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評釋
- 高旭軍
- 5294字
- 2019-10-18 16:00:00
第19條 反要約
Article19
(1) A reply to an offer which purports to be an acceptance but contains additions,limitations or other modifications is a re-jection of the offer and constitutes a counter-offer.
(2) H owever,a reply to an offer which purports to be an ac-ceptance but contains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terms which do not materially alter the terms of the offer constitutes an acceptance,unless the offeror,without undue delay,objects orally to the dis-crepancy or dispatches a notice to that effect.If he does not so ob-ject,the terms of the contract are the terms of the offer with the modifications contained in the acceptance.
(3)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terms relating,among other things,to the price,payment,quality and quantity ofthe goods,place and time of delivery,extent of one partys liability to the other or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are considered to alter the terms of the offer materially.
譯文
(1)一個對要約表示承諾的回復,但其中載有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的內容(原譯文為: “對發價表示接受但載有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的答復”),即為拒絕該項要約,并構成反要約。
(2)然而,一個對要約表示承諾而其中載有添加或不同條件的回復(原譯文為: “答復”),如所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并沒有在實質上變更該項要約的條件,仍構成承諾,但要約人在不過分遲延的期間內以口頭或書面方式反對這種不一致者除外(原譯文為:“除發價人在不過分遲延的期間內以口頭或書面通知反對其間的差異外”)。如果要約人沒有提出(原譯文為: “不做出”)這種反對,該項要約中載明的條件以及承諾通知內所載的更改條件便成為合同的條件(原譯文為: “合同的條件就以該項發價的條件以及接受通知內所載的更改為準”)。
(3)回復中提出的任何添加或不同條件,只要它們涉及貨物價格、付款、貨物質量和數量、交貨地點和時間、擴大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賠償責任范圍或解決爭端等(原譯文為: “有關貨物價格、付款、貨物質量和數量、交貨地點和時間、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賠償責任范圍或解決爭端等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均視為在實質上變更了要約條件。
目錄
1.規范對象
2.1 構成反要約所應具備的要件
2.2 反要約的法律效力
3.非實質性更改(第2款)
3.1 “非實質性更改”的概念
3.2 “非實質性更改”構成承諾的前提條件
3.3 “非實質性更改”的法律后果
4.實質性更改(第3款)
4.1 “實質性更改”的概念
4.2 “實質性更改”的法律后果
5.屬于反要約的其他情形
正文
1.規范對象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受要約人在收到對方的要約后,作出了肯定的答復,但是同時又對要約中的交易條件進行了修改,例如“我公司接受你的交易條件,但希望降價5 % ”。這樣的回復是否屬于承諾呢?本條3款從不同的方面規范了這一問題。其中,第1款明確規定,這樣的回復不是承諾,而是一種反要約;第2款則規范了非實質性修改構成承諾的問題;而最后一款對實質性修改進行了定義。
2.反要約的定義(第1款)
從本款的字面意思看,本款對“反要約”這一概念進行了定義。據此,如果在一個回復要約的承諾中載有“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的內容”,即為拒絕該項要約,并構成反要約。可見,一個對要約的回復,即使它表面上看起來像承諾,但只要在該回復中“又提出了新的交易條件”,原則上它就不是承諾,而是反要約。這一規定是符合傳統的合同法理論的,即合同是雙方合意的產物。因此,承諾中提出的交易條件必須與要約內容“完全相同”,否則,便是不認同要約的內容。[48]值得探究的問題是:構成這種反要約應該具備哪些要件?反要約具有何種法律效力?
