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疑難深度解析
-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等
- 8622字
- 2020-08-13 19:25:55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如何評價近代中國的農民起義
近代中國影響巨大的農民運動莫過于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它們都發生在鴉片戰爭后社會劇烈變革的時代,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社會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變為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矛盾。這個不同以往的時代賦予這兩場農民運動新特征,從而使它們與歷史上任何一次直接的、舊式的農民戰爭都有所不同。也正因為如此,舊時代賦予農民戰爭的烙印并未淡化,農民作為這兩場運動的主力軍,使得這兩場運動的局限性也表現得十分明顯。正確認識和評價近代中國的農民起義,對于宏觀把握中國近現代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太平天國運動
1.太平天國運動發生的背景
太平天國運動始于1851年發生的金田起義,到1864年洪秀全病逝以及洪天貴遇害宣告失敗。這一場由洪秀全發動、由農民階級主導的運動,前后歷經10余年,全盛時期席卷大半個中國,規模之大可謂古今未見。其爆發的原因是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的雙重交織。
于個人因素而言,洪秀全作為太平天國的靈魂人物,其生平際遇和個人性格與太平天國運動息息相關。洪秀全是客家人,其身份的特殊使他不能完全融入當地生活,時常受人排擠??图胰顺3L幱诤髞碚叩牧觿荩麄兇蠖鄿S為佃農,正如客家人自己的痛苦訴說:“土著身耄土民,籍貨數百年,占盡良田美宅。兄弟等僻處偏隅,受辱難禁?!痹谶@種情況下,宗教往往成為客家人生活的一部分,因為宗教給人提供一種安全歸屬感,這為其能夠較快接受新的信仰體系奠定了基礎。洪秀全早年是一個安分守己、一心想要考取功名的儒生,但是屢試不第,灰心失望的他從儒學的衛道士轉變成對儒家學說和科舉制度的憎恨者,接受《勸世良言》中的信息,并基于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將其加工之后開始向外宣傳,得到了處境同樣悲慘的底層群眾的響應與擁護。
于社會環境來看,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不斷。長期以來,中國廣大農民在封建地主的壓迫、剝削下,過著極其貧困和不自由的生活,加之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白銀外流、銀貴錢賤的現象更加嚴重,更加加重了農民的負擔,特別是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清政府的腐敗統治和殘酷剝削,逼得人民群眾走投無路。許多知識分子和洪秀全的遭遇一樣,飽讀詩書,但是他們的科舉之路卻因為政治腐敗而步履維艱,社會對依靠科舉取士改變命運的做法普遍喪失了信心,這為太平天國拜上帝會能夠在短時間內從兩廣地區擴展到中國大部分地方奠定了社會心理和階級基礎。除了社會流動的困難性加劇了士子的不滿情緒之外,清政府接二連三地簽訂喪權辱國條約,使其統治的合法性再次受到了嚴重的質疑。再加上這些不平等條約造成的經濟壓力直接落在農民肩上,使來自民間的抵抗成為歷史的必然。
從明朝開始,中國就進入了皇權專制高度集中的時期,林達[1]曾經對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巴黎做過這樣一個比喻:18世紀之后集權統治之下的巴黎,就像一個在火上烘烤的油罐,爆炸只是時間問題,即使有人讓這個油罐減壓,自己也會被灼傷。當時的中國情同此景。從明朝開始被高度集權壓迫的農民,或是組成民間會社,或是揭竿而起進行反抗,都被強權遏制,使得這個“油罐”積蓄的壓力越來越大,雖然前期的一些農民起義和反抗都以失敗告終,但這些失敗的農民起義為摧枯拉朽式的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積蓄了力量。
2.太平天國的進步意義
1844年,洪秀全開始創立拜上帝教,隨后在他和馮云山、楊秀清、蕭朝貴等人的宣揚和組織下,拜上帝教在兩廣地區迅速發展壯大,并逐步向全國蔓延。1850年,在洪秀全的號召下,各地教眾在廣西金田集結整編,1851年1月11日,正式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建立起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戰爭拉開了序幕。
洪秀全得以起家,進而收攏人心,一直到組建起可以與清政府相抗衡的武裝力量,拜上帝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拜上帝教并不是從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中生發出的,所以使得太平天國運動呈現出較以往都更強烈的異于中國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特質,更加轟轟烈烈和具有破壞性。正是受這種特質影響,作為近代中國革命第一次高潮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進步意義非常明顯:
