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評釋
- 高旭軍
- 2410字
- 2019-10-18 16:00:01
第26條 宣告合同無效的聲明
Article26
A declaration of avoidance of the contract is effective only if made by notice to the other party.
譯文
只有將宣告合同無效的聲明通知對方當事人(原譯文為: “宣告合同無效的聲明,必須向另一方當事人發出通知”),方始有效。
目錄
1.調整對象
2.宣告合同無效的概念
2.1 定義
2.2 本條的歷史背景
3.“宣告合同無效”聲明生效的前提條件
3.1 宣告合同無效的聲明
3.2 通知
3.3 通知期限
4.宣告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
正文
1.調整對象
在一方當事人的行為構成第25條意義上的根本違約時,對方當事人可以根據第49條、第51條、第64條、第72條等的規定宣告合同無效。本條的調整對象為宣告合同無效的聲明何時生效的問題。如果一方當事人宣告合同無效,必定會給對方當事人帶來嚴重的后果,因而有必要對它進行統一的規范。由此可見,適用本條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是一方當事人的行為必須構成根本違約;另外,買方可以根據本條結合第49條或第51條的規定宣告合同無效,而賣方則可以根據本條結合第64條、第72條和第73條的規定宣告合同無效。
2.宣告合同無效的概念
2.1 定義
《公約》并沒有直接對“宣告合同無效”這一概念進行定義。從《公約》第25條、第49條、第51條、第64條、第72條等規定中可以看出,宣告合同無效是指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在對方當事人的行為構成根本違約的情形下,通知對方宣告合同無效,從而不再受合同約束的法律行為。根據這一定義進行分析,宣告合同無效具有以下法律特征:其一,它是守約方單方面作出的行為;其二,以對方當事人的根本違約行為為前提條件;其三,它具有使本已生效的合同失去法律效力的作用。
2.2 本條的歷史背景
1964年的海牙《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公約》(C U LIS,以下簡稱《海牙第一公約》)規定的是“自動無效原則”,即只要一方當事人的行為構成根本違約,合同便于根本違約行為發生時自動失效。眾所周知,《海牙第一公約》是《公約》的基礎。在就《公約》進行談判的過程中,上述“自動生效原則”受到許多專家的批評,因為這一原則顯然過分考慮了守約方的利益,而沒有考慮到突然宣告合同無效也會給違約方帶來嚴重的后果,最后《公約》制定者接受了專家組的建議:為了提高法律適用的安全性,必須向違約方發出宣告合同無效的聲明,合同才能因為宣告而無效。[21]
3.“宣告合同無效”聲明生效的前提條件
由上可知,根本違約是適用本條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但即使在具備根本違約這一條件下,守約方也必須遵循特定的條件,只有在符合這些條件的情況下,合同才能被宣告無效。根據本條規定,宣告合同無效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有意宣告合同無效的一方當事人必須發出合同無效的聲明,本條中“將宣告合同無效的聲明”這一表述,明確表明了這一點。《公約》本身對聲明沒有形式要求,無論是口頭形式還是書面形式,均可以用來宣告合同的無效。[22]除此之外,學界和司法界還認為:一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公約》第8條意義上的行為宣告合同無效。[23]當然,必須對這種行為在準確性、清晰性和可認知性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24]筆者認為,通過行為宣告合同無效是可行的,但行為者必須讓對方知道其行為以及該行為所表達的意思。當然,如果合同雙方當事人有特別的約定,必須采用約定形式發出此種聲明。
聲明必須向特定的人發出,才具有法律效力;特定的對象通常是行為構成根本違約的一方當事人。一般認為通過公告發出聲明,不符合本條規定的要求,因為它不是向特定的對象發出的。[25]如果一方當事人僅僅在報紙上刊登宣告合同無效的聲明,由于這種聲明沒有特定的指向對象,故不產生法律效力。
3.2 通知
“通知”是宣告合同無效行為產生法律效力的第二個前提條件,本條“將宣告合同無效的聲明通知對方當事人”中的“通知”兩字,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這就要求:相關當事人不僅必須作出宣告合同無效的聲明,而且必須將該聲明通知對方當事人。這里的問題是:在這里是否依然適用第15條第1款和第18條第2款規定的“到達生效原則”?答案是否定的,根據《公約》的規定,所有根據第三部分規定發出的通知、聲明或其他意思表示均適用第27條的規定,即違約方必須承擔通知延誤送達或不能送達的風險。所以,在這里實際上適用了英美法系中的“投郵主義生效”原則。根據這一原則,宣告合同無效的通知在當事人發出這一時刻便產生法律效力。這樣,通知是否到達或按時到達的風險自然就由違約方來承擔。
3.3 通知期限
本條并沒有給守約方設定一個必須發出宣告合同無效通知的期限。盡管如此,結合《公約》其他條款的規定,還是存在這樣的期限的。尤其是第49條第2款和第64條第2款明確規定,守約方必須在“知道或者理應知道這種違約行為后的一段合理時間內”發出宣告合同無效的聲明。這表明:如果守約方在上述期限內沒有發出上述通知,他就失去了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或者即使作出了此類宣告,也不產生法律約束力。[26]
由上可知,《公約》僅僅為第49條第2款和第64條第2款規定了行使宣告合同無效權的期限,卻沒有為其他宣告合同無效的情形規定期限。這是否意味著在其他情形下,當事人行使這一權利就不受約束呢?答案是否定的。為了防止當事人濫用這一權利,在其他情形下應該類比適用第49條第2款和第64條第2款的規定,也即當事人還是必須在一個合理的期限內行使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與此相關的問題是:如何確定這里的合理期限的長度?一般認為這一期限的起點為:守約方知道或者應該知道其具備宣告合同無效條件的這一時刻,以此為基準計算合理期限的長度。[27]但合理期限究竟有多長,必須在個案中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除此以外,《公約》第82條規定,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剝奪合同當事人的上述權利。據此,如果買方無法退還已經收受的貨物,他便失去了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28]
4.宣告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
如果守約方發出宣告合同無效的通知,而且通知的發出符合本條規定的條件,那么,通知就產生法律效力,同時,已經生效的合同也因此而失去法律效力,當事人從此不再受該合同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