根據本款的字面意思,如果一項對要約表示承諾的“回復”具備下列要件,即“表達了接受要約的意思”和“更改了要約內容”,它便構成反要約。
首先,“表達了接受要約的意思”。這是指在受要約人所作的回復中必須表明:他接受要約中所提及的交易條件。本款中“對要約表示承諾的回復”明確表達了這一點。這一要件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它排除了那些拒絕要約的回復成為反要約的可能性。受要約人“表達了接受要約的意思”的方式很多,例如,“我公司接受你方發出的要約” “我方同意你方提出的交易條件”等。
其次,“更改了要約的內容”。這是指受要約人在其回復中對要約的內容作了更改。本款中“載有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的內容”這一表述,說明了這一點。問題是應該如何理解這里的“更改”。為界定本款中“更改”這一概念的內涵,人們至少可以將對要約的“更改”分成“輕微的、非實質性更改”和“重要的、實質性更改”兩大類。其中,前者是指受要約人在回復中對要約內容所作的沒有改變雙方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的細微修改,它既包括對要約內容在個別文字或詞語方面的修改,也包括對英文拼寫錯誤或表述方式的更改,例如將FOB寫成Free on Board;此外,還包括將雙方當事人之間業已存在的習慣做法寫入回復中。總之,無論何種更改,只要沒有改變要約中原定的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均屬于此類更改。所謂“重要的、實質性更改”,是指受要約人在回復中對要約內容進行的修改已經改變了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這樣的更改也很多。無論是要求提高產品的質量、降低貨物的價格,還是改變貨物的數量,均屬于“重要的、實質性更改”。
那么,本款中的“更改”究竟是包括“輕微的、非實質性更改”和“重要的、實質性更改”,還是僅僅指其中的一種呢?本款沒有對此作出明確規定。但根據本條3款之間的關系看,本款的“更改”不可能是指“輕微的、非實質性更改”,因為這種“更改”是本條第2款的調整對象。據此,“輕微的、非實質性更改”并不一定構成反要約,在特定條件下,它能夠成為承諾。[49]國際貿易法學界的主流觀點也認同這一點。[50]由此分析,這里的“更改”只能是指改變雙方權利和義務內容的“重要的、實質性更改”[51]。這一推論是成立的,因為如上所述,反要約在本質上屬于拒絕要約,并向對方提出新的要約。而只有在受要約人發出的承諾通知在實質上改變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時,才屬于拒絕要約,并向對方發出新的要約。國外學者也認為:本款中的“更改”是指承諾中所表達的意思改變了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52]
應該指出,“表達了接受要約的意思”和“更改了要約的內容”是兩個并行的要件。判斷受要約人發出的回復通知是否屬于反要約必須同時考慮這兩個要件,缺一不可。
2.2 反要約的法律效力
從法律角度分析,一項反要約具有雙重法律效果。一方面,它構成對要約的拒絕,相關的要約將因此失去法律效力;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個新的要約,對方可以對它表示承諾或拒絕。
3.非實質性更改(第2款)
本條第2款主要規范了“非實質性更改”構成承諾這一特殊問題。本款首先確認了一個帶有“非實質性更改”的回復也能構成承諾的原則,這一原則主要體現在“一個對要約表示承諾而其中載有添加或不同條件的回復,如所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并沒有在實質上變更該項要約的條件,仍構成承諾”這一規定中。其次,本款又規定了帶有“輕微的、非實質性更改”的回復構成承諾所必須具備的要件,本款第一句話明確規定了這一點。最后,本款還規定了這種承諾所帶來的法律后果。
值得探究的問題是,根據上文“2”中的論述,“輕微的、非實質性更改”并不構成對要約的拒絕;相反,它們應該被視為對要約的承諾。為什么《公約》制定者還要對此種情形作出專門的規定呢?這是因為根據英美法中的“鏡像規則”(mirror-image rule),承諾必須與要約的內容完全一致,否則,合同便沒有成立。[53]為了照顧英美法中的這一傳統做法,《公約》制定者對此做了靈活的處理,即在規定這種回復可以成為承諾的這一原則的同時,又規定這一原則的例外,并將這一決定權交給了合同雙方當事人。這也充分體現了國際貿易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
3.1 “非實質性更改”的概念
本款中的“非實質性更改”應該是指受要約人在回復中“所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并沒有在實質上變更該項要約的條件”。筆者認為,這應該與上文中提到的沒有在實質上改變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的表述同義,因為要約中的交易條件在本質上就是確認雙方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的條款。接下來應該探討的問題是,本款中的“非實質性更改”包括哪些內容。根據本條3款之間的關系以及各國的司法實踐,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首先,本條第3款列舉的事項肯定不屬于“非實質性更改”。這也意味著:所有不具有第3款屬性的更改,均應屬于“非實質性更改”。
