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如何認識近代中國的邊疆危機及其應對

16世紀以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掠奪殖民地的高潮開始興起。1553年葡萄牙人侵占中國澳門,1624年荷蘭人占領臺灣,之后中國便成為列強爭相蠶食的目標,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列強開始大舉進攻中國,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邊疆危機,其中英、法、俄、日這幾個國家對中國領土的侵占尤甚。面對這些邊疆危機,中國政府也做出了一系列努力,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有武力抵御、協商和談、以夷制夷和擱置外交。這些措施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政府盲目妥協求和的態度還是給中國近代的歷史造成了遺憾。

1.近代中國的邊疆危機

(1)英國與中國的邊疆危機。

1808年英國遠征軍抵達澳門附近海面,無視中國的領土主權,公然出兵欲圖占領澳門,但是在民眾和官兵的抵抗下,英國面臨巨大壓力,不得不被迫撤出澳門。

1840年,罪惡的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在戰后簽訂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將香港島割給英國,香港島成為英國侵占中國的一個基地。接著英國就將覬覦之心轉向了九龍半島,1860年,英國對九龍半島南部實行軍事占領,兩廣總督勞崇光在英軍的武力威逼下與廣州軍事管制委員會頭目巴夏禮簽訂了租約,將九龍半島界線街以南的地區租給英國。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清政府在10月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廢除之前簽訂的租約,將九龍半島界線街以南的中國領土全部割讓給英國,使其成為英屬香港的一部分。

英國侵略者除了覬覦中國東南部領土,還把侵略的目標轉向了新疆、云南、西藏等地區:英國與俄國爭奪在新疆的侵略權益,與阿古柏政權狼狽為奸;1824年和1852年,英國通過兩次侵略緬甸戰爭,使當時中國的朝貢國緬甸淪為其殖民地,接著英法開始爭奪云南,簽訂了《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1879年10月英國入侵西藏。其實早在18世紀中期,即1757年,英國確立了其在印度的統治之后,就有了以印度為基地侵占西藏的企圖。英國干涉中尼戰爭,企圖從中找到侵入西藏的辦法,但最后以失敗告終。進入19世紀,英國先后控制了尼泊爾、不丹和錫金(古稱“哲孟雄”),并以這三個國家和地區為基地又開始加快了侵略西藏的步伐:1879年10月,英軍發起了第一次侵藏戰爭,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和《藏印續約》;1903年冬天,英國發動了第二次侵藏戰爭;1904年9月7日,強迫西藏地方簽訂了《拉薩條約》,其中規定繳納軍事賠款,拆毀炮臺和山寨等軍事防御工程,規定未經英人允許別國不得在西藏開礦等。

(2)法國與中國的邊疆危機。

為了成功占領越南,法國先后三次侵略了越南。1858年至1862年爆發了第一次法越戰爭,1862年6月5日,越南代表在西貢簽署了《同法國和西班牙友好條約》。根據這一條約,法國獲得了嘉定、定祥、邊和三省和昆侖島。

第二次戰爭發生在1873年至1874年,法殖民者進一步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在鞏固對越南南部東三省控制的基礎上,又先后侵占了越南西三省。1874年3月15日,簽訂了第二次《西貢條約》,規定法軍將在阮朝(越南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區內維持治安,越南承認法國對交趾支那享有無可爭辯的控制權,允許法國人利用紅河作為與中國西南經商的通道。

第三次發生在1883年至1884年。1884年5月11日,在德國人德璀琳的斡旋之下,清政府派李鴻章與法國海軍中校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簡明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政府承認法國占有越南全部領土。1884年6月6日,法國又強迫越南簽訂第二次《順化條約》,否定了清朝對越南的宗主權,以確定法國對整個越南的殖民統治。通過中法戰爭,越南最終淪為法國的殖民地。1885年,中法兩國簽訂《中法新約》,法國打開了中國的“后門”。此后,中法之間又相繼簽訂了《越南邊界通商章程》《續議界務專條》《續議商務專條》等條約,具體確立了法國的侵略權益,中國西南地區也因此逐漸成為法國的勢力范圍。

