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經 曾子論孝》讀本(大眾儒學經典)
- 韓星編著
- 2511字
- 2019-10-25 19:18:17
開宗明義章第一
原文
注釋
釋文
解讀
這一章是講《孝經》傳授的緣起,孝道大旨,行孝之方,在全書中具有綱領作用,對孝的意義、內容和表現形式都做了扼要的概括,即使不讀下面的17章,只讀本章,也能得到《孝經》的基本精神。本章首言孝是“至德要道”,把“孝”看成是天下最高尚的德行和最精要的道理,從而將孝提升到道德修養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們可以與《呂氏春秋·孝行覽》的一段話相互印證:“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而萬事之紀也。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意思是說,孝是三皇五帝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是各種事情的綱紀。掌握了一種治國平天下的方法而所有的好事都會出現,所有的壞事都能去掉,天下都會順從,恐怕只有孝道吧。
接著對孝做了進一步闡釋:“夫孝,德之本也”,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教化的源泉。說明孝是人之為人最根本的行為準則,也是教化的源泉所在。
行孝的基本內容是不毀傷自己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予的,與父母血脈相通,情感相系,因此要愛護我們的身體。《論語·泰伯》載: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就是說,曾子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面。’從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會再受到損傷了,弟子們!”曾子借用《詩經》里的三句,來說明自己一生謹慎小心,避免損傷身體,能夠對父母盡孝。《禮記·祭義》也記載曾子曾經說過:“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引曾子說:“身者,親之遺體也。”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的,可以說是遺留給我們的遺產,我們要珍惜愛護,保全我們的身體就是在行孝。“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禮記·祭義》)意思就是,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生,父母完全給予了我們,我們就要完全回歸天地,讓父母的這部分遺產得以保全,這就叫孝。怎么叫全呢?不使身體缺損,不讓身體受辱,這就叫全。對自己身體的愛護當然不是宣揚自私的活命哲學,而是一種自愛、自尊,自愛是儒家仁愛思想連環上的一個重要環節,自愛使我們可以愛護生命,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生活規律,早睡早起,按時吃飯,注意鍛煉,沒有不良嗜好,避免自殺、鋌而走險、違法犯罪等行為的發生。
孝的最高的表現形式是,通過行孝,名揚天下后世,光耀父母。行孝不是只停留在不毀傷其身,還要進一步提升,要立身立德,做君子,希圣希賢,有所成就,奉行道義,建功立業,讓自己的好名聲傳揚后世,從而使父母榮耀顯赫。這種光宗耀祖的行孝觀念深深地滲透到了我們民族的意識之中,古人所謂“衣錦還鄉”就包含這樣的意思在內,《三字經》中就有“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儒林外史》第十五回“葬神仙馬秀才送喪思父母匡童生盡孝”,馬二先生開導匡超人,勸他潛心舉業:“賢弟,你聽我說。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總以文章舉業為主。人生世上,除了這事,就沒有第二件可以出頭。……只是有本事進了學,中了舉人、進士,即刻就榮宗耀祖。這就是《孝經》上所說的‘顯親揚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
人在青年時期以侍奉親人來體現孝道,中年以服務于國君為孝,晚年則表現為立身揚名,成就圣賢人格。唐玄宗《孝經御注》說:“言行孝以事親為始,事君為中。忠孝道著,乃能揚名榮親,故曰終于立身也。”這講得很明白,孝道從奉事父母開始,在家里要養成這顆孝心,孝心養成以后,到了朝廷就叫事君,在事君過程中建功立業,顯親揚名。其實“中于事君”也就是傳統說的“移孝做忠”,當然,我們現在解釋“忠”不能像過去那樣忠于皇帝,而是忠于國家,忠于人民,這是孫中山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