首先,它帶有明顯的近代特色,除了反對封建統治外,還反對外來資本主義侵略,是近代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太平天國起義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嚴禁鴉片貿易,并同英、法軍隊和由外國軍官組織和指揮的“常勝軍”“常捷軍”進行英勇的斗爭。太平天國起義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強烈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起義歷時14載,起義軍轉戰18省,并建立了與清朝對峙的政權。在太平天國的影響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爭風起云涌,加速了清朝的衰敗。這在中國和世界農民戰爭史上都非常罕見,它將中國的舊式農民起義推向了史無前例的頂峰,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功績,并在反抗外來侵略中顯示了非凡的勇氣。李秀成說,“那時洋鬼并不敢與我見仗,戰則即敗”,還“得其大炮洋槍不計其數”。英勇的太平軍將士在上海等地面對英、法等國侵略者,毫不畏懼地進行了頑強的斗爭。
其次,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來農民對土地的渴望通過《天朝田畝制度》比較完整地表達出來。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南京)后,為了鞏固政權,為廣大農民建立一個地上“天國”,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現世理想,太平天國通過了一系列綱領,特別是《天朝田畝制度》以反對封建土地制度、解決土地問題為核心內容,同時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革命綱領。它提出了“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的土地分配原則,“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產品分配原則,希望在綱領的規范下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集中系統地表達了廣大農民反對封建統治壓迫、建立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的樸實愿望,這從根本上否定了作為封建社會統治基礎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對以往農民戰爭“均貧富”“等貴賤”和“均平”“均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和超越,成為中國農民革命史上的一座豐碑。
再次,太平天國對近代中國在危機之下的出路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在《資政新篇》中表現得較為明顯,它為國家的未來與出路做了從未有過的大膽設計,邁出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探索國家出路的重要一步,是一個具有濃厚資本主義色彩的方案。
1859年冬,洪仁玕為振興太平天國,提出了一個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資政新篇》,并在洪秀全的同意下頒布。洪仁玕在香港生活的六年中,結識了許多外國人,對英、法、美、日等國家“因時制宜,度勢行法”的歷史和現狀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并且潛移默化地接受了許多資本主義思想。回到天京后,洪仁玕整理自己在香港、廣州、上海等地學到的西方文化和各地的見聞,最終寫成了《資政新篇》,呈送給洪秀全。《資政新篇》涉及面非常廣泛,是太平天國后期先進的施政綱領。在政治上,他提出要統一政令、以法治國,朝資本主義改革方向邁出了第一步;在經濟上,他主張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大力發展近代交通運輸業、金融業等,從而使得國力增強;在文化上,他提倡興辦近代文化教育,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反對迷信和創辦新式學校;在外交上,他提出要同資本主義國家自由通商、平等往來,但也提出資本主義國家不準干涉中國內政的原則。
由此可見,《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比起農民中原有的平均主義理想是一大進步。它適應了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潮流,它不僅重視中外文化交流和吸收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且主張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若干重要政策,集中反映了當時開眼看世界的先進中國人試圖通過向西方學習來尋求救國救民道路的一種努力。
最后,太平天國起義還沖擊了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正統權威,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它的精神核心——拜上帝教是中西文化之間的相互批判,喚醒了中國文化的自省能力。
被太平天國視為國教的拜上帝教,源于西方基督教,但同時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使其有別于西方基督教。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是對中國既有傳統和社會秩序的有力挑戰。太平天國運動不僅是一場階級斗爭,更是一場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對中國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有力的批判,是一次用西方價值觀念挑戰中國傳統的勇敢嘗試。例如,針對封建統治者等級制度的壓迫和外國侵略者的掠奪,提出國與國、人與人之間平等的思想。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訓》中說,黃上帝是天下凡間的“大共之父”,“近而中國是黃上帝主宰化理,遠而藩國亦然”,說明中國和藩國都是平等的。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之后頒布《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分田不論男女,提倡男女平等,這對封建主義的等級觀念和男權思想都是一種挑戰和突破,這種平等思想是極具戰斗力的。
