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智慧: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書系)
- 金燦榮
- 1971字
- 2019-10-25 19:14:48
第一節 當前中國外交的國際背景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我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正迎來關鍵的時刻。當前,深刻認識我國“戰略機遇期”面臨的國際環境,有助于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
新世紀國際局勢變化總體上有利于中國的快速發展。冷戰結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并未改變冷戰思維,仍希望四面“稱霸”,因此,對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地區大國不斷實施圍堵戰略。其步驟,在歐洲是加緊北約“東擴”,在亞洲是加緊構筑圍堵中國的“島鏈戰略”。但“9·11”事件的發生中斷了美國的亞太戰略,美國于是開始轉向“反恐”,并經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之后在中東地區越陷越深。2008年以來美國的次貸危機和歐洲的債務危機,凸顯美歐的實力出現了進一步下滑。當前,以美歐介入中東“阿拉伯之春”為因,以中東大亂、伊斯蘭教極端勢力崛起為果,美歐正陷入更加難以應付的“伊斯蘭國”危機和難民危機,再加上英國脫歐公投通過后歐盟面臨著分裂危機,整個歐洲社會“右傾化”和“保守化”非常嚴重。由此可見,所謂的歐美治理方式或模式存在重大的缺陷。

大規模難民潮讓歐洲多國疲于應付。圖為2015年9月,匈牙利架起鐵絲網封鎖邊界,阻止難民涌入
中國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預示著當前世界局勢更加動蕩不安,中國有可能正面臨著一個日益失序的世界。這樣的國際環境對中國產生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美歐發展停滯會嚴重影響中國的對外出口,中國需要降低外貿依賴程度;另一方面,中國為了維護不斷“走出國門”的國家利益,在國際舞臺上必須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不斷迅速提升。2001年,中國的GDP在世界排名是第六位;2010年,中國則超過日本,成為GDP世界排名第二的國家,僅次于美國。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表現在重大國際事務的參與上。中國當前在聯合國、世界銀行、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東亞峰會等國際組織的影響力在不斷加大。更加樂觀的預計是,中國當前的崛起并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未來中國即便是GDP超越了美國之后仍可能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相當長的時間。
回想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既缺資金又缺技術,更重要的是對于前方的道路沒有明確的藍圖可以照搬。所以說,中國今天的發展成就從發展中國家的視角看更加顯得偉大和杰出。中國的崛起和西方面臨一系列危機,彰顯了某種程度的道路自信。中國并沒有在西方鼓吹的“中國崩潰論”中走向崩潰,而是持續地逐漸發展壯大。當然,中國的快速崛起也招致了美國乃至西方的擔憂和猜疑。
20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以來,中美關系幾經波折。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對中美關系的主導性和對中國外交環境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冷戰后迄今,中美關系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起伏。第一個階段是90年代美國尋找“假想敵人”。這個時期,美國調整了冷戰時期中美“準同盟”的關系,將戰略矛頭對準中國,但由于中國實質上并不能對美國構成重大挑戰,因此,在1996年臺海危機和1999年南聯盟“炸館危機”中,中國采取了事實上的克制態度,美國也在短期敵對之后與中國緩和了關系。第二個階段是小布什時期對華“戰略競爭者”的定位被“9·11”事件打斷?!?·11”事件發生后,美國開始一心一意“反恐”,“反恐”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俄羅斯和中國的力量。在2005年,美國官方將中國定位為“利益攸關方”,希望對中美關系進行某種規劃和約束。中國則利用這個戰略機遇期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第三個階段,美國奧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給中國造成多方面的戰略壓制。奧巴馬政府后期,美國將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力大部分撤回,不斷加強對中國的防范和對中國周邊事務的介入。從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朝鮮半島問題,到緬甸、越南、菲律賓、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美國通過不斷介入來增強其存在感。甚至于在中國的臺灣問題、香港問題、西藏問題等屬于中國內政的問題上美國也一直在指手畫腳。當前,在美國的強力介入下,“三海(東海、南海、臺海)一半島(朝鮮半島)”同時出現了不穩定的苗頭。當前,中美關系又面臨著新的不確定性。2016年11月,語驚四座、令人捉摸不透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其競選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指責中國搶走美國工人的飯碗,明確把中國列為貿易反制對象;12月初又史無前例地與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通電話;此后,又宣稱美國何必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斷挑戰中國的底線與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2017年1月正式就任總統后,雖經雙方努力,特朗普承諾尊重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過其能否真正堅持、不會反復還有待觀察。這種情形下的中美關系還處在一個磨合期、相互調適期。

特朗普給中美關系帶來了不確定性,中美關系面臨新挑戰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不斷崛起的同時伴隨著國際環境的復雜化和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實質化,如果要繼續改善中國的外交環境,那么中國的外交政策和理論既需要依托于現實,又應該高于現實來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