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評釋
- 高旭軍
- 4474字
- 2019-10-18 16:00:00
第21條 逾期承諾
Article21
(1) A late acceptance is nevertheless effective as an accept-ance if without delay the offeror orally so informs the offeree or dispatches a notice to that effect.
(2)If a letter or other writing containing a late acceptance shows thatit has been sentin such circumstances thatifits trans-mission had been normalit would have reached the offeror in due time,the late acceptance is effective as an acceptance unless,without delay,the offeror orally informs the offeree that he con-siders his offer as having lapsed or dispatches a notice to that effect.
譯文
(1)如果要約人毫不遲延(原譯文為: “沒有遲延地”)地用口頭或書面方式將此種意見通知受要約人,逾期到達的承諾仍有承諾的效力(語序作了調整)。
(2)如果載有逾期承諾的信件或其他書面文件表明,它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出的,而且只要傳遞正常,它就能被及時送達要約人(原譯文為: “它是在傳遞正常、能及時送達發價人的情況下寄發的”),則該項逾期到達的承諾具有承諾的效力,除非要約人毫不遲延地用口頭或書面通知受要約人:他認為其要約已經失效。
目錄
1.調整對象
2.逾期到達的承諾(第1款)
2.1 “逾期到達的承諾”的定義
2.2 “逾期到達的承諾”的效力
2.3 “逾期到達的承諾”的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3.因運送延誤所致的逾期到達(第2款)
3.1 “因運送延誤所致的逾期到達”的定義
3.2 “因運送延誤所致的逾期到達”的法律效力
3.3 “因運送延誤所致的逾期到達”的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正文
1.調整對象
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受要約人發出的承諾通知可能會沒有被及時地送達要約人。這種事情是會經常發生的。其發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無論是受要約人過晚發出承諾通知,還是運送公司的失誤,抑或是現代傳輸設備如電子郵箱發生故障,都可能導致承諾通知沒有在要約規定的期限內送達要約人。根據第18條第2款第二句的規定,這樣的承諾通知是無效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要約人出于對其本身業務發展的考慮,愿意接受這些遲到的承諾。但第18條第2款的規定從根本上排除了要約人接受這種要約的可能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條就是在第18條第2款規定的基礎上對這種逾期到達的承諾作出了補充規定,規范它們在特定條件下的有效性問題。
2.逾期到達的承諾(第1款)
本條第1款主要規范了由于受要約人的原因使承諾通知逾期送達要約人這種現象。
2.1 “逾期到達的承諾”的定義
本款采用了“逾期到達的承諾”這一概念。《公約》沒有對這一概念規定一個明確的定義。根據字面意思分析,它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受要約人在要約規定的承諾期內發出了承諾通知,但是由于他發出承諾通知的時間太晚,所以該承諾通知沒有在規定的承諾期內到達要約人。這不僅包括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太晚,還包括他過晚作出承諾決定的情形。
