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國的工業發展:與日本比較
- 關權
- 1471字
- 2020-08-13 19:31:22
第七章 工業發展與市場結構:兼論熊彼特假說
第一節 引言
本章研究技術創新條件之一的市場問題,市場問題可以分成兩個問題:一個是市場的大小,另一個是市場的結構。前者指的是市場本身隨著經濟的發展會擴大,市場的擴大就是市場容量的擴大,從市場角度說意味著該產業的發展,至少是數量上的增長。因為市場擴大了,市場中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也就增加了,供求的增加意味著市場參與者的增多,包括生產者、銷售者以及運輸、儲備等其他參與者。再往前一點說,在前近代人們都生活在農村,形成了彼此相對封閉的社會,由于交通不便,也由于某些政治原因,人們的流動性很低,與人高度相關的商品也缺乏流通性。雖然在當時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態十分相似,但是較少互相交流和交換,這不利于技術的進步,也不利于實現規模經濟。近代以來,由于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以及交通運輸體系的發達,不論哪一種市場,如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資金市場都動了起來,這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
不過本章重點研究第二個側面,即市場的結構。市場不僅有大有小,而且有壟斷市場和競爭市場之分。根據經濟學原理,競爭性的市場更有利于經濟活動,因為在競爭條件下能更好地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而壟斷容易導致市場的扭曲。原因是壟斷者是市場上的少數供給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決定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也就是容易制定一個高出競爭性市場的價格,使消費者受到損失。另外,壟斷者會認為既然市場上只有自身或很少幾個供給者,還會制造某些更嚴重的問題,如低下的商品和服務的質量。這種情況在很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戰以前日本的財閥在某些領域處于壟斷地位,二戰以后日本的國有鐵路公司長時間服務質量下降,最后被分割。反壟斷已經成為現代絕大多數國家的一項共識,只是各國采取的方法和態度有所不同,有些國家更加嚴苛,有些國家則稍微緩和。當然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由于自身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局限,還沒有建立反壟斷機制,但是大致可以認為這些國家的經濟狀況不會很好。
熊彼特指出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當中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尤其強調了在技術創新當中企業家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以下兩個重要主張:(1)壟斷性企業比競爭性企業更具有技術創新的可能性;(2)大企業比中小企業更具有技術創新的可能性。這就是所謂的“熊彼特假說”,經過J. K.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的補充成為一個重要的命題。后來圍繞這個命題,很多經濟學家以歐美企業為主進行了實證分析,例如,Kamein and Schwartz(1982),Baldwin and Scott(1987),Cohen and Levin(1989),結果不盡一致,既有支持的,也有否定的。[1]關于日本的情況,也有一些經濟學家進行了研究,如今井賢一(1970)、土井教之(1977,1993)、植草益(1982)、村上直樹(1986,1988)、若杉隆平等(1996),這些研究結果更多地持否定觀點。關于日本的研究都是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并沒有關于戰前時期的分析。
二戰以前的研究之所以較少,主要原因恐怕在于缺乏必要的數據資料,至少關于企業層面上的研發(R& D)活動的相關資料十分缺乏。通常研究技術創新時使用的R& D函數需要企業的研發投入和產出的數據,如R& D投資額和研究人員數(投入)以及新產品數或專利件數等(產出),而這些資料十分稀少。不過也不是完全不能分析,只是不如戰后的分析那么細致嚴密而已,本章通過挖掘相關數據和采用接近的分析方法,試圖在這個問題上有所突破。
本章的另一個目的是討論二戰以前日本財閥的作用,尤其是關于技術創新問題的作用。眾所周知,在二戰以前的日本經濟當中財閥的地位不可忽視,甚至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財閥對于日本經濟的發展以及技術創新是否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呢?這個問題與本章所要討論的“熊彼特假說”關系密切,因此是我們研究的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