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智慧: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書系)
- 金燦榮
- 4859字
- 2019-10-25 19:14:50
第四節 積極有為:中國外交的新特點
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的特點是以理念創新帶動概念創新,再以概念創新指引政策創新,強調積極有為,倡導守變合一、義利合一與言行合一,有定力、有底線,展現出在全球大變革時代中國的大國擔當與氣魄。其中,“正確義利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重要外交理念創新。早在十八大之前,習近平就在外事訪問中提出了相關概念的雛形。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就職以后,習近平先后多次在會議上和訪問中做出了相關論述,如“多予少取、先予后取”“歡迎搭車”等,并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這些理念和概念迅速轉化為政策行動,融入周邊外交、對非外交、“一帶一路”倡議、對外援助等政策之中。目前理論和輿論界對相關政策的解讀已經大量展開,但對正確義利觀本身的研究尚不多。正確義利觀并非簡單的政治宣言,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存在對既有觀念的揚棄和超越,同時也存在誤解和爭議。解決這些誤解和爭議的過程,是新一屆政府深化改革、與時俱進的方針在外交領域的體現,代表著中國外交的新思維與新特點。
(一)守變合一:全球化時代的合和國際觀
國際政治講道義嗎?這是關于國際關系的一個永恒之問。中國先哲就這個問題有法家和儒、墨之辯。西方對這個問題也有長期的爭論。其中樂觀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康德,他相信國家可以像個人一樣學習用善良和理性的方式行事。而馬基雅弗利則是悲觀一派的代表。他認為國際政治中不能講人在社會中的道德。如果非要說政治家有道德的話,那就是竭盡所能維護和擴大國家利益。如果政治家在外交中受困于一般性的道義,那無疑是對本國人民犯罪。
近代以來中國人對國際問題的看法大多數是馬基雅弗利式的。這是西方思想輸入的結果。秦以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法家的國際觀從來沒有占據主流。但是近代歐洲的國際關系,卻是馬基雅弗利主義者的天堂。數百年間,西方國家圍繞著領土、資源和利益進行殘酷的叢林競爭,并通過殖民統治把這一套國際關系規則擴展到全世界。清朝末年,中國被迫在殖民列強的炮火中“開眼看世界”,切身體會到的是弱肉強食、落后就要挨打,反復聽到的是西方政治家直言不諱的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強權即真理”,深深植入腦海中的是一幅列強環伺、魚肉中華的“時局圖”。因此,作為國際關系中的弱勢國家,一百多年來,中國外交的核心主題就是“維權”“護利”。在國際道義問題上,中國人的看法普遍比較悲觀。只有在“意識形態掛帥”的特殊時期,中國一度用革命的國際主義壓倒了國家利益,還曾經走過一段彎路,經歷了一些盟友的背叛和外交的混亂。國家利益至上是中國外交的基本歷史教訓。
“正確義利觀”的提出,實際上再次拋出了這個重要理論命題:當今世界還跟過去一樣,是一個赤裸裸的強權即真理的世界嗎?對這個問題的爭論將長期進行。但大多數的理論家有一個基本共識:當代國際政治處在新舊交替的變革階段。這種變革不僅是新興力量崛起引發的格局變化,也包括國際規則和文化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國際和平初現曙光。康德的預言被其后幾百年的歐洲歷史無情嘲弄,但至少在二戰以后的歐洲國際關系中獲得了初次的證明。看看今天歐洲國家間的關系,很難想象其一百年前的樣子。人類社會在戰爭問題上似乎確實在向前進化。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戰爭是國家間的常態,和平是非常態。而對于今天的大多數國家來說,和平是常態,戰爭是非常態。當然,我們不可能立刻從馬基雅弗利的世界跨入康德的世界,中間還有許多曲折反復,對和平的威脅可能長期存在。正如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要充分估計國際矛盾和斗爭的尖銳性,更要看到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不會改變”。在以和平為主題的國際關系中,國際道義有了重新認識和估值的前提。