第二,受要約人在要約失效后進行承諾。根據上文論述,要約在規定的承諾期屆滿時失效,即使沒有規定承諾期,它也會在合理的期限屆滿時失去法律效力,但這并不排斥受要約人對這種要約進行承諾。如果受要約人對此種要約進行了承諾,該承諾自然不能按時到達要約人,也就無法生效。延遲到達的程度并不是判定是否構成逾期到達的因素,無論是延遲1天還是1周,都已構成本款意義上的“逾期”[67]。
2.2 “逾期到達的承諾”的效力
根據第18條第2款第二句的規定,這種逾期到達的承諾應該是無效的。但是,根據本款前半句的規定,這種“承諾仍有承諾的效力”。這樣,合同便于承諾到達要約人時訂立。
然而,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即第18條第2款和第19條第1款之間究竟存在何種關系?根據上文論述,這種逾期到達的承諾應該被視為“反要約”[68];如果這樣,就應該適用第19條的規定,而不是第18條第2款。但是,這兩款規定并無本質上的區別,因為在逾期送達的承諾構成反要約的情況下,要約人可以對此表示承諾或拒絕。在適用本條第1款的情況下,要約人依然有此權利,因為根據本款后半句的規定,只有在要約人認同逾期到達承諾的效力時,它才有效。總之,在承諾逾期到達的情況下,要約人有決定該承諾是否有效、合同是否訂立的選擇權。
2.3 “逾期到達的承諾”的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盡管本條第1款后半句確定了逾期到達的承諾的效力,但該款前半句規定了其生效的前提條件,即要約人必須“毫不遲延地用口頭或書面方式將此種意見通知受要約人”。根據這半句話字面意思,逾期到達的承諾如果要成為有約束力的承諾,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要件:
第一,要約人必須認同這種承諾的效力。如果要約人不承認逾期承諾的效力,它便失去了法律效力。
第二,要約人必須將其內心的認同通過某種方法表示出來。他可以以口頭方式表達這一點,也可以以書面方式表達這一意愿。
第三,其表達的上述意愿必須“毫不遲延地”送達受要約人。這里又包含兩個因素:其一,與第15條確定的要約生效原則、第18條第2款規定的承諾生效原則一樣,要約人根據本款規定所作的認同逾期承諾效力的意愿表達也必須送達受要約人,才能產生法律效力。其二,該意思表示必須在“毫不遲延”這一表述所蘊含的期限內送達。如果要約人在事實上已經將其意思表示送達受要約人,但是,卻沒有在“毫不遲延”的期限內送達,則應將此視為逾期送達。根據《公約》的一般性規則,此種送達沒有法律效力。至于如何界定本款中的“毫不遲延”,可以參照上文中對第19條第2款中“不過分遲延的期間內”這一概念的解釋。[69]有西方學者認為,本款中“毫不遲延”所蘊含的時間長度要比第19條第2款中“不過分遲延的期間內”所指的時間段短,其理由是受要約人并沒有改變要約人在要約中提出的交易條件,所以,要約人沒有必要對此項交易進行重新審查、考慮。[70]這一觀點應該是成立的,兩款所采用的不同表述方法表明了這一點。第19條第2款采用的表述為“without undue delay”,而本款的表述則為“with-out delay”,據此分析,第19條第2款允許有“合理的延遲”,而本款則根本不允許有延遲。這樣看來,本款中要約人所享有的考慮或決定時間顯然要短于第19條第2款規定的時間。當然,“毫不遲延”所指的期限究竟有多長,應該在個案中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如果要約人沒有根據上述要求作出回復,那么,逾期到達的承諾就不產生法律效力,合同也就沒有訂立。
3.因運送延誤所致的逾期到達(第2款)
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即使受要約人沒有過錯,他已及時將承諾通知交給了快遞公司,或者在承諾期內通過電子郵件發出了承諾書,但由于快遞公司或電子郵箱的問題,承諾書依然有可能沒有在規定的期限內被送達要約人。換句話說,在國際貿易實務中存在非因受要約人控制的因素而導致的逾期到達,本條第2款就規范這種承諾的效力問題。
3.1 “因運送延誤所致的逾期到達”的定義
《公約》并沒有對“因運送延誤所致的逾期到達”進行定義,根據上述論述,它應該是指由于傳遞人或傳遞設備的原因所導致的承諾通知逾期送達對方當事人。根據這一定義,這種逾期到達具有兩個特征:其一,受要約人不僅按時發出了承諾通知,而且在正常情況下,承諾通知應該能夠按時送達要約人。其二,承諾通知還是沒有在規定的期限或合理的期限內送達要約人,而這種延遲送達是傳遞人或傳遞設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相關原因很多,例如,傳遞人沒有及時處理承諾通知,或誤發給第三人,或網絡癱瘓等。
