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學科重要理論探索:我的18個思想政治教育見識見解作者名: 張澍軍本章字數: 8736字更新時間: 2019-10-24 20:26:11
三、德育的載體性本質
(一)德育:人類特殊的精神生產過程
精神生產從根本上是指不同于物質產品的精神產品的生產。德育本質上也是人類的精神生產過程,是一種借助于精神生產資料進行的系統化、理論化的精神產品的生產。德育的對象是人及人的心靈,德性是一種獲得性品質,觸及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德育是鑄造人的靈魂的工程,是培養人的德性的精神生產過程。它的產品是精神性的。同時,德育又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過程。在一般的精神生產過程中,精神生產者是唯一的積極的、能動的因素,勞動對象及精神產品都是無生命的,而且精神產品的狀況主要由精神生產者所控制。但在德育的精神生產過程中,勞動者即德育工作者,勞動對象即受教育者的頭腦和心靈,精神產品即存在于受教育者頭腦心靈中的精神狀態,普遍或者直接關涉有意識的人。因而,德育作為精神生產過程,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
1.德育行為實踐活動的精神生產架構
德育活動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活動,從其特點看,它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參與的過程,教育者及其活動和受教育者及其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時,德育過程的實現還必須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媒介,或是“傳導體”,就是德育的內容和方法以及德育借以進行的環境、條件等,這些都是德育過程的生產要素。因此,德育行為實踐活動作為精神生產的架構,從靜態角度分析至少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德育生產資料(德育內容與方法等)三大生產要素以及一些輔助要素。
教育者(德育工作者)是德育精神生產活動的主導要素和主體。教育者的內在素質,如教育者自身的受教育程度、知識修養、理論思維水平和道德品質(主要是職業道德品質),決定著德育精神生產的發展狀況。我們常說,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作為教育者,要先領悟和掌握社會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精神生產成果,然后才有施教于他人的資格和條件。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積累越深厚,其進行教育的能力就會越強。因此,教育者自身的文化修養與教育者的教育能力是成正比的。教育者作為德育精神生產過程的主體要素,不僅包括個人,也包括社會群體。凡是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個人和群體都是教育者。德育產品的質量取決于教育者整體隊伍的素質、能力、水平和狀況。
受教育者即德育對象和客體。德育作為精神生產過程,必須具有相對穩定的生產對象,即受教育者,因為德育首先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教。當然,德育過程又是特殊的:受教育者首先是德育的客體,但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在一定意義上轉化為德育主體。因為受教育者也是具有積極能動作用的人,他們是在與教育者的相互作用中接受教育影響的,德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導下進行自我教育。受教育者既有個體的,也有群體的,即凡是接受有目的的德育影響的個人和群體都是受教育者。
德育精神生產過程的實現必須具備精神生產資料,這就是德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影響和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中介和手段。從德育過程看,德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乃至教育者自身的人格、情感、意志和舉止等,都是影響受教育者的因素,都具有手段的價值和意義。
德育精神生產過程必須具備上述三個基本因素,即教育者(德育工作者)、教育手段(內容、途徑、方法)和受教育者。這三個因素缺一不可。但德育過程又并非這三個要素的機械相加。只有這三個要素之間發生實質性的聯系和作用,才能形成現實的德育過程。就一個特定的有限的德育過程而言,德育精神生產是從教育者的主動行動開始的,德育過程就是教育者主動施教與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相統一的活動過程。
2.德育作為精神生產活動的簡單再生產
簡單再生產是經濟學范疇,是指社會生產在原有規模上重復進行的再生產過程。這里我們使用簡單再生產概念,在于說明德育作為精神生產活動的一定狀態和質量。
