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條 承諾

Article18

(1)A statement made by or other conduct ofthe offereeindi- cating assent to an offeris an acceptance.Silence orinactivity does notin itself amount to acceptance.

(2)An acceptance of an offer becomes effective at the mo-ment the indication of assent reaches the offeror.An acceptance is not effective if the indication of assent does not reach the offeror within the time he has fixed or,if no time is fixed,within a rea-sonable time,due account being taken ofthe circumstances ofthe transaction,including the rapidity of the means of com munication employed by the offeror.An oral offer must be accepted im medi-ately unless the circumstances indicate otherwise.

(3) H owever,if,by virtue of the offer or as a result of practices which the parties have established between themselves or of usage,the offeree may indicate assent by performing an act,such as one relating to the dispatch ofthe goods or payment ofthe price,without notice to the offeror,the acceptance is effective at the moment the act is performed,provided that the act is per-formed within the period of time laid down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譯文

(1)受要約人通過發出聲明或作出其他行為表示同意一項要約,即為承諾。緘默或不作為(原譯文為: “不行動”)本身不等于承諾。

(2)承諾于表示同意的通知送達要約人時生效。如果表示同意的通知在要約人所規定的時間內,如未規定時間,在一段合理的時間內,未曾送達要約人,則該承諾不發生效力;在確定合理時間的長度時(新增),須適當地考慮交易的情況,包括要約人所使用的通訊方法的迅速程度。對口頭要約必須立即承諾,除非當時的情況表明了相反的意思(原譯文為: “但情況有別者不在此限”)。

(3)但是,如果根據該項要約或依照當事人之間確立的習慣做法和慣例,受要約人可以無須向要約人發出通知,而通過作出某種行為,例如與發運貨物或支付價款相關的行為,來表示同意,則承諾于該項行為作出時生效,但該項行為必須在上一款所規定的期間內作出(語序稍作調整)。

目錄

1.規范對象

2.承諾(第1款)

       2.1 表示“同意”

       2.2 “同意”的表達方式

3.承諾通知的生效(第2款)

       3.1 “到達生效原則”

       3.2 對“到達生效原則”的限制

       3.3 “到達生效原則”的例外

4.“行為”表示同意(第3款)

       4.1 “行為”的概念

       4.2 “行為”作為承諾的構成要件

       4.3 “行為”作為承諾的法律效力

正文

1.規范對象

根據《公約》的規定,合同是通過受要約人對要約人向其發出的訂立合同的建議表示“承諾”而簽訂的。由此看來,決定合同訂立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承諾。問題是何謂“承諾”,“承諾”于何時生效。本條包括3款,分別從不同角度規范了這些問題。其中,第1款明確了承諾的定義,第2款確定了承諾的生效規則,而第3款規范了受要約人通過“行為”進行承諾這一特殊問題。

2.承諾(第1款)

承諾在我國外貿實務中又稱“受盤”。那么,究竟何謂“承諾”呢?本款對此作出了如下規定: “受要約人通過發出聲明或作出其他行為表示同意一項要約,即為承諾,緘默或不作為本身不等于承諾”。據此分析,構成承諾必須具備兩方面的要素:對要約表示同意;這種同意必須以某種方式表達出來。

2.1 表示“同意”

本條沒有直接對“同意”作出定義,但結合第19條的規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如果受要約人完全接受要約人的交易條件,或者在對要約作出的回復中沒有添加或更改要約中的內容,也未提出任何不同的交易條件,這便屬于本款意義上的“同意”。如果受要約人僅僅對要約中包括的交易條件作了輕微的變動,這是否依然屬于“同意”,要根據《公約》第19條第2款的規定進行分析判斷。這一要件表明:在受要約人收到要約通知后,如果受要約人僅僅回復“已收到要約”,或者表示“對要約內容很感興趣”,這些均是不夠的,因為這種情況下受要約人沒有表達“同意”的意思。[38]

