選擇權,他既可以選擇郵寄、快遞,也可以選擇電話、傳真等。本條設置的唯一限制是“適合當時情況的”。所用的方式是否“適合”,應該綜合考慮信息發出地和收受者所在地的情況來進行分析判斷。[33]例如,如果在信息發出地發生郵局或快遞公司員工罷工,郵寄或快遞方式便不是恰當的傳遞方式;同樣,如果發信人知道信息收受人所屬國的郵局或快遞公司員工正在進行罷工,那么,如果他依然選擇郵寄或快遞,這便不是恰當的傳遞方式。
3.2 發送
免除信息發出者傳遞風險的另一前提條件是:在他選定特定的傳遞方式后,他必須利用這一方式將其意思表示發送出去。本條“一方當事人按照本部分規定并以適合當時情況的傳遞方式向對方當事人發送任何通知、要求或其他信件”中的“發送”兩字表明了這一點。“發送”兩字不僅是指當事人應該將其意思表示寫在紙張等載體上并在上面簽字蓋章,而且必須將它交付給郵局或快遞公司,委托郵局和快遞公司將相關的信息投遞給對方當事人。如果他采用其他傳遞方式,他也必須完成“發送”這一程序。例如,在他選擇通過電子郵件傳遞信息時,他不僅必須將其意思表示載入附件,而且必須將該郵件發送出去。如果他僅僅將該郵件存入草稿箱,則不符合本項條件。
4.法律后果
如果信息發送者發出的信息符合上述條件,那么根據本條規定,即使相關的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發生延誤或錯誤,或者未能送達”,它依然對雙方具有約束力。對于該信息生效的時間點,部分學者認為:如果屬于必須送達的信息,那么它應該在采用正常傳遞方式時所應該送達的時間點生效。[34]這一觀點不符合本條的規定。因為根據本條后半句的規定,在“傳遞過程中發生延誤或錯誤,或者未能送達”的情況下,“這并不剝奪該當事人基于對上述通知的信賴而產生的權利”。“并不剝奪… … ”這句話表明:信息于發送這一時刻生效,信息是否準時到達或能否到達,均不影響其效力。當然,如果本部分相關條款已經明確規定“意思于送達時生效”,則屬于例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