德育是任何社會都存在的精神生產活動,任何社會的教育都包括德育。但不同國家,或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德育狀況會有很大差別。政府不夠重視或指導方針有偏差,缺乏人力、物力、財力的有效投入;社會環境、社會輿論和社會公眾對德育工作的評價,影響了德育工作者的社會地位,難以調動德育工作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德育活動的內容陳舊,德育的方法和手段落后;等等。這些都會使德育陷于簡單再生產的狀態,也使整個德育活動維系在低水平、低效益、無激情、無創新的狀態下簡單重復和循環。具體表現在:第一,教育者例行公事、照本宣科,德育活動成為一般性的空洞說教、機械灌輸,德育的本性與德育活動效果處于一種分離狀態,德育工作者很少或完全沒有創造和創新的激情和責任感。第二,受教育者或者出于考試需要,或者出于紀律約束,勉強地參加德育活動。在課堂上,要么消極接受灌輸,要么干脆拒絕學習甚至產生逆反情緒,德育過程沒有或者很少產生積極的精神成果,德育成了一個有過程而無結果的無效的社會活動,甚至可能產生負面效應。第三,就德育的精神產品而言,由于在簡單再生產的德育活動中,德育的主體與客體都缺乏主動、積極的創造精神,德育活動在參與者雙方均無思想交流碰撞的狀態下運行,因而它只能是一種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式的活動,是一種無內容擴張和無創意的形式主義的簡單重復的被動過程。教育者對既有的德性規范無任何創新性的理解和創造性的發揮,受教育者的思想和精神狀態沒有或很少受到觸動,德性修養水平和境界很難得到提高,德育效果趨近于零。這就是說,德育的簡單再生產不可能生產出合格的精神產品。
3.德育作為精神生產活動的擴大再生產
擴大再生產作為經濟學范疇,其原意指通過追加資本,使社會生產在擴大的規模基礎上重復進行的再生產過程。它又分為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前者注重數量增長,后者注重質量提高。現實中盡管有所側重,但兩者往往又結合在一起。德育工作借擴大再生產之意,在于強調充分調動德育各種精神生產要素的潛力和積極性,切實提高德育的效果和質量。因此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德育作為精神生產活動的擴大再生產的蘊含:
教育者積極主動的工作狀態,是德育作為精神生產活動的擴大再生產的邏輯起點。這種積極主動的工作表現為創新性地開展工作。從本質上看,精神生產是一種人所特有的智力創造活動,創新性是它的最大特征。任何精神產品都包含著對前人和同時代人思想的繼承,但是,任何精神產品的生產過程又必然趨向于前人和同時代人所沒有的新東西。這種新東西即是新思想、新觀念、新文化、新技術、新方法等。德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處在變化之中的人。所以,作為教育者,在明確教育目的的前提下,應積極主動地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之所想、所急、所惑,針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積極組織德育過程,進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手段創新、教育過程創新等,使德育過程真正做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通過啟發引導,真正觸及受教育者的靈魂,使德育落在實處。作為德育精神生產過程的邏輯起點,教育者還應善于把言傳與身教有機結合起來。不僅要重視言傳,使德育內容健康、有時代感、對人有引導和激勵作用、講究言傳方法和效益,還要重視身教,注重發揮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德育是在人的心田里播種耕耘德性,作為德性修養的擴大再生產,將使受教育者受益終生,反之則將誤人匪淺。教育者肩負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德育與人的前途命運和社會安定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教育者必須開創性地開展工作,積極完成德育作為精神生產活動的擴大再生產的過程。
德育擴大再生產狀態實現的根本標志,是德育的客體或對象的德性修養得到顯著提高,尤其是使得德育的客體或對象進入自覺的自我德性修養過程。道理很簡單,即如果德育客體只是處于被動地接受教育的狀態,那么德育就仍然停留在簡單再生產過程。因為德育目的的實現、德育效果的好壞,最終要通過受教育者的精神狀態反映出來,并以此作為檢驗標準。按照現代教育精神的要求,“教”是為了“不教”,“學習”是為了“學會學習”。德育也是如此。所以,德育過程只有使受教育者由客體轉變為主體,由受教育者轉變為自我教育者,德育過程才真正進入了一種較為完美的精神生產過程。而且,受教育者的這種自我教育愈自覺、愈成熟、愈持久,他們也就愈是取得了德性修養的主動權,進而德育過程的質量和狀態也隨之發生質的飛躍,德育活動也才真正進入了良性循環過程。這種轉變將對受教育者產生持久的,甚至是一生一世的影響。當然,這種德育效果是在德育工作者創新精神的推動下,在德育工作者有效方法的指導下,受教育者獲得的一種自我認識、自我激勵和自我控制的穩定的精神狀態和能力,是一種人之為人的德性,是德育精神生產的擴大再生產的實現,即德育精神生產獲得了合格的產品。在這種擴大再生產中,德育的目的得以實現,德育過程在受教育者身上得以持續進行和良性發展,從而德育活動的價值得到了最終的實現。德育的擴大再生產,解決了德育可接受性這一德育的核心問題,實現了教育與學習的統一、動機與效果的統一,確證了德育活動良性循環的生長點和支撐點。
