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疑難深度解析
-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等
- 7394字
- 2020-08-13 19:25:56
二、如何看待帝制的覆滅和民國的建立
辛亥革命最重要的任務是推翻帝制,建立民國。我們在認識帝制覆滅與民國建立的歷史影響時,既要看到這場偉大革命在推進中國走向共和的過程中所發揮的歷史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歷史局限性。
1.帝制的覆滅與民國的建立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不斷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辱,為擺脫這種局面,清政府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實行富國強兵計劃,因此有了洋務運動。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失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舉國嘩然。1898年,光緒皇帝支持康有為等人提出維新運動,然而戊戌變法僅開展了103天,就被保守派殘酷壓制。1900年發生的庚子事變再次震動了中國。這一年,清朝的保守勢力先是企圖廢黜光緒,遭到了西方列強的強烈反對。而后,慈禧又利用義和團宣泄她對列強的不滿,導致局勢失控。在八國聯軍發動對北京的報復性進攻后,慈禧不得不帶著光緒皇帝等一班人逃往西安,清王朝的統治地位出現嚴重危機。此時,慈禧太后才明白,改革已經是時代的必然,不改革清必亡無疑。
1901年1月,慈禧太后用光緒皇帝的名義頒布上諭,正式宣布實行“新政”。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4月21日,清政府成立了以慶親王奕劻為首的督辦政務處,作為籌劃推行“新政”的專門機構,任命李鴻章、榮祿、昆岡、王文韶、鹿傳霖為督辦政務大臣,劉坤一、張之洞(后增加袁世凱)為政務大臣,總攬一切“新政”事宜。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連續頒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諭,內容主要包括:編練“新軍”、振興實業、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改革官制、整頓吏治等。特別是1905年,慈禧太后批準五位大臣出國考察各國立憲制度,擺出進一步推行政治改革的架勢,儼然一副清末“新政”的倡導者和領導者的模樣。隨后,她又親自到天津考察,以示對地方改革活動的支持。此時的袁世凱,搖身一變成為朝廷里最支持改革的頭面人物。他把天津作為其改革的樣板,以求富、求強為方針,提出了“治國十策”。天津變革了軍制,創辦巡警,提倡實業,振興教育,還倡導西方的新生活方式,建立了自來水廠、電影院和俱樂部。在袁世凱、張之洞等地方督撫的領導下,一時之間各地“新政”改革頗見成效,民眾也十分擁護。更重要的是,“新政”為中國積累了革命的力量和加速現代化的資源,為中國社會的近代轉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和社會方面的條件。特別是各項改革舉措的推行,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傳播和民族資本的發展,預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到來。武昌起義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此時,湖北雖地處內陸,但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卻較為開明,在目睹了國家衰敗、內憂外患的現實后,張之洞以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在湖北推行興辦實業、振興教育、編練新軍等政策,很快使湖北一躍成為國內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這里政治環境寬松、社會思想活躍,張之洞治下的武漢三鎮迅速成為革命知識分子的集中地,革命的氛圍日漸濃厚。繼1904年成立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后,日知會、群治學社、振武學社、文學研究會等革命團體陸續成立。與此同時,一些同盟會中的兩湖人士,也開始積極謀劃在長江流域發動起義,并在同盟會內另組革命派別“共進會”。在這種情況下,湖北籍的“共進會”革命黨人孫武于1909年春秘密潛回武漢,謀劃起義活動。1911年,他在武昌胭脂巷24號設立了秘密機關,重點負責對新軍的策反。同時,在武昌秘密進行武裝起義準備的還有蔣翔武領導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后來,為行事方便,統一行動,“共進會”與“文學社”又把各自在湖北新軍中建立的組織進行合并。截止到武昌起義,已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學社或共進會,約占新兵總數的1/3,革命成功的政治、軍事條件基本成熟了。
此時的孫中山與黃興,制定了革命方略,提出了武裝反清的方針,同盟會和其他革命團體先后在全國各地發動了十余次武裝起義,包括1906年12月萍瀏醴起義,1907年至1908年孫中山先后領導的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云南河口起義,還包括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1911年4月黃花崗起義等。不斷爆發的起義動搖了清朝的統治,極大鼓舞了革命士氣,促進了辛亥革命的到來,也為辛亥革命的勝利積累了條件。對此,孫中山在1911年黃花崗起義后曾不無感慨地說,“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1]。