同時,法國還進攻柬埔寨和老撾,并在1863年和1893年分別成功地將這兩個王國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下。當時,中國周邊的藩屬國一個又一個淪陷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使中國本土處于更加危險的境地。

(3)俄國與中國的邊疆危機。

俄國是近代以來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1689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清政府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的尼布楚之地劃歸俄羅斯。1865年阿古柏在沙俄和英國的支持下侵入新疆,建立了反動政權。俄國乘虛而入,與阿古柏沆瀣一氣,不僅與其簽訂條約,還為其提供軍事援助,公開承認阿古柏的領袖地位,獲得了進入新疆的特權。1871年,沙俄連續召開多次特別會議,策劃侵占中國西部邊疆地區的問題。同年5月,沙俄開始向伊犁發動進攻。后來清政府派左宗棠抵御列強的侵略,新疆這才沒有落入俄國之手。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列強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占了中國大量領土,其中俄國所割占的領土面積最多。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和《勘分西北界約記》,俄國共侵吞了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871年,沙俄乘新疆局勢動蕩,出兵強占了富庶的伊犁地區,并以此同清政府討價還價。左宗棠收復了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區后,提出乘勢收復伊犁,而清政府卻同沙俄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以割地、賠款、通商等條件贖回伊犁。1881年2月24日,曾紀澤與沙俄代表訂立了中俄《伊犁條約》和中俄《改定陸路通商章程》。條約規定,沙俄歸還伊犁,但是清政府必須割讓伊犁霍爾果斯河以西和伊犁河以北的大片領土,并賠償俄國軍費900萬盧布(折合白銀500余萬兩);俄商在中國新疆各城貿易,暫不納稅,對于伊犁居民,規定“愿仍居原處為中國民,或愿遷居俄國入俄籍者,均聽其便”。

(4)日本與中國的邊疆危機。

明治維新一開始,日本就在對外政策上確立了“開拓疆土”的侵略總方針。而臺灣和琉球正處于日本西南太平洋上,成為日本對外擴張的首選目標。1871年12月,60余名琉球居民乘船遇到臺風,漂流到臺灣南部登陸,其中大部分人被臺灣土著居民殺害,其他的被清政府送回國。日本以這一事件為借口,認為琉球居民在臺灣被殺害應該向清政府問罪,遂向清政府發難,乘機侵略臺灣。1874年日軍進攻臺灣,以龜山為中心建立都督府,清政府派沈葆楨到達臺灣,一面與日軍交涉,一面積極備戰。日軍在臺灣水土不服,根本不能通過軍事手段占領臺灣,遂采取和談方式,中日雙方在10月31日簽訂《北京專條》。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設置沖繩縣,臺灣的安全再一次受到嚴重威脅,于是1885年清政府在臺灣建省。

隨后,日本又開始侵略朝鮮。1876年日本用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其簽訂了《江華條約》,從中攫取大量特權。1884年,日本幫助朝鮮開化黨發動了甲申政變,被袁世凱率領清軍鎮壓了下去。1894年,日本正式出兵朝鮮,隨后制造了“高升號事件”,引爆了甲午戰爭,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開戰。戰爭經過平壤戰役、黃海戰役、威海衛戰役,最終以中國求和告終,雙方于1895年4月17日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條約承認了日本對朝鮮的絕對控制,中國將遼東半島、澎湖列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還附有一些賠償條款和開設通商口岸條款等。臺灣等大片中國領土的割讓,嚴重損害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同時又刺激了西方各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近代中國對邊疆危機的應對