4.德育作為精神生產活動的發展趨勢
人類的德育史表明,社會愈走向高級階段,愈依賴人的德性進步;教育愈普及發展,德育愈加成為社會健康運行的根基之一。伴隨歷史的進步,德育作為精神生產活動將得到不斷強化,其功能作用亦將得到更深層次的發揮。這是具有普遍性的一種發展趨勢。
首先,這是由教育的性質和根本任務決定的。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造就優秀的人才。國際上目前在許多方面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這就對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教育亦將更加注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等許多方面。其中,靈魂性的東西是一個人的思想意識狀況。人的思想傾向如何,精神狀態如何,道德素質如何,即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直接影響著他們為誰服務和怎樣服務的問題,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社會發展的走勢。毫無疑問,我們培養的人才首先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這是現階段教育的根本任務。如果是擁有知識卻無愛國報國之情、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最多只能是個知識的儲備器,于人民、于國家無益;如果知識被陰謀家、冒險家所擁有,就有可能給世界帶來災難。所以,德育為教育之本、人才之根。我們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以戰略的眼光來認識和加強德育工作。
其次,社會發展趨勢也要求加強德育。世界正在邁向信息時代,人類社會將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都將產生巨大的變革。一方面,人類正在經歷著知識爆炸、信息爆炸,人們不得不在巨大的信息量面前進行選擇;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生活的不穩定感和壓力感在增強,人們的生存環境變得更為復雜多變,容易導致自我的迷失。這就凸顯了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問題。人為何而活?支撐人們面對挫折和壓力仍能奮斗不息的生活信念是什么?面對多種選擇而又必須做出有限選擇的依據是什么?……諸如此類的問題,關系人的精神支柱和人生支撐點,無論個人或是群體,都迫切需要有正確的思想意識加以引導,構建人心靈的秩序,為人的精神家園找到歸宿,給人們提供認識生活與認識人生的正確的價值尺度。
再次,重視和加強德育工作也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江澤民曾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絕不是可有可無和無所作為的,而是必不可少和大有可為的。由國家高度重視并直接組織領導和管理德育,是當今國內外德育發展的趨勢。國際教育組織和當代西方各國都十分重視德育工作。在第40屆國際教育大會上,許多國家的政要和社會人士都強調要對學生加強道德倫理、紀律和價值觀教育。大會明確要求,要通過提供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等條件,促進個人全面而協調發展。當代西方各國都把德育改革提升到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的高度,由國家層面推行。比如,日本曾提出德育是關系日本21世紀命運的關鍵。1988年,日本發表的教育改革報告指出,能否培養出在道德情操和創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擔起21世紀的日本的年輕一代,將決定日本未來的命運,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學校的德育。美國前總統布什在任職期間強調,學校不能僅僅發展學生的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任時,于1994年4月簽署《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把促進學生個人良好品德教育作為美國2000年國家8項教育目標中的重要內容。當然,各國社會制度及意識形態是有差別的,德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也有很大區別,但各國普遍重視和加強德育工作卻反映了德育活動的發展趨勢。
(二)德育載體性本質的解讀
1.載體的意義