1911年黃花崗起義和四川保路運動的爆發,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爭意志,湖北革命黨人決定利用這個大好時機在武漢發動起義。為了加強對武漢革命力量的領導,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領導下,共進會和文學社決定采取聯合行動,成立統一的起義領導機構。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西南右旗新軍工程第八營營房響起槍聲,一群全副武裝的士兵沖出兵營,直奔附近的楚望臺軍械庫。其他新軍兵營中的革命黨人聞風響應,紛紛趕往楚望臺與工程營起事士兵會合。之后向湖廣總督署進攻。11日晨,督署東側的黃鶴樓,飄起革命軍所使用的九角十八星旗,革命軍獲得勝利。起義能夠進行得如此順利,主要得益于四個方面的因素。
其一,清政府的衰敗。自19世紀始,清朝已逐漸喪失東亞霸主的地位,尤其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朝內政之軟弱暴露無遺,它在現代世界體系中喪失了維護中國尊嚴與地位的能力。
其二,慈禧死后的清朝決策層缺乏核心管理。清朝在內部矛盾重重、朝中沒有穩固核心的情況下,不懂得調整社會關系、緩和社會矛盾,而且政府的腐敗又像瘟疫般蔓延,加劇了社會不滿情緒,降低了清政府的統治效能,使“新政”的成效被大大抵消。
其三,社會矛盾激化,社會反抗增強。清政府賠款和“新政”所需的費用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普通民眾的不滿增加,同時也由于政府權威和控制力的削弱,各地抗捐、抗稅的運動蜂起,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甲午戰敗、庚子賠款后,合計賠付的白銀高達7億兩之多,清政府此時的財政收入實際上已瀕臨崩潰。而“新政”進一步加劇了清朝政府財政嚴重透支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只能加重賦稅,把沉重的經濟負擔轉嫁給人民。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清政府從中央到地方,想了很多辦法增加鹽稅、雜稅,實行各種攤派,但愈加招致農民和新興商人的廣泛不滿。在晚清的最后十年,抗糧、抗捐風潮此起彼伏,湖南的搶米運動和山東的抗捐風潮更是震驚全國。“山雨欲來風滿樓”,這些風潮預示著更大規模的全國性的反抗即將來臨,一場席卷全國的革命風暴輕而易舉地掀翻了風雨飄搖的清朝。
其四,“新政”促進社會新陳代謝,革命勢力在分化組合中日益強大。首先,清政府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生,產生了一大批新型的知識分子。這些讀書人看到了整個世界的變化,反對列強的民族主義感情十分強烈。他們認為,中國的貧弱和屈辱地位,就是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造成的,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振興中國。革命派就在他們中間萌芽產生并形成團體,其主體是留日學生和國內各個學堂的學生。這些學生當中的很多人又加入新軍,于是南方幾乎成了革命青年的集合地。1905年,同盟會成立,革命青年有了統一的組織,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里。辛亥革命就是在新知識分子和新軍中的革命青年的廣泛參與下成功的。其次,1906年以后,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準許成立合法政黨,成立準議會機構——省諮議局和中央資政院。這給了各地紳士一個機會,使他們形成了合法的、全國性的團體。新紳士成為全國性的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這就是立憲派。當參加政權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立憲派的不滿也迅速增長。辛亥革命爆發以后,他們中的不少人站到了革命陣營一邊,也在各省脫離清政府而獨立的進程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2.共和國的創設和辛亥革命的成果
武昌起義后不久,各省亦紛紛響應、宣布獨立,統一的中央政權亟待建立。于是各省代表于12月2日在上海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確定臨時政府為總統共和制,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12月29日,各省代表選舉剛剛回國的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正式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月3日,各省代表選舉黎元洪為臨時副總統,并通過了孫中山提名的各部總長、次長名單。28日,臨時政府參議院成立,行使議會職權。臨時政府及參議院大部分實權掌握在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手中,制定、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國社會發展的政策法令和改革措施,如廢除苛捐雜稅、保護民族工商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改革教育及社會習俗等,體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和進步性。不久,在袁世凱等人的脅迫下,清朝最后一個皇帝被迫宣布退位。2月14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并推薦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3月11日,臨時參議院頒布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要求袁世凱在南京宣誓就職。孰料北京發生兵變,袁世凱遂以此為借口拒絕南下,孫中山被迫妥協。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次日,臨時參議院決定北遷,南京臨時政府宣告結束。
