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如何認識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戰爭

在中國近代百年的時間里,英、美、俄、日、法等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發起的大大小小的侵略戰爭有數百次之多,其他侵略手段對中國造成的損失也難以估量。近代中國最終沒有淪為完全的殖民地社會,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不論是普通大眾,還是愛國官兵,都為抵抗列強的侵略做出了巨大貢獻。盡管由于各方面原因,這些大大小小的反侵略戰爭最終并沒能取得完全勝利,但在很大程度上也震懾了西方列強,牽制了侵略者的兵力,暫緩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進程。

1.普通大眾的反侵略戰爭

(1)從三元里抗英到廣州人民反入城斗爭。

鴉片戰爭爆發后的第二年,廣州三元里一百零三鄉的農民,首先起來反抗英軍的侵略。三元里的一部分愛國士紳和民眾在牛欄崗商議,成立了抗英義軍指揮部,組織起一支由農民、絲織工人、打石工人、沿海漁民等組成的抗英武裝,最終打死打傷近50個敵人,還繳獲了大量戰利品。與清政府的軟弱妥協相對比,三元里民眾展示了中國民眾所蘊含的偉大力量。三元里斗爭結束不久,廣州北郊的群眾又設立城廂社學進行抗英斗爭。1847年,英國侵略者借用租地的名義,想要進駐廣州城,遭到人民群眾的廣泛反對,后來英軍想要強行入城,民眾決定“夷人入城之日,閉城起事”[1]。在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愛國士紳和人民群眾堅決的抗英士氣,使英國侵略者一直沒有實現進入廣州城的企圖。1857年底,英法聯軍5000余人威逼廣州城,兩廣總督葉名琛舉措失當,未能組織有效抵抗,廣州很快淪陷。

(2)從太平天國抗擊外來侵略到反洋教斗爭。

鴉片戰爭后,外國侵略者的殘酷掠奪以及清政府的搜刮使得廣大農民陷入無衣無食的境地,太平天國運動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爆發的。太平軍英勇抗擊外來侵略,屢次重創敵軍,于1862年9月擊斃“常勝軍”統領華爾,沉重地打擊了外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但是,太平天國運動一經爆發即遭到清政府和外來侵略者的聯合剿殺,最終以失敗結束。

繼太平天國之后,農民在反洋教斗爭中也堅決反抗了外來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資本-帝國主義列強披著宗教的外衣,加緊對中國的文化侵略。19世紀末,天主教、基督教基本已經遍及全國各地。實際上,帝國主義傳教士充當著侵略中國的急先鋒角色,到處侵權奪利、搜集情報,為殖民主義提供便利,有些教堂甚至非法組織武裝力量,把槍口對準中國人民,最終激起人民的反抗。比較著名的有1870年6月爆發的“天津教案”和1886年7月在四川重慶發生的民眾反對外國教會勢力的斗爭等。在人民群眾反洋教斗爭的打擊下,外國侵略者惶惶不安,紛紛逃入外國租界或向領事館求救。英、法、德等國公使于是要求清政府進行鎮壓,并派出軍艦,在中國江面巡邏,對中國人民實行恫嚇。

(3)義和團運動。

戊戌變法失敗后,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于1900年爆發,這是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反帝愛國運動,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反對瓜分狂潮的高峰,也是之前反外國教會侵略斗爭的繼續與發展。這場運動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席卷全國20多個省份,團民們奮起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保衛天津,燒毀比、奧、荷、意四國使館,炸法國使館洋房,進攻西什庫大教堂,使西方侵略者意識到中國社會所存在的巨大反抗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進程。

2.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戰爭

(1)林則徐與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前夕,西方殖民主義者通過罪惡的鴉片貿易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致使中國大量白銀外流,清政府財政陷入困境。鴉片的泛濫和走私也嚴重損害了社會風氣。于是,一些開明的有識之士主張嚴禁鴉片貿易。林則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禁煙的欽差大臣。

1839年4月至5月間,林則徐、鄧廷楨率領文武官員,從販毒船上繳獲了2萬多箱鴉片,共計237.6萬多斤,全部在虎門當眾銷毀。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是清朝官兵也是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正義斗爭,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序幕。虎門銷煙不僅向世人表明了中國人民嚴禁鴉片流毒的決心,而且展現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國侵略者的英勇氣概。

(2)清軍抗擊入侵長江中下游的侵略軍。

1841年9月,英國政府企圖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璞鼎查把進攻據點選在了江蘇鎮江。當時清朝認為侵略者的進攻目標將會是北京和天津,因而把兵力重點放在了山東、河北沿線,長江下游的防務相對比較忽視,這就便利了列強對長江中下游的侵略。英軍首先進攻浙江軍事重鎮乍浦,清軍與其進行了一番殊死搏斗,長禧、隆福、伊勒哈奮、根順等15位清軍將領犧牲,陣亡士兵680人[2],最終乍浦淪陷。隨后,英軍要求和談,被拒后于6月16日上午進攻吳淞,此時吳淞的最高指揮官是江南提督陳化成,他面對進犯之敵毫無懼色,身先士卒指揮炮兵猛烈攻打敵人,身受八處重傷仍堅持抗敵,最終壯烈犧牲。

