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與經濟變動的歷史實證
- 陳勇勤
- 965字
- 2019-10-24 20:23:38
四、就業崗位與勞動量的游戲規則
凱恩斯指出,造成“非自愿失業”的是就業崗位有限;至于“就業量”,“決定”它的因素又涉及“新投資量”[38]。投資必然有投資主體,要么是國有經濟,要么是私營經濟。
一般來說,不是張、李的個人稟賦所造成的,而是社會游戲規則所造成的。比如通常的8小時工作制,它決定了一個用工數量。不過,一旦我們改變了這個規則,比如6小時工作制,那么它就決定了另一個用工數量。8小時的三班倒用3人,6小時的四班倒可以用4人,也就是多讓1人有了工作。每人減去了1/4的工作量,相應地也減去了1/4的工資。這樣,4人的工作量和工資是等同的。在這里,我們規定,這種辦法叫作“工作—工資分出規則”。
這和“大鍋飯”完全不同?!按箦侊垺笔乾F有用工數量大于實際用工數量,現有工資額大于實際工資額?!肮ぷ鳌べY分出規則”是現有用工數量等于實際用工數量,現有工資額等于實際工資額。減薪增員是“工作—工資分出規則”的實質。
政府的號召力反映在,能否通過輿論使國有經濟就業人員認同共同生存觀念,得到他們對實行“工作—工資分出規則”的配合。
工作崗位與就業崗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工作崗位是給定的不變量,就業崗位是和勞動時間相聯系的可變量。由勞動時間來反映的勞動量,實際上可以任意規定。勞動量一經規定,也就得到了就業崗位的數量。4小時工作制也不是不可能,只要規定了,相當于又多了兩個今天的就業崗位總量。到那時,也許會出現與今天大量人員失業剛好相反的現象,即就業人員短缺。
就業問題實質上是勞動量的游戲規則造成的。把魯迅的話改一下用到這里:世上本沒有就業問題,人為規定了一個勞動量的游戲規則,便成了就業問題。
所以,政府完全可以修改勞動量的游戲規則,通過自己能夠控制的國有經濟來增加就業。國有經濟的優越性再次體現出來,它不僅要取得經濟效益,還要取得社會效益;盡可能讓人人都能吃好飯,絕不能讓一部分人吃好飯而另一部分人吃不好飯。至于工資和物價的關系,政府應該很清楚,借助貨幣政策(貨幣供應量、利率)和收入政策(限制貨幣工資、限制價格)完全可以對它們產生重要影響。
社會存在嚴重的失業現象,這在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敏感的事情。因為“災難性的高失業率,足以使政府垮臺”,所以英、美等國都認為“政府要遵循的國內政策方針是為了維持盡可能高的就業水平”。這被看作“政府堅決承擔就業水平的責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