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tǒng)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增訂本)
- 羅國杰
- 2841字
- 2019-10-25 16:02:32
第六節(jié) 天能賞善罰惡的宗教倫理觀
墨子是主張有鬼神存在的,他專門寫了《明鬼》篇,論證鬼神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他從自己的認識論出發(fā),強調(diào)所謂經(jīng)驗的根據(jù),認為鬼神的存在是可以從經(jīng)驗上找到充分根據(jù)的。他說:“天下之所以察知有與無之道者,必以眾之耳目之實知有與亡為儀者也?!边@就是說,只要人們看到了、聽到了,就可以證明其有;如果沒有看到,沒有聽到,那就可以肯定其無。接著他舉了歷史上所記載的許多事例,說明當時的許多人都看到了鬼神,因而認為鬼神是存在的。
為什么像墨子這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有那么多的真知灼見,有那么高的聰明才智,最后卻從自然觀上唯物的經(jīng)驗論,走向了相信鬼神的唯心論?這種愚昧、無知的相信鬼神的荒唐思想,不是和他的才、學(xué)、識相矛盾嗎?
對于墨子思想上的這一矛盾,如果能從倫理思想上來探索,就可以得到較好的解釋,這是過去許多思想史家們所沒有注意到的。我們不妨仔細讀一讀《墨子·明鬼下》篇中的第一段話:
在這里,墨子講得非常清楚,為什么許多人只知道損人利己、為非作歹、不惠不忠、不慈不孝、奪人車馬、淫暴、寇亂、盜竊等,都是因為懷疑鬼神存在,即懷疑鬼神“能賞賢而罰暴”。在墨子看來,只要使人們相信,世界上確實存在著鬼神,而且這些鬼神又都負責(zé)監(jiān)督著人們的行為,是人們之間行為調(diào)整的至高無上的裁判者,那么,人們也就不敢為非作惡,因而也就能棄惡從善了。而且,鬼神是無處不在的,即使是在“深谿博林、幽澗無人之所”,人們的行為也都必須特別謹慎,因為即使在那里,任何人的任何一個行為,都會“有鬼神視之”。他說:“鬼神之明,不可為幽間廣澤,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罰,不可為富貴眾強,勇力強武,堅甲利兵,鬼神之罰必勝之?!保ā赌印っ鞴硐隆罚└猩跽?,鬼神能明察一切,而且是“鬼神之所賞,無小必賞之,鬼神之所罰,無大必罰之”(同上)。
墨子的結(jié)論是清楚的,為什么他用了那么大的力氣,作了那么多的論證,舉了那么多的歷史事實來駁斥那些堅持無鬼的人,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承認鬼神的存在,對國家、對人民的道德品質(zhì)的提高是有重要作用的。他說:“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實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故當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以為將不可不明察此者也。”(同上)這里充分說明,墨子作為代表小生產(chǎn)者的倫理思想家,從經(jīng)驗出發(fā),確實認為,只要人們相信有鬼神的存在,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就能得到更好的調(diào)整。
除了承認有鬼神的存在以外,墨子還認為,上天是有意志的,是一個能夠主宰萬物的人格神,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主宰,甚至天子也是由它所立的。從這一方面來看,墨子所說的天和西周以來關(guān)于天的傳統(tǒng)說法是相一致的。但應(yīng)當特別指出的是,墨子更加突出地強調(diào)了天作為人類社會的道德主宰的意義。墨子說,天喜歡義,厭惡不義;喜歡人們兼相愛、交相利,反對人和人之間的攻殺爭奪。順天意而行即是善,反天意而行即是惡。天對于那些為善的人給予賞譽,對于那些為惡的人就給予懲罰。那么,什么是天意呢?按照墨子的說法,天的意志與墨子的理論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特別是和他的倫理思想完全相同?!赌印ぬ熘旧稀氛f:
從上述思想來看,墨子所說的天地鬼神,并不是專為剝削階級謀利益的,一切人在天地鬼神面前都是平等的。從實質(zhì)上講,墨子所說的天地鬼神,主要是為小生產(chǎn)者、為勞動人民謀利益的?!叭粍t天之將何欲何憎?子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之所不欲也?!保ā赌印ぬ熘局小罚┠铀f的“天志”(天的意志)并不是一種信仰,而是賞善罰惡的工具,是他為實現(xiàn)“兼相愛,交相利”而設(shè)置的一種手段。因此,他的天地鬼神又是一種實施道德的手段。墨子說:“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矩,輪匠執(zhí)其規(guī)矩,以度天下之方圜,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言語不可盡計,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其于仁義則大相遠也。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保ā赌印ぬ熘旧稀罚┯纱丝磥恚^的“天志”,實際上就是墨子的意志。因此,天地鬼神只不過是維護和推行“兼愛”思想的一種威懾力量,只是墨子倫理思想所披的一件外衣。從實質(zhì)上來看,墨子的天地鬼神并不是神秘的主宰,而是主持正義的道德的天地鬼神,是為他的兼愛思想服務(wù)的。
墨子很有知識,也很有思想,但他作為小生產(chǎn)者的思想代表,自身存在著小生產(chǎn)者所特有的局限性。小生產(chǎn)者在組織上是分散的,在政治上是軟弱的。他們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美妙的理想,卻找不到實現(xiàn)這種理想的正確方法。墨子為人們提出了“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建設(shè)一個沒有“強執(zhí)弱、富侮貧、貴傲賤、詐欺愚”的和平、安寧、幸福和道德風(fēng)氣高尚的理想社會的宏偉任務(wù),并且提出要通過“兼相愛,交相利”的道德說教來最終實現(xiàn)這一理想。墨子和他的學(xué)派不辭辛苦推行“兼相愛,交相利”的道德主張,可實際上并沒有得到天下人的響應(yīng)。因此,他只好求助于王公大人,希望他們能夠“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墨子·天志上》),使“兼相愛,交相利”得到實行。當然,他是得不到統(tǒng)治階級的支持的。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墨子不得不求助于鬼神,不得不求助于天志,從而把天作為賞善罰惡、實行兼愛交利的最后支柱。墨子的認識論和本體論都是從唯物主義的經(jīng)驗論出發(fā)的,是不應(yīng)該相信有鬼神的存在的??墒?,為了達到“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理想,他竟然求助于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由無神論走向了有神論,從唯物論走向了唯心論。盡管他只是把天當作一種手段,但這畢竟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這種錯誤的根源,就在于墨子為了自己的倫理目的而犧牲了認識論的前提,為實現(xiàn)自己的道德理想而放棄了本體論的結(jié)論,這也是值得倫理思想家們重視的一個思維教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