作為新生的民國政府區別于以往專制統治的重要標志,1912年3月11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此法成為近代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根本大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從而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原則,并增設國務總理為行政首腦,內閣輔助臨時大總統作為行政機關,參議院作為立法機構發揮國會的職能,增設法院行使司法權。同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基本法的形式肯定了人民的民主權利:“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財產、集會、結社、出版、言論等自由,享有請愿、陳述、考試、選舉與被選舉等民主權利”,“以重人權而彰公理”[2]。此外,臨時政府還下命令禁止人口買賣,規定男女享有平等的參政權:“天賦人權,男女本非懸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將來之有參政權,蓋事所必至。”[3]至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毛澤東稱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說:“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那個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當然,是不完全的、有缺點的,是資產階級性的,但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4]
伴隨臨時約法的頒布施行,南京臨時政府也開始著眼新的國家經濟制度的建立。孫中山指出,“此后社會當以工商實業為亮點,為新中國開一新局面。至于政權,皆以服務視之為要領”[5]。為此他在就任臨時大總統伊始,就主持發布了《保護人民財產令》,從明晰產權的角度保護私人資本。同時,為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南京臨時政府專門成立實業部,要求各省“飭實業司官管關于農工商礦諸要政,凡已經創辦者,或急需籌辦者,或暫從緩辦者,分別詳細呈報本部,以便確定經濟政策,統籌進行辦法,國利民福,胥賴乎此”[6]。
在文化制度建設方面,南京臨時政府也力圖建立有別于前清的新的教育制度。首先,成立教育部并著手恢復在革命中停頓的教學活動,具體舉措有:(1)從前各項學堂改稱為學校,監督、堂長一律改稱校長;(2)凡各種教科書,務必合乎共和民國宗旨,清頒行之教科書,一律禁用;(3)凡民間通行之教科書,其中如有尊崇清政府及舊時官制、軍制等內容,并含避諱抬頭字樣,應由所屬書局自行修改,呈送樣本于本部及本省民政司、教育總會存查;(4)小學讀經課一律廢止,初等小學可以男女同校;(5)舊時獎勵出身一律廢止,初、高等小學畢業者,稱初、高等小學畢業生,中學校、師范學校畢業者,稱中學校、師范學校畢業生[7]。綜上所述,南京臨時政府通過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從培育新國民、傳播新思想的角度對封建專制與等級制予以徹底否定,為中國現代教育體制的發展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作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南京臨時政府存在時間雖短暫,卻在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第一,堅持民主共和,反對君主專制;第二,確立“國家之本,在于人民”,一切事業均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第三,實現“民族之統一”;第四,促進“領土之統一”。這些都是建立現代國家的重要內容。總之,辛亥革命作為近代中國的一場偉大歷史變革,以疾風驟雨之勢摧毀了清政權,建立了新制度,促使中國社會在政治變革方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它標志著中國封建君主時代的結束和民主共和時代的到來[8]。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辛亥革命的開展和中華民國的建立并沒有脫離舊社會的藩籬,新政權沒有割斷與舊時代的聯系,這直接加重了中華民國新政權的脆弱性,使革命不可避免地帶有局限性。
3.革命后的困境與舊時代的局限
如前所述,風雨飄搖的清政府是在民心盡失的背景下,在新軍反戈一擊所引發的全國革命風暴中被徹底掀翻的。統治中國2000余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在辛亥革命的沖鋒和吶喊聲中最終含恨落幕,中國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但一切似乎又遠未結束。辛亥革命之后建立的中華民國政權,是對原有封建君主制的徹底顛覆,但由于革命黨人在國內缺乏物質和人員基礎,使革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突然性。這不僅使革命無法建立強有力的軍隊和領袖權力,甚至還導致了舊政權的復辟。僅僅政權的更迭,“并沒有絲毫改變權力的性質,仍然是一個成員有限的團體的統治,被統治者不過是在更換著他們的主人”[9]。辛亥革命所遭遇的挫折,使其所搭建的民主憲政框架很快像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一個個地倒下,革命亦隨之宣告終結。這導致革命在軍事上雖取得成功,但革命的社會影響卻有頗多局限。
