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與文化溝通
——訪費孝通等五位東亞人類學家
[學者簡介]
費孝通,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38年獲得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博士學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當選為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院士,1988年獲聯合國大英百科全書獎。費孝通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寫下了數百萬字的著作,出版有《江村經濟》《行行重行行》《學術自述與反思》《從實求知錄》等著作。
中根千枝(Nakane Chie),1926年生。著名人類學家、藏學家。1951年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畢業。現任國立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西藏、印度和日本的社會結構及亞洲社會的比較研究。代表作有《縱式社會的人際關系》(講談社,1967年),《家庭的結構——社會人類學的分析》(東京大學出版會,1970年),《未開的臉 文明的臉》(中央公論社,1970年),《韓國農村的家族與祭儀》(東京大學出版會,1973年),《適應的條件》(講談社,1979年),《縱式社會的力學》(講談社,1978年)等。
李亦園,祖籍福建泉州,1931年生。就讀于臺灣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1948年赴臺,從事人類學研究至今。曾任臺灣大學教授、臺灣“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教授。李亦園先生研究范圍極廣,涉及人類學、文化學、比較宗教學、家庭宗族研究、神話研究,并以臺灣高山族、華僑社會以及華南、臺灣漢族民間文化為田野研究對象。著有《人類的視野》《文化的圖像》《文化與行為》《信仰與文化》等專著16種,專業論文一百三十余篇。
喬健,祖籍山西介休。1935年出生,美籍華人,著名人類學家。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學士(1958年),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1961年)及美國康奈爾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哲學博士(1969年)。長期任教于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東華大學。撰寫及編輯有專書三十余種,包括《拿瓦侯傳統的延續》《飄泊中的永恒:人類學田野調查筆記》(臺灣巨流版)、《山西樂戶研究》(與劉貫文、李天生合著)、《中國的族群關系與族群》(與Nicholas Tapp合編)、《大澳漁民家庭的神祇》等。學術論文主要有:《文化變遷的基本形式:以卑南族呂家社百年經驗為例》《瑤族及瑤族研究近況》《婦女與宗教:大作村的例》《傳統中國的底邊社會管窺》《多元族群、多元文化與文化咨詢》等近百篇。
金光億,英國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韓國首爾國立大學人類學終身教授,國際著名人類學家,研究涉及當代中國和韓國本土研究。曾在韓國發起成立“當代中國研究會”并出任首任會長、創建“首爾國立大學中國問題研究所”并擔任首任所長,先后擔任首爾國立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所長、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及韓國文化人類學學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