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智慧: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書系)
- 金燦榮
- 1464字
- 2019-10-25 19:14:49
第三節 當前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的評價和展望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冷戰結束初期,囿于中國國力較弱和西方國家咄咄逼人的外交態勢,我國采取了較為冷靜和低調應對的姿態。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善于守拙、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外交思想,符合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國際環境,也符合我國當時的國力狀況。當時的國際環境非常復雜,在西方國家蠻橫跋扈的叫囂聲中,理性的聲音是聽不到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掌握了國際話語權。那么,當時的中國應當如何正確應對呢?中國當然不應該隨著西方的“指揮棒”跳舞,而應該有自己的節奏和自己的步調。中國在國際局勢紛繁復雜之時,頂住各種壓力,保持社會穩定和堅持發展經濟,為今天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中國仍要堅定地走自己的道路,走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
今天,我們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看清當前的外交思路。一是西方的“中國崩潰論”的破產。事實證明,中國不僅沒有崩潰,而且“揚帆起航”,不斷開啟新的征程,找到了發展道路的自信。二是西方的發展道路和外交戰略出了問題。西方的債務危機是道路問題的表現,而且西方對中東外交干涉的失敗進一步加劇了西方發展道路的困境。三是中國的外交理念不同于西方,其中糅合了較多的中國元素,未來這一點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將體現得愈發明顯。
能力愈大,責任愈大。中國的外交既要與中國的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相一致,又要與中國在世界上的責任擔當相一致。世界的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的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當前的世界局勢并非一派祥和,除了世界經濟跌宕起伏之外,中東地區、歐洲、亞洲的安全局勢也令人擔憂,這與西方治理模式的失敗不無關系。在國際時局艱危之時,中國應該向世界提供自己的解決方案。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16年的新年賀詞中所說:“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回顧問題的產生,西方社會將自己的發展模式強行推到世界其他地區,實質仍是霸權主義在作祟,西方應當為當前世界動蕩尤其是中東地區的動蕩負主要責任。中國應該推出替代性的解決方案,中國文化中一貫強調包容、兼顧,求同存異、和而不同,這樣的理念可以使得各個國家遵循各自適當的發展道路,這才是世界和平與穩定之道,才是治亂之道。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的外交理念尚不十分完善,要贏得更多國家的認同和支持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更需要在國際政治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證明。但不管如何,在過去的四年多時間里,中國向世界呈現了中國的外交工作總體目標,提交了中國特色的世界治理解決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和新政策,不斷完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這是中國領導層的自信,也是中國外交戰略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的外交特色,凸顯了中國完全擺脫過去被動反應式外交,表現出極其鮮明的、積極進取的外交姿態。
針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加強戰略思維,增強戰略定力,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在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堅決捍衛中國的正當合法權益”。
總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已經開始“揚帆起航”。未來中國外交不僅將繼續為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還將逐漸承擔一個新的光榮使命,即為中國特色的外交理念和治理模式進行世界性宣傳。我們也深信,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必將為人類發展和世界和平做出與自己責任相當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