2.2 “同意”的表達方式

如果受要約人“同意”要約中提及的交易條件,他必須以某種方式表達出來。本款規范了“同意”的表達方式。應該說,本款的規定是比較寬松的,因為當事人不僅可以通過“發出聲明”表示“同意”,而且可以通過“作出其他行為”表示“同意”。

第一,“聲明”方式。

受要約人可以通過發出“聲明”方式“同意”要約,而作出這種“聲明”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一方面,受要約人既可以通過口頭或書面方式作出此種表達,也可以通過電傳、傳真或電子郵件表達其“同意”[39]。但要約人對承諾方式有特別要求的,應該遵從該特別要求。另一方面,在通常情況下他采用哪些詞語或語言表達其同意并不重要。他既可以直接在要約通知上寫明“接受”,也可以填寫一個標準的“同意確認書”,還可以在要約通知附加的“同意表格”上簽字。[40]但要約人對此有特別要求的除外。

第二,“作為”方式。

除了通過上述“聲明”表示“同意”外,受要約人還可以通過“作為”表示“同意”。這里的“作為”是指受要約人必須作出具有表示同意意思的行為。從目前的國際貿易實踐看,這種“作為”包括接受貨物、開出信用證、簽署發給金融機構的發票、要求該機構為購貨提供資金、向行政機構開具證明信等。[41]此外,為發送貨物而進行包裝或根據要約人的要求而對貨物進行包裝,根據訂購而生產貨物,為了履行合同而與第三者簽訂采購或銷售合同等,均屬于此種行為。[42]

但是本條第1款所列舉的上述“作為”與本條第3款意義中的“作為”有明顯的不同。根據第1款并結合第2款的規定可知,第1款意義中的“作為”,只有在其到達要約人的情況下,才產生法律效力,而第3款無此要求。某一具體行為究竟屬于第1款還是第3款,應該根據具體案件中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第三,緘默或不作為。

本款后半句規定,“緘默或不作為本身不等于承諾”。這一規定原則上排除了“緘默或不作為”本身作為承諾的可能性。在司法實踐中,絕大多數國家的法院也確認了這一原則。[43]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該款文字的內涵,就能發現它同時蘊含著這樣的意思:如果“緘默或不作為”加上“其他行為”,就有可能等同于“承諾”,因為這里的“本身”兩字表明了這一點。這樣的“行為”可以體現為約定:如果雙方當事人事前已經達成了這樣的約定,那么,“緘默或不作為”無疑可以構成承諾。這樣的約定既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在后一種情況下,需要對雙方當事人的談判、形成的交易習慣等進行解釋,才能查明雙方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這樣的約定。[44]

示例1:

雙方當事人經過談判,最終達成如下長期合作協定:買方必須在收到賣方訂貨通知的10日內作出回復,如未能在上述期限內作出回復,就視為已經接受了要約。在這一示例中,雙方當事人已經約定“緘默或不作為”等同于承諾。

示例2:

雙方當事人已經有了長達10年的合作關系。在最初的兩年中,買方向對方發出訂貨通知后,賣方會向對方發出確認通知,然后才發貨。但此后的交易中,在收到買方的訂貨通知后,賣方并不對此進行確認,而是在收到訂貨通知后的15日內直接將貨物發送給買方。在這里并不存在明示的約定,但在他們之間已經形成了得到雙方默示同意的交易習慣,這種情況就屬于上文提及的暗示約定。

當然,實際起作用的并不是當事人的“緘默或不作為”,而是他們之間的約定或其他作為。這應該與本條第3款中的“作為”相似。

3.承諾通知的生效(第2款)

承諾何時生效這一問題十分重要,它不僅決定相關的承諾通知是否可以撤回或撤銷的問題,還決定合同于何時訂立的問題。本款規定,承諾的生效時間以是否需要送達為標準。本款首先確認了承諾到達生效的原則,然后又規定了兩種例外情形。

3.1 “到達生效原則”