3.2 “因運送延誤所致的逾期到達”的法律效力
與上述逾期承諾一樣,本條第2款也將“因運送延誤所致的逾期到達”視為第18條第2款第二句的一種例外,并賦予它與按時到達的承諾一樣的法律效力,本款“如果… …則該項逾期到達的承諾具有承諾的效力”這一規定,表達了這一點。可見,只要符合特定的條件,這種延遲到達的承諾依然有效,合同也可據此訂立。
3.3 “因運送延誤所致的逾期到達”的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并非所有“因運送延誤所致的逾期到達”的承諾都具有法律效力,只有具備本款規定的前提條件,它才能生效。根據對本款字面意思的分析,它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傳遞延遲的可知性。這是指只要要約人稍加注意就可以知曉、了解“承諾通知的逾期送達是傳遞延遲造成的”這一事實。本款中“如果載有逾期承諾的信件或其他書面文件表明,它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出的,而且只要傳遞正常,它就能被及時送達要約人”這一規定,表明了這一點。具體地說,“逾期到達的承諾通知或其他書面文件”中應該記載著一些客觀的信息,從這些信息中,要約人應該能夠推斷出,受要約人是及時發出承諾通知的,逾期送達是由于傳遞延遲造成的。這樣的客觀信息包括書面信件中載明的日期,蓋在信封上的郵戳中載明的日期,電子郵件、電傳中載明的發信日期等。但國外學者認為,即使要約人通過其他方式獲知上述信息,也符合“傳遞延遲的可知性”要求。這里的“其他方式”有受要約人事前已經通過電話告知要約人:他已經按時發出了承諾書,承諾書將會在承諾期內送達要約人;或者傳遞公司員工自己告知要約人:因為公司的延誤致使承諾書沒有及時送達。[71]筆者認同上述觀點,盡管本款僅僅提及“載有逾期承諾的信件或其他書面文件”這兩種獲知逾期到達原因的方式,但是人們不應該據此認為,本款規定僅僅限于這兩種方式。因為獲知上述信息的方式并不重要,關鍵是要約人在客觀上了解承諾的逾期到達不是由受要約人的原因引起的,而是由傳遞延遲造成的。如果要約人無法知曉、確定逾期到達的承諾通知是由傳遞延遲造成的,那么就不適用本條第2款的規定;相反,應該適用本條第1款的規定。
第二,傳遞延遲的判斷標準。為確定逾期到達是否確實是因為“傳遞延遲”,本款還規定了“傳遞正常”的判斷標準,據此,“只要傳遞正常,它就能被及時送達要約人”。這里的“傳遞正常”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傳遞方式,而是指在受要約人采用的傳遞方式能夠正常運作時,送達要約人所需的傳遞時間。一般認為:本款中正常傳遞方式所需的傳遞時間是指常用的傳遞方式如快遞或郵寄所需要的時間;即使受要約人委托某一游客代送其承諾書,也必須與常用傳遞方式所需的時間進行比較。[72]這一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這一表述也有另外一種含義,即它是指受要約人寄送承諾書采用的方式所需的時間,如果采用“快遞”方式,從德國漢堡送到上海通常需要4天時間,如果通過電子郵件,則通常僅需2分鐘,這4天、2分鐘便是正常的傳遞時間。如果承諾書在這一時限內依然沒有被送到,便屬于因“傳遞延遲”而造成的逾期送達。
第三,要約人的認同。在要約人知道承諾書的逾期送達是由傳遞延遲造成的這一情況下,該承諾書并不自然而然產生法律效力,其生效還離不開一個條件,即要約人必須認同其效力。該條件體現在“除非要約人毫不遲延地用口頭或書面通知受要約人:他認為其要約已經失效”這一規定中。由此可見,這里的“要約人認同”應該既包括明示的“同意”,也包括緘默或不作為。因為根據本款字面意思,在要約人收到這種逾期承諾后,即使他沒有作出任何聲明或其他行為,相關的逾期承諾依然產生法律效力。這一規定顯然是《公約》第18條第1款第二句規定的一種例外情形,因為該句明確規定了“緘默或不作為本身不等于承諾”這一原則。根據以上的分析,要約人阻止這種承諾生效的唯一辦法是,他必須毫不延遲地通過“口頭或書面”的方式將其反對意見告知對方當事人。
如果一項逾期到達的承諾同時具備上述三方面的條件,它便是一項有效的承諾,合同便于承諾生效時訂立;否則,承諾就失去效力。當然,在后一情況下,它同時構成一項新的要約,要約人可以對此進行承諾或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