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個別物的不完善與變化

具體事物分有或摹仿形式,但所有的摹本都無法達到原本的完美程度。形式自身是完善的、圓滿的,但具體事物始終是不完善的。因此,柏拉圖經常說具體事物是形式的不完整的體現者。也就是說,某個美的具體事物所能達到的美的程度無法像美的形式一樣完滿。個別事物與形式相比總是有欠缺,有缺陷,所以不能成為知識或定義的對象。

那么,摹本究竟在什么意義上不如原本?特殊物在什么意義上是有欠缺的?

傳統的理解認為,在具體事物中所呈現的形相不如形相本身完美??筛械腇事物中的F(形式),并不是真正的F,而只是接近于F。其不完美是因為占有形式的純粹程度不夠。所以,說形式完美而可感物不完美,是指它們各自所擁有F(形式)的程度不同。

一種新的更有說服力的解讀則認為,所有美的事物所包含的美的形式是真正的,而不只是接近的。即是說,它們的美的屬性正是美自身所代表的屬性。[1]具體事物是不完善的,乃是因為它們自身的本性。在具體事物中除了有該形相之外還有別的,甚至是相對立的形相。換言之,具體事物中所包含的內容比較多,顯得比較混雜,不如形相自身那么純粹。在《斐多篇》中柏拉圖指出,“相等”的石頭和棍子有的時候會顯得既相等又不相等,而“相等”的形式卻永遠相等。在《理想國》479a,即他的第二套論證中,柏拉圖說,美的形式始終如一,但美的具體物卻具有對立面。它們有時美,有時丑;對這個人美,對另一個人丑;從這個角度看美,從另一個角度看又丑。正義的、虔敬的事物也一樣。特殊的正義事物在這方面正義,在那方面不正義。特殊的虔敬行為在一個場合是虔敬,在另一場合則是不敬??傊?,形式自身始終是和自身同一的,它不會轉變成自己的對立面。但是具體事物則不同。在它們之中,對立的雙方會共存其中。它們擁有對立的屬性。

由此牽扯出理解柏拉圖哲學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即變化。一般認為,柏拉圖之所以要建立形式論,是因為赫拉克利特以及其學生克拉底魯(Cratylus)的流變論。他們認為一切皆流、無物常住。柏拉圖繼承了這個觀點并把其應用到可感世界中。正是因為可感世界的這種不斷流動變化的特征,人們對它至多能有意見,而不會有知識。如果想要追求知識,就必須到不變的形相世界中去。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987a32中也的確是如此記述的。而柏拉圖在《克拉底魯篇》、《斐多篇》、《理想國》等對話中也多次明確說,具體事物經歷變化,所以不是知識的對象。而形相則是不變的。知識要求以不變的形相作為對象。

但是,我們在此仍然可以追問,什么是變化?如何理解形相與特殊之間這種不變與變化的差別?

傳統的對“變化”的理解常常局限在時間延續過程中對立面的變更。比如某一物在某一時間(T1)是P1,而在另一時間(T2)就會變成P2。而P1和P2之間在性質上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對立的。比如,一年前某個人很胖,但現在卻由于健身節食或其他原因變得很瘦,于是我們可以說他在這一年的時間中就身材而言發生了由胖到瘦的變化。可是,我們至少有兩種方式來理解在時間過程中對立面的更替方式。其一,在時間流逝的過程中,一個事物在所有方面都發生了對立面的變化。其二,在時間流逝的過程中,一個事物在某些方面發生了對立面的變化。前者較為極端,后者較為溫和。那么,赫拉克利特所說的變化究竟是這兩種變化中的哪一種呢?如果說柏拉圖受了赫拉克利特的“變化”的影響,而將其限制在可感世界中,他的變化又是什么意思?他是指可感事物是無時無刻不處在變化之中呢,還是說可感事物在某個時刻總是在某個方面發生變化呢?究竟是哪種變化使得可感事物不能成為知識的對象?學者們一直在這些問題上爭論不休。

一種新的更具說服力的解釋可以從對可感物的不完美的新的理解中獲得。如果可感物的不完美是因為它擁有對立面,那么我們也可以對它的變化作相同的理解。即柏拉圖的“變化”不是指在時間延續過程中對立面的變更,而是指具體的事物由于其就某種屬性而言同時包含著對立面,對立面的共存也是變化。對立的雙方共存于其中,對該事物造成了不穩定性。[2]

正是這種不穩定性構成了具體事物的變化。所以,當柏拉圖說可感事物由于其可變性不能成為知識的對象時,指的是可感事物包含著對立的兩個方面,它們總是相對于一定的視角、一定的情形、一定的條件,所以始終是不穩定的。由于具體的可感物既是F,又是非F,所以不能作為解釋F的原則。只有形式是不變的而始終如一,在任何情況、任何條件、任何視角下都是不變的。美的形式是美的,始終是美的,從來不會是美的反面。它完全免于對立面的共存這種情況。

這樣,當柏拉圖說,可感事物的流變使得它們不能是知識的對象時,他所指的變化是指對立面的呈現,指的是不穩定性。當亞里士多德評論柏拉圖的變化與形式的關系時,他不是說柏拉圖認為可感物在不同的時間中經歷對立面的更替,而是指在對立面共存中體現出來的不穩定性。


注釋

[1] 參見Alexander Nehamas, “Plato on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Sensible World”,American Philosophically Quarterly 12(1975),105-117。

[2] 參見T.Irwin, “Plato's Heracleiteanism”,Philosophically Quarterly 27(1977),1-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皋市| 左权县| 吉隆县| 双柏县| 腾冲县| 吉林省| 长子县| 阜宁县| 乌拉特中旗| 江陵县| 宕昌县| 上虞市| 灵寿县| 饶河县| 青铜峡市| 绥芬河市| 望城县| 外汇| 湖北省| 小金县| 杨浦区| 蚌埠市| 永康市| 兴安盟| 宁河县| 吐鲁番市| 新晃| 黔西县| 即墨市| 祥云县| 安溪县| 阜城县| 郓城县| 泾川县| 惠安县| 柳江县| 民权县| 华亭县| 湘阴县| 睢宁县| 宜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