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師夷自強:中國工業化的開端

1.工業化出現的思想基礎

思想意識發生變化反映在“師夷長技以制夷”。請注意,它的落腳點在“制夷”上,就是要打敗侵略我們的外敵。那么,怎樣才能打敗他們呢?首先,要“師夷長技”,也就是我們應該用他們的先進技術來打敗他們。那么,我們學到并使用他們的先進技術,也就是我們自己同樣強大起來了。這在當時用的一個詞就叫“自強”。所以,我們也可以把洋務運動叫作“師夷自強”,并由此形成了影響整個近代的自強思潮。

從魏源提出“師夷制夷”[8],到洋務運動起步,將近20年。為什么“師夷”性質的工業化要這么長時間才出現?

19世紀60年代的安慶內軍械所、蘇州洋炮局、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機器局,反映出中國的近代工業以軍事工業為開端。最早出現的兩家兵工廠,一家是湘軍的,另一家是淮軍的,時間在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的后期。[9]但是,多數兵工廠是出現在這次內戰結束以后。從左宗棠指出建福州船政局是為了建立水師、加強海防來看[10],中國近代工業顯然是起步于軍事自強。

2.軍事工業轉向民用工業

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初為“海運米石”。[11]官辦的基隆煤礦,供給福州船政局。官督商辦的開平煤礦,供給輪船招商局。官督商辦的漠河金礦,“重在邊防,兼籌利國”。江南制造局設立煉鋼廠是中國近代鋼鐵工業之始。官辦的漢陽鐵廠(即“湖北鐵政局”)主要是為修筑蘆漢鐵路。[12]大冶鐵礦主要是供給漢陽鐵廠。李鴻章說:“船炮機器之用,非鐵不成,非煤不濟。”這表明工業生產需要原料和燃料。

采用官督商辦這種經營方式,據鄭觀應說:“全恃官力,則巨費難籌;兼集商資,則眾擎易舉。然全歸商辦,則土棍或至阻撓;兼倚官威,則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辦,各有責成。”[13]

在輕工業方面,官督商辦的上海機器織布局,給予該局十年專利,即“十年以內,只準華商附股搭辦,不準另行設局”。湖北織布官局和湖北織布局,初衷是“官為商倡”,結果“惟成本甚重,商股既不易集;庫帑支絀,官本亦屬難籌”。

3.私人資本投資中國近代工業

19世紀60—70年代私人資本創辦的企業,主要是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匯報》館印刷廠、貽來牟機器磨坊、巧明火柴廠等。投資人主要由買辦、商人、華僑、官僚等構成。

4.辦洋務與財政支出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御史熙麟在一件奏折中談道:“近今之大費有三,曰軍餉,曰洋務,曰息債。”據他估計:“洋務則仍遞增,而歲已約需兩千余萬。”由此推論,清末新政開始后的洋務開支必然進一步“遞增”,有可能超過3000萬兩。

馬建忠在《重振海軍論》中說:“中國居亞洲之中,素稱強大,物產之豐,人民之眾,土地之廣,文物之盛,不特中國自恃為富強,即海外各邦亦莫不以富強目中國。乃自通商以后,交涉以來,所謂富強者,竟不如泰西之遠甚。于是談時務者,或謂泰西重商戰因富而致強,故中國而欲自強也宜先重商;或謂泰西重兵備因強而致富,故中國而欲謀富也宜先講武。要知二者并行不背,不能偏倚。然以今日之時勢論之,謀富之策固不可緩,而自強之策似更急于謀富。”[14]

1896年,直隸總督王文韶、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修筑盧漢鐵路。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盧漢鐵路改名為京漢鐵路。1906年京漢鐵路全線通車。盧漢鐵路的總費用約4000萬兩白銀。興辦初期,“以商股難恃,請歲撥帑金二百萬兩以備路用,上如所請”[15]。按新政前的情況計算,財政上給盧漢鐵路每年撥款200萬兩白銀,在2000萬兩洋務支出中占1/10,可見修建鐵路在清政府的洋務中具有重要位置。當時,人們已經指出:“以鐵路為救國要圖,凡所奏請,立予俞允。”[16]

在出現地方分權后,各省借口洋務開支,截留應上交中央的款項。“以‘洋務’兩字為開支巨款之地”,“開支巨款,或三四百萬,或數十萬不等,各該督撫僅于興辦時自行奏明,辦結后開單奏銷,多半借口與洋人交涉,比內地情形迥殊,無憑造冊”。[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宾| 林甸县| 津市市| 修武县| 十堰市| 通河县| 广南县| 惠州市| 正镶白旗| 临清市| 林芝县| 翁源县| 富锦市| 诸暨市| 汝城县| 金秀| 织金县| 奎屯市| 张家川| 钟山县| 包头市| 凤凰县| 呼和浩特市| 莒南县| 巴马| 沙田区| 佳木斯市| 双流县| 景德镇市| 交城县| 托克托县| 仲巴县| 即墨市| 扶绥县| 乐安县| 周至县| 平武县| 黄石市| 西藏| 颍上县| 桃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