第2款第一句明確規定了這一原則。據此,“承諾于表示同意的通知送達要約人時生效”。這一原則不僅適用于明示表達的承諾,還適用于暗示表達的承諾。

3.2 對“到達生效原則”的限制

在確認“到達生效原則”的前提下,本款第二句還對這一原則的適用情形進行了限制。根據本句的字面意思,這里的限制主要體現為:承諾通知必須在一定的期間內或合理的期限內送達要約人。前者是指要約中規定了承諾期限的情形。如果這樣,承諾必須在要約人規定的時間內被送達到要約人處。如果通知未能在這一期限內送達,即使它最終被送達到要約人處,相關的承諾也不發生效力。后者是指要約中沒有規定承諾期限的情形。即使這樣,根據本款規定,承諾也必須在“一段合理的時間內”送達要約人。如果未能在“合理的時間內”送達要約人,那么,該超出合理期限送達的承諾便不發生效力。

這樣一來,一個關鍵的問題便是:如何確定“合理的時間”的長度?這一問題十分重要,它不僅關系到承諾是否生效,而且關系到合同是否訂立。本款第二句對此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據此“須適當地考慮交易的情況,包括要約人所使用的通訊方法的迅速程度”。這里提及了在確定“合理的時間”長度時應該予以考慮的因素,即“交易的情況”和“要約人所使用的通訊方法的迅速程度”。“交易的情況”應該是指交易標的的價值或貨物的種類。就價值而言,相關貨物的價值愈高,在通常情況下,受要約人需要用于考慮的時間便愈長,他也需要更長的時間作出決定、發出承諾通知;反之,貨物的價值愈低,他所需的時間愈短。同樣,對于煤、鐵礦石、土豆等大宗商品和數控機床等高技術產品,受要約人需要用以進行分析考慮的時間也不一樣,這些均會影響到他能否在“合理的時間內”將承諾通知送達要約人。而“要約人所使用的通訊方法的迅速程度”,顯然是指要約人究竟是采用電子郵件、傳真,還是采取快遞或一般郵遞的方式發出要約的。如果他采用的是傳真的方式,而受要約人卻采用快遞的方式,那么一般可以認定:該承諾通知沒有在“合理的時間內”送達要約人,因為快遞的投遞速度明顯慢于傳真的投遞速度。可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客觀標準來確定合理時間的長度,人們應該根據個案的特殊情形進行具體分析判斷。

當然,從合同的簽訂過程看,盡管沒有在規定期限內送達的承諾不產生法律效力,但這并不排除雙方當事人在此基礎上簽訂合同。從法律上分析,不產生法律效力的承諾是一個反要約,要約人仍然可以對它表示承諾,從而簽訂對雙方均有約束力的合同。

3.3 “到達生效原則”的例外

按常理分析,口頭承諾也必須在到達對方時才能生效,但是本款第三句專門對口頭要約的承諾作了特別規定,正因為此,本書也將此作為“到達生效原則”的一種例外。根據第2款第三句的規定,“對口頭要約必須立即承諾,除非當時的情況表明了相反的意思”。客觀分析,這一句話實際上為口頭承諾規定了原則和例外兩種不同的生效情形。

其一,立即生效原則。“對口頭要約必須立即承諾”這一表述表明了這一點。在通常情況下,無論是通過話語還是通過電話表達的要約,都必須立即作出承諾。由于通過這種方式作出的承諾對方能夠馬上聽到,所以,這種承諾應該立即生效。

其二,例外情形。這里的例外情形是指:在特殊情況下,受要約人無須對口頭要約立即作出承諾;相反,他可以在以后的某一時間點作出承諾。本句話中“除非當時的情況表明了相反的意思”這一表述,明確規定了這一例外情形。問題是:哪些情況才表明了“相反的意思”呢?這樣的情形有很多。例如,要約人可能在口頭要約中明確表示受要約人可以在以后的某個時間內作出承諾;也可能雙方在口頭談判中已經表明受要約人必須首先獲取相關的信息或者相應的授權才能作出決定等。[45]當然,這樣的情形必須是為雙方所知曉的。

4.“行為”表示同意(第3款)