拜上帝教中還充滿了斗爭精神,在1849年編制的《太平天日》中,批判孔丘“教人之書多錯”要受到上帝的懲罰,對邪惡勢力的化身——妖魔、老蛇等,則要“逐一驅趕”,洪秀全甚至受命親自和這些妖魔作戰,并宣揚自己是奉命到凡間“斬邪留正”,完全是一副斗爭姿態。這是洪秀全為了太平軍能夠推翻清朝的統治而量身定制的精神食糧,起義后,這種斗爭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太平軍作戰勇猛、奮不顧身,有力地撼動了封建專制統治。在19世紀中葉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中,太平天國起義是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起義。它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匯合在一起,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
3.太平天國的落后性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給予中外反動勢力的統治以沉重的打擊,充分展示了農民階級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的偉大力量和重要作用。太平天國的失敗,客觀上是由于敵人力量過于強大,清朝封建勢力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聯合絞殺了太平天國起義;主觀上則是由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造成的。起義并沒有真正建立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無法靠自身克服固有的階級局限性,同時,太平天國運動后期,其精神支柱——拜上帝教也逐步崩潰,加劇了天國的隕落。最后這場規??涨暗霓r民戰爭在清朝封建統治者和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具體來說,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農民階級不是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他們無法克服小生產者所固有的階級局限性,因而無法從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自身腐敗現象的滋長,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
太平天國農民政權實際上從本質上沒有逃脫封建的皇權主義,農民階級是封建小生產者的代表,這就決定了在農民階級領導下建立的政治制度不可能突破封建專制制度的固有模式。永安建制確定了太平天國實行封建的世襲制,定都天京后,政權逐漸穩定下來,使得太平天國統治者不思進取,封建特權思想和等級制度更是惡性發展,早期先進的思想被腐化的生活逐漸蠶食。太平天國發動之初斗爭矛頭直指清朝統治者,并以摧枯拉朽之勢建立了一個與清政府相對峙的政權。但按照太平天國的體制,洪秀全由“天父真命封為天王”,掌握著“一切生死黜陟等事”的最后決定權,是太平天國的最高統治者。也就是說,太平天國因襲封建君主制,依據封建主義原則處理領導集團內部以及領導成員與民眾之間的關系,洪秀全站在封建等級的頂端,成為“宰治天下”的君主,而那些曾經與之并肩作戰的人則變成了他的輔臣。為了適應這種演化的需要,他們制定了“貴賤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禮制,并要求人們將其作為道德規范恪守不渝??傊?,太平天國本質上是封建新貴族的專政,這是“小農政治影響表現為行政權力支配社會”的反映。太平天國也一直缺乏切實可行的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雖然思想超前,具有進步意義,但是其本質的思想依然是農民樸素的平均思想,并且由于生產力的局限,也沒有真正實施下去。
其次,拜上帝教教義不是科學的思想理論,它不僅不能正確指導斗爭,而且給農民戰爭帶來了危害。
太平天國的宗教思想,即拜上帝教的教義,是洪秀全等人根據自己所獲得的不全面的基督教知識同中國傳統文化強行嫁接在一起的產物,他們一方面反對儒學,燒毀古書,另一方面又將儒家學說中的綱常倫理等有利于統治太平天國的思想糅合到拜上帝教中來;一方面認同基督教信仰,獨拜上帝,另一方面又打破基督教“三位一體”學說,洪秀全自稱“上帝的次子”,把無形的上帝世俗化。由此可見,作為太平天國核心價值體系的拜上帝教本身,就是對西方基督教和中國儒家思想的雙重異化,頗有些不倫不類的意味。從思想層面上來看,拜上帝教對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什么創新點,對西方基督教又缺乏深刻的認識,只是利用了對基督教的一種浮于表面的理解,這導致了拜上帝教內部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方面,拜上帝教的上帝觀,肯定了上帝的唯一性和至高無上性,而在現實中,洪秀全和楊秀清都可以代替天父傳旨,這令人難以信服;另一方面,太平天國宣傳人人平等思想,然而在諸王享有種種特權的同時,普通人卻只能拿到最基本的生活物資。由此可見,盡管在一開始構建拜上帝教時能取信于民眾,使太平天國發展壯大,但后期隨著問題的逐漸暴露,拜上帝教便喪失了感召力,為天國的崩潰埋下了禍根。
拜上帝教最終引發內訌,導致了領導集團的分裂。洪秀全自稱是“上帝的次子”“耶穌的弟弟”,是受命下凡的“真命天子”“太平天王”,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楊秀清、蕭朝貴不甘心居于洪秀全之下仰其鼻息,先后假托“天父上帝”與“天兄耶穌”“下凡附體”,傳言會眾,企圖在宗教地位上成為凌駕于洪秀全之上的“最高權威”。翼王石達開一開始“不甚附會邪教俚說”,后又將“真圣主官制禮文多更改焉”。特別是楊秀清,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為了滿足其個人私欲,頻繁借助“天父下凡”,要杖責洪秀全,與其爭奪統治權,甚至要挾洪秀全封其為“萬歲”,到了后期,天父的“代言人”越來越多,宗教秩序被嚴重破壞,天王的神圣權威受到了挑戰,這就擴大了太平天國領導核心內部的矛盾,導致了“天京變亂”,使得太平天國的內部實力被大大削弱。