罪惡的西方列強沒有停下他們對中國侵略的步伐。英國侵略者于7月6日自吳淞起航,20日全部抵達鎮江城下,21日凌晨正式對鎮江發起進攻。他們本以為能夠輕易攻下鎮江,卻遭到清軍的頑強抵抗,遭受到了意想不到的重大傷亡。但最終由于英軍利用優勢兵力進攻,而守城官兵只有原始的武器,所以抵抗結果不理想。最高指揮官海齡自縊盡節,驍騎校祥云投井而死;清軍陣亡官兵240人,受傷263人,失蹤156人。英軍于8月4日迫近南京,清政府無力反抗,最終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3)血戰大沽口。

英法聯軍雖然侵占了廣州,但是廣州民眾的反抗情緒強烈,且“修約”等問題仍然毫無眉目,于是,英法決定北上脅迫清政府。清政府對于侵略者的意圖是比較清楚的,在大沽口附近也安排了兵力布防,雖然從總兵力上清軍占優勢,但是在局部地區清軍數量不敵對方,炮火更是難以與之匹敵。5月20日10時,聯軍集中火力進攻大沽南北炮臺,清軍在反抗之后逐漸失去炮火攻擊能力,北炮臺、南炮臺相繼失守,譚廷襄乘轎逃離前線,而指揮北炮臺戰斗的葉春元始終堅守戰斗崗位,最終因腹部中炮壯烈殉國。

(4)清軍保衛東南沿海。

清軍在對法的馬江戰役中失敗了,但是清政府并沒有屈從法國而接受賠款和撤軍的要求。相反,清政府于1884年8月26日毅然下召對法宣戰,全國上下人心振奮。9月,法軍將領孤拔奉命進攻臺灣,企圖以攻擊基隆為主,以攻擊淡水為輔,從兩面夾擊臺北府,進而占據臺灣北部。臺北守軍主帥劉銘傳英勇抵抗敵軍,取得淡水大捷,使侵占基隆的敵軍成為孤軍,給法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隨后孤拔對臺灣實行封鎖,清政府下旨讓李鴻章、曾國荃、張之洞等人設法接濟臺灣軍火,全國上下也掀起支援臺灣的熱潮。1885年1月,法軍司令孤拔率艦隊北上,進攻浙江鎮海,遭到守軍的頑強抵抗,法軍旗艦被清軍炮火重創,主將也被打傷。3月法軍又進攻澎湖,欲將攻占澎湖作為撤出基隆的補償,清軍各部予以回擊,但最終陳得勝力戰而死,主帥周善初退逃,法軍占領馬公城,澎湖失陷。

(5)甲午風云御日寇。

甲午戰爭最后的結果雖然是中國戰敗,但是一些愛國官兵確確實實對敵人的進攻進行了英勇的抵抗。1894年9月13日起,日軍就開始從大同江南岸炮擊平壤,駐守平壤的清軍主帥葉志超驚慌失措,隨時準備棄城而逃,被總兵左寶貴強行禁止。9月15日,日軍開始猛烈進攻平壤,左寶貴指揮戰斗,廣大愛國官兵奮勇抵抗,但左寶貴不幸中炮身亡,玄武門失守。葉志超立馬倉皇逃跑,16日,日軍占領平壤。

平壤戰役的第二天,中日兩國的海軍就在黃海發生了激烈的戰斗。北海海軍拼死抗擊敵人,海軍提督鄧世昌在戰爭中不慎摔成重傷,仍然坐在戰艦甲板上激勵將士奮勇殺敵。在他的指揮下,致遠艦勇往直前,但中彈累累,后來艦身嚴重傾斜,彈藥也即將耗盡,這時,鄧世昌開足馬力,毅然決然沖向敵艦吉野號,企圖與可惡的敵人同歸于盡。但是被敵艦識破,擊中艦身,全艦200多名戰士壯烈犧牲,鄧世昌被救出水面,但見將士均已犧牲,遂自沉殉國。

黃海海戰之后,日本為了迫使清政府完全屈服,在1895年1月又發動了威海衛戰役。日本海軍占領威海衛南北兩岸炮臺,海陸夾擊,集中轟擊北洋海軍總部劉公島和軍港內艦船。日艦以魚雷偷襲“定遠”,致使“定遠”駛至劉公島東南擱淺。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斷然拒絕敵人的勸降,服毒自盡。護軍統領總兵張文宣也隨之自殺。楊用霖不愿意接洽降事,口誦文天祥的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開槍自殺。“定遠”管帶劉步蟾在軍艦擱淺后,為免被日軍俘獲,命用炸藥將定遠艦炸沉,自己也與軍艦一同殉國。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但愛國官兵英勇不屈反對侵略的英名永昭史冊。

