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價值新論:理論和數理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
- 孟捷 馮金華
- 1245字
- 2019-10-25 15:58:50
第四節 結 語
在假定等價交換以及一國經濟的價值總量等于勞動總量的基礎上,可以把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綜合起來,推導決定單位商品價值量的具體表達式。根據這一表達式,任意一種商品的單位價值量都等于該商品的價格與所有商品的價格總量的比率乘以整個經濟的勞動總量。在給定一國經濟的勞動總量之后,首先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二種含義,決定該勞動總量在不同行業中的分配,即決定每一行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或價值量;其次再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一種含義,決定每一行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或價值量在其所生產的每一種商品上的分配,即決定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由此說明,在單位商品價值量的決定中,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起的作用都不可或缺,但又有所不同。
由于根據等價交換和勞動決定價值的假設,任意一種商品的單位價值量都是整個經濟的勞動總量的一個分配,且分配比率等于相應商品的價格除以所有商品的價格總量,故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既與實際因素(如勞動總量和商品數量)有關,也與名義因素(如商品價格)有關。在假定規模報酬不變和給定消耗系數的條件下,通過把決定單位商品價值量的實際因素即勞動總量分解為所有行業的勞動量之和,再把每個行業的勞動量看成該行業在單位商品上投入和消耗的平均勞動與商品數量的乘積,可以說明在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單位商品的平均勞動之間,或者在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任意一種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或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都是所有單位商品的平均勞動或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線性組合或加權平均。
如果一個部門的單位商品的價格與生產該單位商品的平均勞動的比率大于整個經濟的價格總量與勞動總量的比率,則該部門所實現的價值量就會大于其投入的勞動量,或者說,該部門將會得到其他部門的一部分轉移價值。反之,如果一個部門的單位商品的價格與平均勞動的比率小于整個經濟的價格總量與勞動總量的比率,則該部門實現的價值量就會小于其投入的勞動量,或者說,該部門將會失去本部門的一部分轉移價值。如果一個部門的單位商品的價格與平均勞動的比率恰好等于整個經濟的價格總量與勞動總量的比率,則該部門實現的價值量就會恰好等于其勞動量,或者說,該部門既不會得到其他部門的轉移價值也不會失去本部門的轉移價值。
交換本身也是由生產決定的。通過建立和求解整個經濟體系的價格方程,可以把決定單位商品價值量的名義因素即價格比率還原為不同商品生產過程中的物質消耗系數、活勞動消耗系數以及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數量,從而把由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共同決定的所有商品的單位價值量最終都歸結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因素。由此可見,同時包括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內的價值決定理論不僅能夠很好地解釋等價交換的過程和商品價格的決定,而且具有堅實的客觀基礎。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市場供求之間的關系只是表面的,隱藏在這種表面關系背后的則是牢固的生產關系,或者說,是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