最后,太平天國未能正確地對待儒學和西方侵略者。
洪秀全們借助于西方的“上帝”,同時糅合了儒家傳統文化,創立了異于東西方文化的拜上帝教,并以此為號召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展現出了農民階級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對地主階級進行的暴力沖擊和思想反抗。然而,太平天國的領袖們始終無法掙脫封建生產方式帶來的局限,沉迷于權力之爭的欲望旋渦中,未能真正推進其所制定的一系列綱領。一開始,他們把儒家經書籠統地稱為“妖書”。后來,主張將四書五經刪改后加以利用,把儒學封建的綱常倫理思想保留下來。除此之外,他們籠統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視為“洋兄弟”,對于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還缺乏理性的認識。
太平天國起義的失敗表明,中國的農民階級自身不能擔負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完成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二)義和團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同為中國近代農民起義的代表,在其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二者又表現出許多截然不同的歷史特點,與太平天國運動相對比,義和團運動有其獨特性,其中蘊含了它的進步性和落后性。
1.義和團運動發生的背景
義和團運動爆發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此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西方列強已經完成了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同時對中國的殖民侵略程度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正在形成。甲午戰爭之后,帝國主義的經濟和宗教侵略進一步加深。帝國主義國家開始向中國大量輸入資本,劃分勢力范圍,修筑鐵路,伴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的槍殺、掠奪、破壞和洗劫,鐵路所經之處,大量洋貨傾銷,嚴重地破壞了中國城鄉手工業,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運輸工人失業。
同時,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廣大的地區設立了教區和教堂,教會勢力猖獗,民教斗爭激烈,而清政府一味采取“袒教抑民”政策,傳教士在地方上勾結土豪、鄉紳,霸占大量田地。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并沒有積極應對外來沖擊帶來的變化并改變現狀,社會政治經濟秩序遭受嚴重破壞,在中國北部,特別是山東和直隸、京津一帶,水利失修,黃河連年泛濫成災,民不聊生。社會上救亡圖存的呼聲越來越大,面對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瓜分和民族危機的空前嚴重,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相對于太平天國而言,義和團運動是中外矛盾急劇上升的產物。因此,這場運動爆發的初衷就具有反侵略的民族性和愛國性,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
山東、直隸民強好勇,既有練拳自衛的尚武習慣,又有組織鄉團、實行聯莊自保的傳統。這些地方也是白蓮教及其支派長期秘密活動的地區,宣傳“眾神保佑,不懼槍炮”的思想,吸引了廣大人民群眾,具有反抗壓迫和組織群眾進行斗爭的傳統,為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提供了思想和組織上的便利條件。
2.義和團運動的評價
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領導的一場農民運動,雖然在中外聯合勢力的絞殺下失敗了,但具有極大的正面意義,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義和團運動也打擊和孤立了清政府,提高了人民的覺悟,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綜觀義和團運動的全過程,在不同時期其口號并不相同,但區別僅在于對清政府的態度和措施,“滅洋”則是從始至終的首要目標和中心內容。從義和團前期“扶清滅洋”的口號來看,其反帝而不反封建的特點較為明顯,雖然“滅洋”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但是單就“扶清”而言,非常明顯地包含了自發的群眾運動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但同時也體現了作為運動主體的農民由于階級局限性并未認清清政府的反動真面目,后期因清政府與侵略勢力勾結對義和團進行絞殺,義和團對其進行反擊和抵抗,間接打擊了封建勢力,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潰。在反帝的問題上,義和團因其主動性和直接性,比太平天國運動前進了一大步,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阻止了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的罪惡企圖,這是義和團運動進步性的最重要體現。義和團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巨大的革命力量以及敢于同帝國主義血戰到底的英雄氣魄,表明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同時鼓舞了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的反帝斗爭。