(6)抗擊八國聯軍。

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使列強十分震驚和恐慌。1900年4月,帝國主義列強出兵“平亂”,脅迫清政府嚴厲鎮壓義和團。英、俄、美、法等國艦隊聚集大沽口,照會清政府,限令在兩個月之內把義和團“剿除”,否則各國將聯合出兵討伐。5月底至6月初,八國海軍陸戰隊400余人以保護使館為名,由天津入侵北京,進駐東交民巷。隨后,他們繼續向中國增兵,軍艦向大沽口集結。八國聯軍狼狽為奸,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

6月中旬,在義和團的配合下,董福祥、聶士成所部清軍在廊坊阻擊八國聯軍,取得了廊坊大捷,迫使侵略軍退回天津,粉碎了敵人長驅直入北京的計劃。大沽炮臺守將、天津總兵羅榮光向進攻炮臺的聯軍艦隊猛烈還擊,擊毀敵艦數艘。終因寡不敵眾,大沽炮臺失守,天津門戶大開。在天津保衛戰中,義和團和清軍同心協力,一面進攻天津租界,一面抗擊由大沽增援的聯軍。清軍聶士成部、馬玉昆部、羅榮光部和曹福田、張德成率領的義和團制定了三面進攻的計劃,向租界發動猛攻,先后占領跑馬場、八里臺和租界東南的小營門炮臺,并多次擊敗敵軍,令租界內的聯軍十分恐慌。在聯軍向八里臺反撲的時候,聶士成指揮清軍浴血抵抗,親自揮刀督戰,兩腿受槍傷,接著又被子彈打穿兩腮,頸側、頭部等多處受傷,最后血灑疆場。

3.反侵略戰爭的評價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雖然遭受了許多失敗和挫折,但對于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來講,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外來侵略者,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圖謀。自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步步緊逼,通過戰爭和不平等條約,使得中國逐漸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但是,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以及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彼此的矛盾沖突,阻礙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步伐,使得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國家無法單獨征服中國,也使得它們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國,中國避免了完全淪為殖民地的噩運;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經常和反封建斗爭相伴而行,最終匯成一股歷史潮流,破壞了清朝的政治根基,削弱了其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加速了清朝統治的崩潰,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鼓舞了中國民眾的革命斗志,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覺醒。在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中,涌現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他們沒有被列強的堅船利炮所嚇倒,而是懷著一顆赤誠之心,前赴后繼、無所畏懼地同外來侵略者進行斗爭,捍衛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尊嚴,他們的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努力奮斗。

近代中國受到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以來,中國人民就從未放棄過對外國侵略的抗爭。無數大大小小的反侵略戰爭轟轟烈烈地展開,卻總是未能取得最終勝利。分析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

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即清政府的腐朽。一方面,對外,面對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炮火,清政府總是對其屈服妥協,往往是不戰而敗,甚至是不敗而敗。以中法戰爭為例,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取得了軍事上的絕對勝利,然而清朝的封建統治者卻把這一點當成與外國侵略者妥協求和的資本,最終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基本接受了法國的侵略要求。另一方面,對內,清朝統治者掣肘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害怕人民的反侵略斗爭會危及其封建統治。所以,其對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實行助剿戰略,幫助外國侵略者鎮壓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二是經濟技術的落后。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制度占據主體地位,經濟技術的落后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軍事實力,因此,近代中國的軍事實力非常落后,與外國侵略者相比差距太大。人數不多的西方列強之所以敢到中國本土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就是依仗自己有著先進的軍事武器。相比之下,中國武器裝備落后,思想陳舊,很多將領臨陣脫逃,根本不具備指揮戰爭并取勝的素質。三是清政府的戰略決策失誤。(1)清政府對敵人認識不足,沒有認識到敵人的最終目的是要把中國變成其殖民地,因此戰爭準備不充分;(2)將作戰限制在一定的規模和范圍,沒有進行全國性的抗戰;(3)態度消極、和戰不定,寄希望于外國調停,而不是依靠廣大中國人民的力量去反對外國的侵略。


注釋

[1]王先明.中國近代史1840—194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6.

[2]雷遠高.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4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师宗县| 文成县| 九龙城区| 措美县| 牡丹江市| 鄂州市| 慈利县| 昭觉县| 屯昌县| 长宁县| 景德镇市| 理塘县| 信丰县| 泗阳县| 鸡泽县| 定安县| 松江区| 昌江| 玉龙| 扶绥县| 平和县| 定州市| 浦北县| 文安县| 庆安县| 曲阳县| 雅江县| 柞水县| 闽清县| 琼结县| 永安市| 百色市| 罗平县| 高陵县| 新巴尔虎左旗| 逊克县| 江达县| 东乌| 杭锦后旗| 敦化市| 英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