第二是國際合作成為主流。即便是對國際關系持悲觀看法的人,也承認今天的國際關系中有大量的合作存在。我們能在中國的對外關系中找出一百條領土糾紛、政治矛盾、利益摩擦的事例,但也能找出一千條每天都在推進、不斷拓展的對外合作事例。在當今時代,國家間的合作不只是一種政治意志,更是全球化推動的客觀結果,有時候甚至不再以政治意志為轉移。從普遍的哲學意義上說,合作為道義提供了基礎。合作性的國際關系,必然導致國際道義。比如,如果國家間不講基本信義,那么國家間的合作怎么能夠持久進行呢?沒有基本的國際道德規則,一切為國際合作而制定的制度,包括國際組織、國際法、貿易和金融機制都將無以為繼。國際合作性的增強,必定意味著國際道義性的增強。
第三是國際輿論力量增強。斯諾登事件代表了當今國際政治的一種典型特征: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外交事務的秘密性和隔絕性被加速打破。信息很難被封閉,大大小小的外交政策,都可能要接受社會價值的檢驗和丈量。兩百年前歐洲殖民者在非洲瘋狂掠奪、草菅人命,歐洲人只看到殖民統治給本國帶來的好處,而對具體的暴行所知不多。即使丑聞被揭露,還可以買通媒體、控制輿論。今天,跨國企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輿論的風暴,甚至被本國人民所拋棄,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今天再要把所謂政治家的道德和普通人的道德分開是難以實行的。不能展現出普通人道德的政治人物,根本就當不了政治家。
上述國際關系的和平與合作特征,正好可以合為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合和”二字。正確義利觀的背后,實際上體現的是合和的世界觀。在新的世界規則中,道義是必需,也是力量。而中國在這方面面臨的形勢尤其特殊。
(二)義利合一:中國傳統的戰略智慧
在中國古代的話語體系中,“義”的含義非常廣泛,甚至在英文中很難找到對應的詞匯,一般翻譯為“justice”,但它只包含了“正義”的概念,“信義”“情義”“道義”等含義都沒有涵蓋其中。但總體來說,“義者循理”“義者宜也”,是以“應該怎么辦”而不是“需要怎么辦”為核心的。《論語》所說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是明確把義、利分立起來的。但儒家的義、利分立,并不意味著二者絕對的對立。而墨子則干脆說“義,利也”,把義利明確統一起來。習近平指出:“義,反映的是我們的一個理念,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過得很好,一部分人過得很不好,不是個好現象。真正的快樂幸福是大家共同快樂、共同幸福。我們希望全世界共同發展,特別是希望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我贏你輸,要實現雙贏。我們有義務對貧窮的國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有時甚至要重義輕利、舍利取義,絕不能惟利是圖、斤斤計較。”在這個表述中,義是共同之利,利則包含應有之義。這種辯證統一的義利觀,是對由西方發展起來的、以簡單國家利益為核心的現代外交思想的補充和發展。
要理解義利合一的辯證外交思想,就要從根本上理解國家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宏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統一。在這方面,中國外交面臨一些特殊的形勢,包括:
首先,從宏觀上來看是硬實力增長的同時軟實力滯后。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階段。一方面,由于國家間競爭繼續存在,中國硬實力的增長必然引發一部分國家的猜疑、嫉妒甚至反制;另一方面,由于軟實力缺失,中國尚不能充分把上升的實力轉化為領導力,在周邊、非洲等重要外交舞臺上被西方妖魔化,矛盾多發、并發。中國要提升軟實力,就必須在外交上超越“精致的利己主義”,多融利、分利、讓利,這樣才能交到更多的真朋友,獲取深入的理解和尊重。習近平多次提到“親、誠、惠、容”“國之交在民相親”,其中的“親”字,體現了中國的思想特色:對宏觀“關系”格局的重視要大于對眼前微觀利益的關注。“重情義”就意味著關系決定利益,而不是利益決定關系。這是中國式的處世哲學在外交思想上的反映。
