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疑難深度解析
-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等
- 4483字
- 2020-08-13 19:25:55
四、近代中國民族意識是怎樣覺醒并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認識的
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總是伴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機以及仁人志士想要救國救民的強烈愿望。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使地主階級首先意識到西方物質技術的先進,發(fā)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正式邁開學習西方的第一步,希望通過學習西方的物質技術來抵御帝國主義的侵略。然而,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chǎn)。
“歐風美雨”的到來,催生了中國早期維新主義思潮。一些開明的知識分子和官僚,逐漸轉向發(fā)展資本主義。這就促使了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民族資產(chǎn)階級在日本明治維新的啟發(fā)下,看到了中國政治制度的落后,因此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紛紛提出自己的政治制度方案,希望通過政治變革和社會變革走上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改良派主張“君主立憲”,希望以溫和的手段進行變法維新,以圖發(fā)展資本主義。革命派主張“民主共和”,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統(tǒng)治。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終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這就是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不斷覺醒的過程。
首先,鴉片戰(zhàn)爭使國人的民族意識開始萌發(fā)。西方殖民者以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驚醒了閉關深睡的中國人。從此,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在反侵略斗爭中不斷覺醒。林則徐是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組織人員翻譯了大量西方書籍,介紹西方的地理、歷史等情況,使人們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他還整頓水師隊伍、增修炮臺、加強海防,并且購買外國武器進行研制和仿造。魏源繼承林則徐思想,著成《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理解的“長技”主要是“戰(zhàn)艦、火器、養(yǎng)兵練兵之法”。然而,林則徐、魏源的急切呼聲,并沒有喚醒清朝的“春秋大夢”。
兩次鴉片戰(zhàn)爭均以中國的失敗告終,清政府的統(tǒng)治陷入風雨飄搖當中,此時洋務派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試圖從西方資本主義那里學習堅船利炮的技術,以維護清朝統(tǒng)治。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提倡所謂“自強新政”,大力興辦軍事工業(yè)。洋務派先后創(chuàng)辦了江南制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系列軍事企業(yè)。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洋務派轉入“求富”階段,在繼續(xù)籌辦軍事工業(yè)的同時,采用“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形式,著手籌辦民用性質的廠礦企業(yè),企圖通過“求富”達到“興商務,浚餉源,圖自強”的目的,以維護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洋務派在軍事方面,籌辦海防,相繼向英德等國購買和自造各種艦船,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和廣東四支水師,并在1885年建立了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洋務派還創(chuàng)辦了一些新式學校,興辦了近代教育事業(yè)。其目的是解決翻譯人才緊缺之局面,希望通過諳熟外文以探求西學而圖自強,扭轉危局。然而,甲午戰(zhàn)爭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chǎn)。痛定思痛,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物質技術的學習只是舍本逐末,只有從政治制度上進行變革,才能從根本上自強起來。
隨后,中國出現(xiàn)了一股早期維新思想的潮流,這些早期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或直接接受過資本主義文明的熏陶,或間接了解了資本主義文明,甚至也有從洋務派分化出來的官僚和買辦,成為資本主義最早的代言人。他們的維新思想具有早期資產(chǎn)階級意識,并且與資產(chǎn)階級有大體相同的政治傾向。他們大都曾是洋務運動的積極支持者或參加者,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和認識的深化,逐漸從洋務派中分化出來,形成具有自己獨立意識的早期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他們的思想主張被稱為“早期維新主義思想”。盡管早期維新主義思想還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比如缺乏系統(tǒng)的維新理論,但是其為甲午戰(zhàn)爭后波瀾壯闊的維新變法運動做了必要的鋪墊。
甲午戰(zhàn)爭標志著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甲午戰(zhàn)爭血雨腥風的洗禮,加劇了民族危機,喚醒了以“救亡圖存”為己任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掀起了一股資產(chǎn)階級改良思潮,并迅速演變?yōu)橐粓鲎兎ňS新的政治運動——戊戌變法。1898年1月底,康有為向光緒皇帝呈送了《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上清帝第六書》),提出了變法維新的大綱。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宣布變法維新。從這一天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史稱“百日維新”。在政治方面,設立制度局,改革舊機構,撤去閑散、重疊的衙門,裁減不必要的官員;澄清吏治,提倡廉政作風;廣開言路,準許自由組織學會,提倡上書建言,嚴禁官吏借故阻止。在經(jīng)濟方面,保護和獎勵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中央設立農(nóng)工商總局、鐵路礦務局,各省設商務局,廣辦郵政,成立絲茶公司;改革財政,編制預算、決算,收支情況按月公布;允許旗人自謀生路,取消旗人由政府供養(yǎng)的特權。在文化教育方面,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北京創(chuàng)辦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中小學堂;提倡學習西學,派人出國留學,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獎勵新著作和發(fā)明,獎勵創(chuàng)辦報刊;等等。在軍事方面,設廠制造軍火,精練海陸軍,裁汰舊式軍隊,改用西法練兵。這場百日維新遭到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抵制和反對,光緒皇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臺,維新變法最終失敗了。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是與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同時登上政治舞臺的。1894年冬,孫中山在檀香山聯(lián)合20多位愛國華僑,建立了中國資產(chǎn)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1894年冬,孫中山在檀香山聯(lián)合20多位愛國華僑,建立了中國資產(chǎn)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8月20日,中國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不久之后,創(chuàng)辦了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中,第一次提出以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作為同盟會的政綱。