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節 以行為本的道德修養論

《墨子》一書中的《修身》、《所染》兩篇,可以說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最早的專門研究修養的著作。也有人懷疑這兩篇不是墨子本人,甚至也不是墨派學者所作,認為“修身”是孔子及后世儒家的專用概念,因此斷定《修身》等篇是后世儒家混入的。其實,孔子講修己內訟,并未提出“修身”這一概念。《墨子》中卻說過“遠施周偏,近以修身”(《墨子·非儒》),而《非儒》篇絕不可能是儒家混入的。由此可見,極有可能是后世儒家吸收了墨子《修身》篇的思想,逐步形成了一套愈來愈完整的修身理論。由于認為《修身》、《所染》兩篇非為墨者所著的說法,有許多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所以我們在此仍然把這兩篇看作墨子的著作加以研究。

墨子所說的“修身”,主要是指人的行為修養。墨家特別重視人的行為,強調言行一致,強調一切行為都要符合“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墨子·修身》中說:“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這就是說,“行”是“士”或“君子”的根本。什么是“行”?后期墨家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解釋:行,“為也”(《墨子·經上》)。也就是說,品行就是人的所作所為,或者說也就是人的一連串的行為。在墨子那里,品行與行為是相通的,一個人有好的品行,就是說他切實做到了“兼相愛,交相利”,即做到了有力以助人,有財以分人,有道以教人。

對一個“士”或“君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知識和才智,而是他的品行。在“德”與“才”的關系問題上,墨子把“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他說:“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來遠。”(《墨子·修身》)就是說,品行是根本,如果品行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影響別人,就不可能有很大的成就。要想有高尚的德行,就必須修身。修身就要老老實實地躬行道德,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違背道德。如果沒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不能持之以恒、竭力以行,那就不能達到“修身”的目的。墨子說:“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無以竭愛;動于身者,無以竭恭;出于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圣人乎!”(同上)墨子還把“修身”比作“原”(同“源”),把人的其他活動比作“流”,“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同上)。只有加強修養,在行為上信守“兼愛”的道德原則,“以身戴行”,才可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個人的品德修養問題上,墨子還特別強調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認為要想有好的品德,就必須選擇好的朋友或環境,必須經常處在有德的人中間,并注意向他們學習。《墨子·所染》說:“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又說:“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在這里,墨子用染絲的道理唯物地解釋了人的生活環境和其道德品質之間的關系,并指出要十分謹慎地選擇朋友,因為一個人的安危、榮辱、成敗與交朋友有直接的關系。墨子提出的交朋友的標準是:“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墨子·修身》),實際上就是要人們與那些能夠躬行墨家道德的人在一起相互切磋、相互激勵,共同提高。

墨子提出了“修身”的概念,也很重視修身。他把修身與躬行墨家道德緊密相聯系,即強調在道德實踐中修養自己的道德品質,這是道德修養論上的唯物主義觀點,也是道德修養上唯一正確的根本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睢宁县| 清原| 叶城县| 都匀市| 上栗县| 彰化市| 封开县| 保定市| 永德县| 厦门市| 株洲市| 会同县| 通河县| 乌恰县| 富锦市| 五大连池市| 宜兴市| 高要市| 长乐市| 平和县| 临沭县| 兰溪市| 龙口市| 柘城县| 呼伦贝尔市| 安泽县| 历史| 西充县| 辽中县| 榕江县| 东宁县| 重庆市| 西青区| 名山县| 长武县| 蛟河市| 自治县| 连云港市| 茂名市| 彭阳县| 根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