載體在現代漢語中的含義是某些能夠傳遞能量或運載物質,或能夠承載知識或信息的物質形體。概括地說,載體就是某些能夠承載他物進行運動的事物。它有三重內涵:首先,載體是一種功能性范疇。載體是類概念、普遍性概念,它的外延是一類事物,載體的本質一定是這一類事物的類本質。載體的類本質就是承載他物進行運動。因此,某物是不是載體,是由該事物是否具有承載他物進行運動的功能規定的。其次,載體是對象性概念。載體是相對于承載物而言的:沒有承載物,也就不會有載體。當一種事物以載體形態進入人的視野時,它的承載物也一定同時進入人的行為實踐中。再次,載體是屬人的事物,因而又是一個目的性范疇。處在自然形態的事物,盡管它可能時刻發揮著承載他物進行運動的作用,但在進入人的視野之前,在人的行為實踐的目的性未進入之前,是無所謂載體的。因為它只有在人活動的目的性觀照下,才會被確認為載體。一事物被稱為載體必定是人的認識和實踐的結果。因此,從深層意蘊上講,載體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產物,是事物的屬人的形式的一種特殊表現。載體與承載物的關系的實質是被稱為載體的事物與人的關系,是人按自己的需要、目的對事物(載體)屬性和功能進行認識和加以利用的關系,或是事物的載體屬性、功能對人的需要和目的的滿足的實現關系。載體從其產生根源上看,可分為天然載體和人工載體;依據運載方式和承載物的性質,又可分為物質載體和精神載體兩種類型[1]。
2.德育載體性本質的內蘊
從文化哲學的視野來看,德育行為實踐活動作為精神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實際是文化精神的積淀、傳導和創新的過程。文化精神是什么?從根本上講,文化精神是人類對自身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這與德育的本質存在是完全一致的。因而,任何歷史時代的德育活動都承載著相應的文化精神。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曾這樣說:“思想——宗教的、道德的、實踐的、審美的,……必須由強大的社會集團來承擔,才會發揮強大的社會作用。必須有人尊崇它們、贊美它們、維護它們、貫徹它們。為了在社會中找到一個不僅是知識上的存在,而且還是一個物質的存在,它們必須被體制化。”[2]這是非常有見地的。人類的文化精神既是人自己創造的,又總是通過人自己的活動沿革和發展的。這是人類及其文化精神特有的“遺傳”和“變異”路徑,德育是它的基本形式之一。這就決定了德育必然具有載體性本質。它屬于一種精神性載體,擔負著人類文化精神存續、再現、傳播和創造的歷史使命。德育作為一種精神性載體,其內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精神的積淀載體。德育作為一種精神載體而承載、傳導人類的文化精神,這是所有德育活動的共性。但德育活動又是具體的、歷史的。中國古代的德育活動與今天的德育活動,在其各自承載的社會文化精神上有本質的區別,世界各國的德育活動所承載的文化精神與中國的也有很大不同。這就說明,德育是具體的。它表明,德育活動是具有時代特征的活動,德育所承載的文化精神應是體現時代特征的時代精神,是該時代經濟、政治的反映和表征,是該時代人類智慧和思想品德的結晶,具有特定的時代意義和價值。但是,人類的文化精神是不斷進步和綿延發展的,而且,各個民族、國家的文化精神又是相互激蕩、相互借鑒、相互影響的。同時,歷史的今天是昨天發展的結果。文化精神作為各個民族、國家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需要積累、沉淀,否則,就不會有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因此,德育作為精神載體的基本形式之一,就具有了人類文化精神存儲和積淀的內蘊與功能。它是對人類精神財富,包括對思想、道德、藝術、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所能達到的廣度、深度和高度的多方面的存儲和記錄,是人類文化精神的積淀。一部德育的歷史,可以說是人類文化精神不斷積累、沉淀的歷史。也就是說,從縱向層面看,它是歷史的積累,是各個時期文化精神的延續和積淀;從橫向層面看,是不同民族文化精神(同一國家內的和他國之間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匯合、容納和吸收,即跨文化的積淀。這就形成了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德育是文化傳統的載體和表現,而傳統文化又是德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傳統文化固然有精華與糟粕之分,但就德育載體的根本導向來說,其對于保存民族傳統與文化精神,對于人類智慧的傳承積累,對于人類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無疑都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
第二,文化精神的傳導載體。德育又是人類文化精神的傳導載體,這表現為德育活動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馬克思主義承認人類社會的歷史繼承性,同時也就承認了人類文化的歷史繼承性。文化繼承可有多種方式和途徑,但德育的獨特性質在于,德育無須任何外在條件,其活動本身就是實現人類文化精神繼承性的傳導載體。一般說來,自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之后,人類為適應生存和發展需要,其文化傳導都具有雙重性:既有階級性的東西,又有適合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需要的共性的東西。后者正是德育傳導文化精神的內在依據。