“三民主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較為鮮明和完整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綱領。同盟會成立之后,會員在全國各地舉行了大大小小的起義,旨在推翻腐朽清政府殘酷的統(tǒng)治。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吹響了辛亥革命的號角。革命軍在3天之內占領了武漢三鎮(zhèn),成立了湖北軍政府。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就有15個省市宣布脫離清政府的統(tǒng)治。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并正式成立南京臨時政府。辛亥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激發(fā)了人民的民主精神和革命精神,鼓舞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為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而進行斗爭的士氣。其中“振興中華”思想的提出更是為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運動和抗日戰(zhàn)爭使國民的民族意識不斷升華直至全面高漲。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有增無減,為了抗議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巴黎和會對中國權益的侵害和北洋政府的賣國行徑,無數(shù)愛國學生和民眾走上街頭,他們高呼“外爭主權,內懲國賊”,表達了全體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者和國內統(tǒng)治者的堅強決心和勇氣。可以說,五四運動“早已表現(xiàn)出了中國真正的、積極的民族特性”[1],巴黎和會使中國“產(chǎn)生了一種令人鼓舞的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使他們?yōu)榱斯餐乃枷牒凸餐男袆泳o密地結合在一起。全國各階層的人都受到了影響”。在五四運動之前,國人對于帝國主義列強的認識都比較模糊,五四運動揭露了他們的丑惡嘴臉,使中國人民認清其罪惡本質和侵略行徑,一致堅決主張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呼吁爭取民族獨立,維護祖國的尊嚴。總的來說,五四運動使國民的民族意識得到了一次升華。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日本將侵略矛頭指向中國,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更是讓國人都認識到中華民族已經(jīng)處于極度危亡的時刻,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此時一些共產(chǎn)黨人士、社會先進人士紛紛呼吁反對帝國主義、挽救民族危亡。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感召下,全體國民的民族意識空前高漲,所有愛國的人們都把拯救中華民族、保衛(wèi)祖國和抵抗日本侵略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任務。此時強烈的民族意識激發(fā)了極大的愛國熱情,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同時,民族復興的意識也逐漸覺醒,中華民族復興是孫中山先生首先提出的,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一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歷史的產(chǎn)物,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伴隨著中國民族危機的加深、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而逐漸形成的。
在近代以前,中華民族總體來說處于一種比較“自在”的狀態(tài),在這一狀態(tài)下,各民族之間在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活等一系列層面不斷碰撞、交流、互動,這樣的相處模式推動了民族之間的融合與同化,也奠定了民族生存、發(fā)展的疆域。進入近代,這個“自在”的民族模式受到空前的挑戰(zhàn)。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不斷加深,使中國失去了眾多領土,邊疆也發(fā)生了諸多危機,中國遭遇帝國主義列強的瓜分狂潮。這一悲慘命運將全國各族人民深刻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大家都緊密團結起來,共同抵抗侵略,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此時,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但已經(jīng)形成一種事實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面對列強的侵略,全國上下各個民族都嚴陣以待,誓死捍衛(wèi)國家尊嚴和民族獨立。
最早使用“中華民族”這個詞的人應該是梁啟超。早在戊戌時期,梁啟超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對外抵制外族侵略、對內實現(xiàn)各族團結的民族意識。進入20世紀以后,他進一步接受了西方近代民族主義思想,他的橫向聯(lián)合的“同種合體”主張得到了極大的強化,并且將其同縱向的歷史認同感相互結合。1901年,梁啟超首先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1902年,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寫道,“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齊。故于其間產(chǎn)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這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一詞的首次出現(xiàn)。
1912年中華民國的成立,尤其是“五族共和”“五族平等”建國主張的提出并成為基本國策,對“中華民族”觀念的確立和形成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總的來看,辛亥革命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新起點。革命黨人將作為政治實體的民族國家建構與作為社會實體的民族一體化建設結合起來,將中華民族作為國家建設的民族基石。他們基本上已經(jīng)擺脫了種族革命、民族沖突的羈絆,更多地賦予其革命政治意義。他們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的、以中華民族為現(xiàn)代民族國家基石的民主共和國為根本訴求。當革命黨人真正完成了從革命角色向執(zhí)政角色的轉換時,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也就從自在轉入自覺。他們的思想是要合中國境內的民族為“一人”,形成中華民族的一體化。對外,中華民族要成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平等一員;對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無高下貴賤之分,尊榮共享、患難與共。
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對中國的侵略使全體國民認識到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共同的命運也將全國各民族緊密地團結起來。在日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個主要矛盾面前,國內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共同承擔起保衛(wèi)中華民族的重任,最終在萬眾一心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下,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這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全體意志和決心高度統(tǒng)一的典范。
總的來說,西方列強的侵略使中國人民認識到深刻的民族危機,在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的過程中逐漸產(chǎn)生了高度自覺的民族意識,也誕生了高度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由于革命黨人提出民族主張的特殊性,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的成立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與民族國家建設的新開端。抗日戰(zhàn)爭高度強化了這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這種意識的帶領下,中國人民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
注釋
[1]芮恩施.一個美國外交官使華記.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