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的方外交游及其詩文研究
- 司聃
- 1564字
- 2019-10-25 19:14:37
二、父親蘇洵的佛道因緣
蘇洵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其人并非循規蹈矩的學士。歐陽修在《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中說:“君少獨不喜學,年已壯猶不知書。職方君縱而不問,鄉黨親族皆怪之。或問其故,職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1]蘇洵年老后回憶少年事,作《憶山送人》自懷“少年喜奇跡,落拓鞍馬間??v目視天下,愛此宇宙寬。山川看不厭,浩然遂忘還”,又在《極樂院造六菩薩記》說“始予少年時,父母俱存,兄弟妻子備具,終日嬉游”??梢娞K洵少不喜學,這點卻真與蘇序類同。蘇序毫無望子成龍之態,對蘇洵不讀書之事不聞不問。
而27歲之后,蘇洵忽覺讀書的重要性,發憤苦讀。蘇洵的勤奮好學對蘇軾、蘇轍兄弟來說,無疑是最好的言傳身教,所以蘇軾、蘇轍少年時讀書“皆師先君”[2]。蘇洵在《上張侍郎第一書》中說:
從文中可看出蘇洵對蘇軾、蘇轍二子管教甚嚴,二子從聲律開始學起,再讀孟子、韓愈等人的文章,二子熟讀詩書,作文章時可洋洋灑灑“日數千言”。蘇軾年長之后也常?;貞浻讜r受到父親的教誨,可以說,父親蘇洵對蘇軾的影響很深,他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大文豪,與他在少年時期受到父親嚴格的要求密不可分。
蘇洵年少不好學,年長則勤奮苦讀,這種經歷本就與一般讀書人不同。作為北宋初年的學人,蘇洵也受到了佛道二教的影響,雖寫得一手好古文,卻并未以正儒自居。蘇軾在《齊州長清縣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并敘)》中說:“昔予先君文安主簿贈中大夫諱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捐館之日,追述遺意,舍所愛作佛事,雖力有所止,而志則無盡。”三寶指代佛教,從蘇軾的回憶中可得知蘇洵與妻皆是信佛之人,常常作佛事,十分虔誠。但蘇洵自己也在文中表現出對道教的尊崇:
張仙是眉州人,《眉山縣志》中加注:“張仙,指唐眉山人張遠霄,曾師事陸修靜,后居邛崍崇真觀,觀中有石刻像,相傳有求嗣者,禱之則應?!痹诤髞淼膫髡f中,張仙又稱送子張仙,是道教傳說中能賜人子嗣的神仙。因此可知蘇洵亦對道教有所崇信。
彼時士大夫多有排佛道二教之舉,而蘇洵似不以為然,廣交僧人與道士為友。他在《彭州圓覺禪院記》中有言:“自唐以來,天下士大夫爭以排釋老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間者,往往自叛其師以求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來而接之以禮?!贝苏Z說的便是當時一些僧人、道士順應此風氣而背叛師門轉投士大夫門下習儒之事。面對這種轉而從儒的出家人,士大夫往往持贊賞態度,“喜其來而接之以禮”,但蘇洵卻不喜這種“叛其師悅予”之人,可見蘇洵對佛道二教并無太大抵制情緒,甚至稱得上與此二教均親近。
蘇洵這種三教兼宗的思想無疑對蘇軾與蘇轍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241頁,北京,中國書店,1986。
[2](宋)蘇轍:《蘇轍集·欒城后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卷二十二,111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宋)蘇洵:《嘉祐集箋注·書·上張侍郎第一書》,卷十二,346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宋)蘇洵:《嘉祐集箋注·雜文·題張仙畫像》,卷十五,416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