在清朝末期,面對嚴重的邊疆危機,清政府的主要解決方式有三種:武力抵御、協商和談與以夷制夷。民國時期的中國政府則采取了一種新的方式解決邊疆危機——擱置外交。

(1)武力抵御。

康熙皇帝抵御沙俄對中國東北地區的進攻,鄭成功將荷蘭殖民者驅逐出臺灣,是早期中國抵抗列強侵略、保衛中國領土的成功案例。1864年新疆的回族、維吾爾族人民在天山南北起兵反清,建立了諸多反清政權,新疆的這種局面為阿古柏的入侵制造了可乘之機。英國與沙俄抓住阿古柏入侵新疆的時機,紛紛欲借力擴大自身在新疆的侵略權益。正當西北邊塞情況吃緊之時,東南海防由于日本的入侵陷入困境,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是先解決西北塞防還是先解決東南海防問題的大討論,左宗棠主張二者并重。1875年5月3日,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在進行了充分準備之后,1876年3月,左宗棠率領大軍分三路進軍新疆,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收復了北疆大部分地區。1877年春,清軍進軍南疆,在達坂、吐魯番和托克遜等城大敗阿古柏,5月底,阿古柏在庫爾勒身亡。1878年1月,清軍又收復和田,處決了金相印。至此,左宗棠率領清軍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881年2月24日,中俄最終簽訂《伊犁條約》和《改訂陸路通商章程》,中國收回了伊犁。1884年11月17日,在左宗棠等人多次奏請之下,清政府正式批準新疆改設為行省。

(2)協商和談。

西方列強不斷的侵略行徑使中國綜合國力逐漸衰弱,軍事抵抗能力逐漸喪失,清政府武力抵御列強侵略的結果卻是一次次遭受國土的淪喪,其解決邊疆危機的能力也逐漸被削弱。以甲午戰爭為界,武力抵抗不再是中國政府解決邊疆危機的主要方式,政治解決與和平談判成為主要手段。1903年,英國第二次侵入西藏,雖然西藏地區的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是清政府的主要政策卻是妥協求和。清朝駐藏大臣有泰不斷指責西藏軍民“膽大妄為”,強迫西藏地方政府向英國侵略者妥協求和。1904年末,清政府派唐紹儀前往印度同英國侵略者進行談判,最終于1906年4月達成協定,簽訂了《續訂藏印條約》,以此約為“正約”,1904年的《拉薩條約》作為該條約的“附約”。

(3)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也是中國處理近代邊疆危機的主要策略之一。這一策略主要是利用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侵略的利益沖突,驅使一個強國對付另一個強國,使他們互相牽制、制衡甚至是削弱,以避免一國獨占中國領土情況的出現,比如在晚清時期曾經出現過短暫的“聯日制俄”的主張。甲午戰爭之后“三國干涉還遼”的成功使李鴻章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他不僅代表清政府與俄國簽署了《御敵互相援助條約》,希望借助俄國的力量來牽制日本,而且還勸說當時中國的藩屬國朝鮮乘機與泰西多國簽訂條約,借此來牽制日本。

(4)擱置外交。

近代中國,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在敵強我弱的環境下,中國政府每次與列強的交涉都難以取得理想的結果,統治者采取的策略則是與列強周旋,以等待有利時機的來臨,力爭較好的談判結果。以這種方式解決邊疆危機的典型事件是中英兩國對西藏問題的交涉。

在中英關于西藏問題的交涉中,中國一直不承認“西拉姆條約”,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中,中英兩國針對西藏問題曾進行過無數次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涉,卻始終未能達成一致意見。中國政府一直堅持西藏屬于中國的基本立場,中國堅決不接受英國要求使西藏變成其殖民地的談判要求。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曾企圖利用有利的國際條件推進西藏問題的解決,未獲成功。而當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西藏之時,歷史條件已趨于成熟,西藏完整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由于中國與西方列強的實力差距懸殊,近代中國多次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領土被侵略、被割占。中國政府除了在對外方面為解決邊疆危機做出巨大努力之外,在對內方面也會通過設置行省、機構等方式來加強中央對邊疆的管轄。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清政府對領土主權存在著盲目妥協甚至完全置之不顧的態度,妄想以暫時的求和實現其統治的延續,這不能不算是近代中國歷史的悲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长白| 西乌| 五华县| 潼南县| 连州市| 颍上县| 桐庐县| 尚义县| 福泉市| 黔江区| 永城市| 修文县| 平果县| 青冈县| 开封县| 呼图壁县| 北票市| 中牟县| 清苑县| 德州市| 静海县| 永州市| 台中市| 二连浩特市| 自治县| 额济纳旗| 祁阳县| 衢州市| 望都县| 大庆市| 滨海县| 中牟县| 谢通门县| 岐山县| 全州县| 正宁县| 汕头市| 吉安市| 赤峰市| 右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