其次,從中觀上來看是國際領導力和話語權的缺失。這集中體現在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建立和制定過程中。當前中國外交的一大特征是高度重視多邊外交、積極推動國際創制。然而,任何一個國際組織背后都有一套價值觀在支撐;任何一種國際規則,都是對國際上現存問題的看法。美國高舉自由主義的大旗,領導創建了戰后國際秩序。中國要推動國際秩序變革,就不但要指出現存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之處,還要系統地闡明當代“國際正義”的內涵,并創造性地提出其他國家能夠普遍接受、共同獲利的解決方案。中國外交要有價值觀,這樣才有話語權。“揚正義”“樹道義”的過程,就是推動國際秩序改革的過程。
最后,從微觀來看還存在誠信不足和信譽缺口。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整體,在國際信譽方面幾乎無可挑剔。但在微觀上,中國企業、中國人在對外關系中確實存在自身原因引發的聲譽問題。從本質上來說,這是把國內的誠信缺失帶到了國外。其中也有一些只顧自身利益、缺乏宏觀和長遠考慮的狹隘利己主義思維的影響。在正確義利觀中,講信義是排在第一位的。沒有信義,情義、道義、正義都難以取信于人。同時,信義也是一切合作的基石。中國外交要積極推進對外合作,深度參與全球競爭;講信義不是為他人,而是為自己。
在上述三個層次上,義與利在中國外交的客觀形勢和發展需求下實現統一。從長遠和宏觀來看,義、利不存在得失的分別。只有在具體和微觀問題上,存在如何合理分配資源的問題。但無論如何,中國外交要超越過度精打細算、狹隘的國家利益思想。
(三)言行合一:國家形象的多維建構
中國的國家形象不只是面子問題,更是活生生的利益問題。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糾紛,可能最終不會依靠軍事對抗來解決,而要靠法理之爭,其背后是國家實力和話語權的比拼。中國在海外的投資,最大的障礙可能不是國家間的政治矛盾,而是當地社會的接納和認同;只有被當地社會接納和認同,中國企業才能擺脫“政府爪牙”的偏見和產品賣不起價的困局。對于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建立,即便兩國政府達成了基本共識,還需要社會之間提升戰略互信。近年來,中國大力提倡公共外交,領導人身體力行,希望加深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但不能把公共外交狹義地理解為宣傳和傳播工作。正確義利觀實際上指明:中國獲得國際社會的理解和尊重,不僅要靠“講好中國故事”,還要靠“做好中國實事”,把言與行結合起來。十八大以來,相關的政策實踐已廣泛開展,主要包括:
第一,擴大和深化對外援助。根據2014年發布的中國對外援助白皮書,中國在2010年至2012年對外援助資金893.4億元人民幣。2012年十八大以后,隨著正確義利觀的提出,中國的對外援助在規模和質量上都進一步提升。從援助方式看,從政府間援助向民間援助、多邊組織援助擴展,更加重視深入國外基層,直接服務于國外民眾和社區發展。援助的內容也從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業、民生、教育等方面發展。可以說,在正確義利觀的指導下,中國的對外援助迎來了思想統一和戰略協調的新時期。“多予少取、先予后取”的外交方針通過援助工作貫徹執行。隨著“一帶一路”戰略、亞投行倡議等的深入落實,中國的對外援助工作還將繼續邁向更加成熟的階段。

2017年5月,中國承建的肯尼亞鐵路通車。該鐵路是肯尼亞獨立以來修建的最大基建項目
第二,維護國際正義,提供公共產品。十八大以后,中國在與本國利益相關不大的國際熱點問題上開始更積極地作為,以維護國際正義和安全。敘利亞內戰爆發以后,中國在第一時間派出特使,對沖突各方進行調解,并積極承擔敘利亞化武的護航責任。中國海軍在亞丁灣的護航常態化,與其他國家共同維護海洋秩序和航道安全。國家領導人在亞信峰會、博鰲亞洲論壇、亞太經合組織峰會等場合積極發出帶有中國思想的和平和發展倡議。通過亞投行、金磚國家金融機制等方面的慷慨出資,中國竭力為世界經濟復蘇和金融安全提供公共產品。
第三,規范中國企業在海外的行為,要求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中國企業的人員和資產派駐全球各地,成為中國國際責任的重要承載者,也是中國形象和文化的代表者。習近平作為國家主席首次出訪,就在與非洲國家領導人早餐會上提出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社會責任問題,并在安哥拉專門宴請中資企業代表,要求企業促進中非友好、樹立良好形象。此后,政府主管部門、駐外使領館、中資企業自身等,對國際社會責任的重視都大大加強。政府和企業、政治和經濟雙管齊下,為正確義利觀的貫徹落實插上了雙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