但是義和團運動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農民階級有其局限性、組織分散、愚昧落后等。義和團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這是一場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的農民運動,義和團的宗教形式是土生土長的,傳承了“白蓮教”“大刀會”等教門結社組織“喝符念咒”“降神附體”“刀槍不入”等法門數術,除此之外,信仰的神靈也無所不包,從佛教中的如來佛祖、玉皇大帝,到儒家文化中的關公、張飛等人物,再到文學作品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各式各樣的“神仙”“道士”都成為義和團團民頂禮膜拜、奉上神壇的偶像。義和團就是靠著這些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信仰抵制外來宗教,與在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產生的太平天國運動有著明顯區別,相應地,它們又因各自的這一特征形成了自身的局限性:前者舉著消滅洋教的大旗具有籠統的排外性;后者強行嫁接融合,學習程度十分有限,沒有跳出農民階級所具有的封建思想的窠臼。
義和團運動沒有先進的有組織有力量的階級做主干,沒有正確科學的政治綱領,面對的敵人力量過于強大,最終在本國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的聯合進攻下走向失敗。義和團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成也宗教,敗也宗教”,宗教既是起義的“發動機”,也是起義走向失敗的“海洛因”。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受到國破家亡刺激的民眾自發地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發動義和團運動,但是由于小生產者的局限性,他們只能用宗教作為組織的“黏合劑”來聯合群眾。一開始宗教確實為鞏固人心和鼓舞士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越到后期,在封建勢力與侵略者聯合絞殺的強大壓力之下,宗教不僅不能夠再成為精神支柱,反而越來越多地呈現消極和負面的作用,運動的領導者不能認清反動勢力的真面目,反而在宗教所造成的虛假迷幻中不能自拔,無力掙脫宗教迷信的束縛從而走向毀滅。加之義和團主張“扶清滅洋”,對清政府抱有幻想,認識不到帝國主義聯合中國封建地主階級壓迫中國人民的實質,始終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封建綱領,受到清政府與帝國勢力的聯合攻擊,加速了自身的失敗。
總的來說,伴隨著中國逐漸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帝國主義開始在華傾銷商品,自然經濟被打破,從通商口岸到內地,小農經濟開始瓦解,家庭手工業逐漸破產,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者日益卷入由西方列強主導的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大量破產。生活困頓的農民開始走上反抗之路,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它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動搖了存續幾千年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加速了封建統治的崩潰;抗擊了外國侵略者,捍衛了民族尊嚴,延緩了西方列強迅速殖民地化中國的進程,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精神,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為中國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全面開展做了必要的醞釀和準備。
農民起義最終走向失敗,客觀上是因為敵人力量過于強大,主觀上則是因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農民小生產者的地位導致他們沒有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導,不能制定正確的綱領、政策和斗爭策略,不能形成強有力的領導集團。這一運動失敗的結果說明,農民階級在沒有先進階級領導時,單靠它自身的力量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最后勝利。只有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以及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的指導下,農民階級才能擺脫自身的局限性,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注釋
[1]是一對美國籍華人作家夫婦合用的筆名,夫為丁鴻富,妻為李曉琳。其用此筆名在《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南方周末》等報刊上開設專欄,寫作范圍涉及歷史、政治、國際關系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