局限一:折翅的民族主義理想。革命在準備階段時,革命黨人就鮮明地提出實現民族主義,但這種訴求只是停留在推翻清政府的民族主義層面。按照這一邏輯,既然辛亥革命發動的主要目標是打倒清政府,那么推翻清政府后,對于維護一個現代國家的政治統一、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方面,原有的民族主義理想就完成了。故而革命黨人對提防和應對外國勢力干涉并沒有思想上的準備。但事實上,西方國家此時恰恰趁中國內政陷于混亂之際,加強了對包括關稅主權在內的中國內政的干涉。外國的特派員不僅成為估稅員、會計師,還成為實際上的收稅員。不僅如此,按照革命時期定下來的安排,收入要存入外國銀行,支出時才提取。這種辦法,使得外國金融家加強了對中國資金的控制[10]。此外,受革命影響,民國政府實際控制的領土面積也較清政府時期大大縮小。此時受國外勢力的慫恿蠱惑,西藏當地的分裂勢力紛紛準備借此機會擺脫中央政府的控制。最終他們在1911年末至1912年初贏得事實上的獨立。此后,民國政府雖多次說服西方列強通過談判收回這些地方的主權,但始終未能實現。從此中央政府只保留名義上的宗主權,喪失了對上述地區的實際控制。
局限二:割據的地方勢力。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各省紛紛宣告脫離清王朝,清政府很快土崩瓦解。從辛亥革命的發動看,主要源于革命黨人的長期活動,但武昌起義后各地蜂擁而起形成的一股脫離清政權的洪流,也說明晚清太平天國運動以來,地方勢力坐大的歷史影響也不可小覷。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地方主義的發展勢頭并沒有在革命成功后受到遏制,反而越來越強。各省雖然脫離清王朝,宣稱加入民國,但事實上卻保持獨立,“其組織皆類似中央而非地方行政機關”,儼然具有獨立國之形象,“以軍事論,則參謀部、軍務部無所不備;以行政機關論,則外交司、會計檢察院,無所不有”,實際上各省已成為獨立各“國”。傳統的中央集權體制遭遇了徹底解體的命運,以至于革命黨人不得不用妥協的方式來達到國內和平。例如,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主要權力并非由革命黨人掌握,而是各派勢力的共同聯合,在中央政府的9名總長中,立憲派和舊官僚就占6人。此后在新成立的臨時參議院的42名成員中,亦有立憲派8人,士紳1人;地方政府層面,更是各派勢力的聯合,在全國擔任都督的15人中,舊官僚和立憲派就有7人。膨脹的地方勢力在政治的實際運作中各行其是,與民國中央政府的步調始終難以保持一致。與此同時,為早日實現清帝退位,革命黨人也被迫接受袁世凱任大總統的現實。因此,盡管武昌起義后各地紛紛響應成立革命政府,但革命后,僅廣東、江西和安徽都督支持革命,而革命黨在其他地區均處于弱勢地位。
局限三:軍權指揮政權。許多地方勢力同軍隊關系密切。辛亥革命前,雖然新軍在名義上屬于國家軍隊,受清政府統一領導和指揮,但練兵權卻主要操控在各省督撫手中,各地方勢力可以自由選將招兵。尤其是袁世凱,在清末的新軍操練中,培植起一支僅效忠于自己的軍隊。這支軍隊“多系卵翼于袁世凱,才質駑下者居多,對上只知服從,不敢有所主張。蓋北人對長官之忠,非發生于公的意識,全基于私的情感,服從之外,更有報恩的觀念”[11]。在這種情況下,這支只知個人、不知國家的軍事集團,最終成為個別政治人物實現自己政治野心的工具。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暴力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基礎,能不能掌握一支強有力的軍隊是革命保持下去的關鍵。但令人遺憾的是,革命黨人雖利用新軍推翻清王朝統治,卻無力去改造和操控這支軍隊,更無法利用這支軍事力量來樹立并維護革命的權威。這一點,在清朝覆亡后各地軍閥試圖取而代之的歷史現實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面對北洋軍閥勢力對南京臨時政府的軍事威脅,新生的民國政府形勢危急、軟弱不堪。
總之,從上述情況看,辛亥革命雖推翻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創建了中華民國,使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制度建構都發生了相當大變化。但辛亥革命無法徹底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無法擺脫舊社會帶來的束縛與限制,疲弱的民族主義亦使南京臨時政府無法實現主權的真正獨立和領土完整,強大的軍閥勢力更是極大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因此,在看待帝制覆滅與民國建立這一重大歷史轉折時,我們既要認識到其歷史的進步性,更要深入分析其時代的局限性。
注釋
[1]黃彥.孫文選集(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127.
[2]南京臨時政府公報.第41號.1912-03-17.
[3]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52.
[4]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5-326.
[5]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547.
[6]朱英.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7.
[7]劉萍,李學通.辛亥革命資料選編:南京臨時政府與民初政局(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8]同①31.
[9]夸克.合法性與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79.
[10]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222.
[11]吳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崩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