在國際貿易實務中,有時一方當事人在收到要約后,他有意與對方簽訂合同,卻沒有回復對方的要約,而是直接作出了履行合同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否構成承諾?本條第3款規范了這一問題。本款不僅承認“行為”是一種有效的承諾方法,而且分別規定了其構成要件和生效的時間點。

4.1 “行為”的概念

本款明確規定,一方當事人“可以通過作出某種行為… …來表示同意”。根據本款的規定,這種表示同意的行為等同于承諾。但本款并沒有對“行為”這一概念進行定義,而是列舉了兩種可以被視為承諾的行為,它們分別是“與發運貨物或支付價款相關的行為”。由于這里采用了“與… …相關”這一表述,因而此處的“行為”顯然不僅僅是指“發運貨物” “支付貨款”本身,除了這兩種行為以外,它至少還包括采購原材料、生產要約中指定的商品、包裝貨物、裝運貨物、開出信用證等[46],因為這些行為均與“發運貨物”或“支付貨款”有關。總之,就行為“本身”而言,本款中的“行為”與第1款中的“行為”同義。[47]

4.2 “行為”作為承諾的構成要件

雖然表示“同意”意思的“行為”可以被視為承諾,但是,并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視為承諾,只有當某一行為具備法定的要件時,它才能成為有法律效力的承諾。根據本款的規定,一個行為必須具備下列要件,才能構成承諾:

第一,存在約定、習慣做法或慣例。本款第一句中“如果根據該項要約或依照當事人之間確立的習慣做法和慣例”這一規定表明:只有雙方當事人在事前已經“約定”,一方當事人可以通過行為來表達承諾,相關的行為才有此效果;除此以外,雙方當事人之間在長期合作過程中已經形成的通過行為表示承諾的“習慣做法”或“慣例”,也有同樣的效果。上文“2.2.第三”中提及的兩個示例同樣適用于此。至于在實際糾紛中是否存在此種約定或習慣做法,爭議解決機構必須根據《公約》第8條的規定依個案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第二,在規定的期限內作出行為。本款中“但該項行為必須在上一款所規定的期間內作出”這一句表明:本條第2款中有關承諾期限的規定同樣適用于通過“行為”作出的承諾。這就進一步要求,一方面,如果要約中規定了期限,那么表示承諾的行為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作出;另一方面,如果要約中沒有規定期限,相關的行為也必須在合理的期限內作出。這還意味著,如果表示承諾的行為不是在上述期限內作出的,那么,該行為就不具備承諾的效力。

根據本款規定,上述兩個要件是并列的,相關的行為必須同時具備上述兩個要件,它才能產生承諾的效力。

4.3 “行為”作為承諾的法律效力

在國際貿易實務中,如果一個“行為”符合上述條件,它就產生了相應的法律效力。根據本款規定,其法律效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免除受要約人發出通知的義務。本款中“受要約人可以無須向要約人發出通知”這一表述,表明了這一點。這意味著,如果一方當事人通過行為表示承諾,他就沒有必要再向對方當事人發出承諾通知。在這種情況下,該行為具有了與承諾通知同樣的效力。

第二,立即生效。本款中“承諾于該項行為作出時生效”這一規定表明:一旦受要約人作出了相應的行為,只要該行為具備上述條件,承諾就立即生效。這意味著,生效并不以要約人知道該行為為前提條件,而是以受要約人作出該行為為前提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姑县| 潼关县| 扎鲁特旗| 和林格尔县| 临沧市| 新河县| 醴陵市| 博白县| 紫云| 来凤县| 芒康县| 满洲里市| 汽车| 桃园市| 自贡市| 渝中区| 丹寨县| 东光县| 淳安县| 安福县| 嘉兴市| 阿拉善盟| 大姚县| 蛟河市| 涿州市| 天祝| 攀枝花市| 确山县| 桃江县| 汉阴县| 富川| 子长县| 巴彦县| 西安市| 兴山县| 陇川县| 铁力市| 疏附县| 阿鲁科尔沁旗| 金山区|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