注重德性修養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德育的歷史延續和發展,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不斷傳承的過程。這是一種積累中的傳承、傳承中的再積累。但德育只有適應社會需要,并把對傳統文化精神的繼承與改造結合起來,有選擇地、批判地把古代文化遺產中的優秀東西加以吸取發揚和廣泛宣傳,使其真正變為實際生活中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組成部分,變為某種生活習慣和人際交往中普遍認同的原則,德育才能真正發揮精神載體的功能和價值。
第三,文化精神的創新載體。德育對于人類文化精神的積累和傳導過程,同時就伴隨著創造過程。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積累;沒有創新,文化傳導就會變成簡單重復。在真實的歷史中,積累始終伴隨著創造。所以,德育也是文化精神的創新載體。應然性的德育活動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導是立足于時代和現實人需要的基礎之上的。文化傳統是保存在當代德育文化中的傳統,離開了“當代”,就沒有傳統。在不斷進步的實踐中,“在再生產的行為本身中,不但客觀條件改變著,……而且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3]。在歷史上,每一代人都要面對一定的文化精神遺產,但這種精神遺產并不是“不動產”,而是不斷增殖與擴張精神的資本。所以,文化精神的積累和傳播,不是現實融于傳統之中,而是傳統融于現實之中,即是人們立足現實,從傳統中吸取自己時代所需要的東西。文化遺產與文化傳統是后人進一步推進文化精神發展的臺階。任何一個有作為、有活力的民族,都不會固守傳統、困死在傳統之中。
德育活動必須創新,也是由于德育不斷面對新的客觀實際及德育對象的復雜性所決定的。社會在發展,教育對象面對的社會環境往往也會發生變化,使德育經常面臨著許多新矛盾、新問題。用過時的思想理論來裁剪新的實踐,或以“新瓶裝舊酒”的方式來開展德育工作,必然要遇到困難。所以,理論要創新,思想要發展,文化在進步,決定了德育必須以反映時代精神的新思想、新文化來塑造和引導社會公眾。德育能不能成為文化精神的創新載體,直接關系到德育的生命力,關系到德育存在的合理性,關系到能否塑造社會所需要的具有時代意識的人才,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因此,德育應該也必須成為社會文化精神的創新載體。
3.德育載體的實質及其方法論依歸
德育載體的實質首先是從載體的實質中獲得的。載體是屬人的事物,其更深層次的緣由和意義在于稱為載體的事物與人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價值關系。載體與承載物關系的實質是稱為載體的事物與人的關系,是人按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對事物(載體)的屬性和功能進行認識并加以利用的關系,或是事物的載體屬性與功能對人的需要和目的的滿足、實現的關系。依據載體的一般本質,我們不難揭示出德育載體的本質,即德育的過程也就是德育載體的運作過程。德育載體的價值就在于有效地實現人的德性修養的目的,將推動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的思想要求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因此,可以說,德育載體的實質是教育目的對象化的運動樣態及過程,是使具有德育性質的事物發揮教育作用的活動及“舞臺”,是人們自覺設計并實施的、能使具有德育性質的事物發揮出教育作用的方式和途徑。
德育載體的自覺認知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首先,有利于選擇、確定德育的方式和途徑,堅持正確的指導方針。德育解決的是人的思想問題。思想問題的解決要采取符合思想發展規律的方式與途徑,即要采用說服教育、引導與疏導的民主方法去解決。其次,為德育方式和途徑的設計及實踐提供有效的前提和保證。德育載體是實現德育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正確的目的確定以后,恰當而合理的載體設計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再次,德育過程及德育目的的實現均是復雜的過程,所以德育的方式和途徑亦應是多樣化的。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思想政治工作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必須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進行創新和改進,特別要在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上下功夫。
注釋
[1] 張澍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6.
[2] 格爾茨.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359.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