其次,根據德國法院的判決,受要約人在其回復通知中將對貨物品質的最長異議期限定在支付日后的30天內,屬于“非實質性更改”。如果受要約人在其承諾中要求對承諾內容進行保密,同樣如此。[54]部分學者認為:如果受要約人在其承諾通知中要求改變包裝或寄送的方式,也屬于此種“非實質性更改”[55]。但這一觀點有些過于絕對。在一起國際貿易的司法判例中,德國法院曾經將受要約人拒絕將運送的豬肉裝入包裝口袋中,而僅僅愿意提供松散的包裝視為“實質性更改”[56]。
可見,對于“非實質性更改”沒有一個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客觀標準,而應該在具體案件中根據具體的案情進行具體分析。分析評判的標準是:相關的更改是否改變了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如上所述,在特定的條件下,受要約人所作的帶有“非實質性更改”的回復能夠成為承諾。根據本款的規定,這里的特定條件有兩個:其一,回復中所作的“更改”不是實質性的,這主要體現在“如所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并沒有在實質上變更該項要約的條件”中。其二,要約人沒有馬上反對這些輕微的“非實質性更改”。本款中“要約人在不過分遲延的期間內以口頭或書面方式反對這種不一致者除外”的規定,表明了這一層意思。
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界定“不過分遲延的期間”。我國學者將這一概念界定為“合理的時間內”[57]。筆者不同意這種看法。相反,我們應該對“不過分延遲的期間”進行嚴格的解釋。據此,它通常是指要約人必須“馬上”提出反對意見。如果受要約人是通過口頭或電話提出修改意見的,更是如此。即使受要約人不是通過電話或口頭方式,而是通過其他方式表達其修改意見,要約人也必須馬上將其反對意見告知受要約人,否則,便會出現一種極其不確定的結果,即受要約人以為合同已經生效,而要約人卻可以通過不馬上表示反對而讓合同處于效力待定狀態。這對受要約人顯然不公平。國外部分學者也持這一看法。[58]
3.3 “非實質性更改”的法律后果
本款最后一句明確規定了此種“非實質性更改”的法律后果。據此,“如果要約人沒有提出這種反對,該項要約中載明的條件以及承諾通知內所載的更改條件便成為合同的條件”。這一規定中蘊含著兩種不同的法律后果:其一,在具備上文“3.2”提及的兩個前提條件時,要約中載明的條件以及承諾通知中所提出的更改條件就成為合同的內容;其二,如果不具備上述任何一個條件,那么,帶有“非實質性更改”的承諾通知便構成了對要約的拒絕,要約因此也失去效力。
4.實質性更改(第3款)
如上所述,本條第1款中的“更改”是指“實質性更改”。第3款是對第1款所作的一個補充性規定,即它對其中的“實質性更改”這一概念進行了界定。
4.1 “實質性更改”的概念
本款采用了概括性定義和列舉方式相結合的方法來界定“實質性更改”這一概念的內容。
第一,概括性定義。如果受要約人所作的“更改” “在實質上變更了要約條件”,它便構成“實質性更改”。這與上文“2.1”部分對“實質性更改”的論述有所不同。根據上文論述,“重要的、實質性更改”是指受要約人在回復中對要約內容進行的修改已經改變了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但是,如果對兩者進行仔細分析就能發現:兩者之間的不同是表面性的。在本質上,它們的要求是相同的。因為如果承諾通知在實質上變更了要約中規定的“要約條件”,它也就同時改變了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據此,如果受要約人在其發出的承諾回復中對要約內容作出了任何更改,只要它們在實質上改變了原有的交易條件或者改變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它們便屬于“實質性更改”,否則,便屬于“非實質性更改”。
第二,屬于“實質性更改”的具體情形。本款又列舉了8種屬于“在實質上變更了要約條件”的“更改”,它們分別是與“貨物價格” “付款” “貨物質量” “貨物數量” “交貨地點” “交貨時間” “擴大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賠償責任范圍”或“解決爭端”相關的更改。有關國家的司法實踐已經證明:涉及上述列舉的更改,例如承諾通知中要求支付預付款、減少交貨數量、修改仲裁條款等,均屬于“實質性更改”[59]。
應該指出的是:本款的列舉顯然不是窮盡的。中文文本中的“等”、英文文本中的“among other things”表明了這一點。除了上述列舉的“更改”以外,一般認為,如果受要約人在承諾通知中要求對方提供擔保、增加違約責任條款、增加額外的解除合同或撤銷合同條款,這些均屬于“實質性更改”[60]。這種觀點是成立的,因為這幾種“更改”均增加了要約人的義務,也提高了其承擔的合同風險。
4.2 “實質性更改”的法律后果
如果受要約人對要約的更改屬于實質性更改,那么,根據本條第1款的規定,相關的承諾通知便構成反要約,相關的要約也就因此而終止,但要約人可以接受或拒絕該反要約。[61]
5.屬于反要約的其他情形
除了上述列舉的事項以外,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受要約人發出的承諾也能成為反要約,最典型的情況為受要約人沒有在規定的承諾期內將承諾通知送達要約人。根據第18條第2款第二句的規定,這種承諾不產生法律效力。但這并不排除該逾期到達的承諾成為一個反要約,要約人可以決定是否對它進行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