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經 曾子論孝》讀本(大眾儒學經典)
- 韓星編著
- 1924字
- 2019-10-25 19:18:17
天子章第二
原文
注釋
釋文
解讀
這一章講天子行孝之方。天子應當盡孝道,博愛廣敬,感化世人。人無分種族,地無分中外,天子之孝,起的感化作用是普遍的。說明天子君臨天下,人共仰之,其一言一行,都會為天下人所遵從與效法,成為人們行為的規范,所以其言行舉止對天下的人都起著引導作用,不可不慎重。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上層的道德好比風,平民百姓的言行像草,風吹在草上,草一定順著風的方向倒。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官員的道德是風,老百姓的道德是草,草隨風倒,官員對民眾的影響很大。俗語說:“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上面的喜好,必然帶來下面的風氣,所以天子能否行孝就非常關鍵了。因此,天子當以愛敬之心事親,然后把這種行為推廣到普天之下的人民。
古代天子行孝的典范人物就是周文王。據史書記載,文王為世子時,每天要朝拜父親三次。雞剛叫的時候就起床,來到父親的寢房門外,問侍者:“今天我父親的身體安康嗎?”侍者回答說“安康”,文王就高興。到了正午又去請安,問話像前面一樣。到了黃昏時分,又去拜見,仍然像前面一樣詢問。父親身體欠安的時候,侍者一定會把詳情告訴文王。文王聽了,面有憂戚,走路腳步不穩,一定要等到父親康復,走路的時候腳步才能恢復如常。文王給父親進奉食物的時候,一定要先察看一下食物冷熱,飯菜是否可口,然后才給父親端上去。父親進食后,他又一定要問父親喜歡吃哪樣菜,飯量是增加還是減少了,接著就告訴廚師,按父親的要求精心準備。每天向父母問安,檢視父母的飯量,是子女應該做的事。周文王每天一定要三次朝拜父親,時間雖久而不懈怠。如果不是至誠至孝,怎么能夠做到這一步?周文王一日三次問安,是很簡單的事,可就是這么簡單的事,我們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周文王的行為看似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晨昏定省,噓寒問暖,然而卻是“孝”之典范。據《禮記》,善事父母需從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飲食起居做起。“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禮記·曲禮上》)冬天要讓父母溫暖,夏天要讓父母涼爽,晚上為父母安排床衽、服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每日雞鳴時,需穿戴整齊前往父母住處,聲氣和悅、態度恭順地噓寒問暖、搔癢問疾、恭敬扶持、侍奉洗漱,并根據父母的意思精心烹飪、呈奉早餐,直到父母食用后方才告退。(見《禮記·內則》)周文王以孝著稱,是一位仁君,以德治國,能夠真正做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自己成為天下人的表率,而且以德教化四海百姓,《孟子·盡心上》稱贊周文王以孝治天下,實行養老制度:“伯夷逃避紂王,住在北海邊上,聽到周文王興起的消息,說:‘為何不去歸附他呢?我聽說西伯善于贍養老人。’姜太公逃避紂王,住在東海邊上,聽到周文王興起的消息,說:‘為何不去歸附他呢?我聽說西伯善于贍養老人。’天下有善于贍養老人的人,那么愿意與人相互親愛的人就把他作為自己的歸宿。有五畝地的人家,在墻下種植桑樹,婦女養蠶,那么老人就可以穿上絲帛了。養五只母雞、兩只母豬,不耽誤喂養時機,老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有百畝田地的人家,男子耕種,八口之家就足以吃飽飯了。所謂周文王善于贍養老人,就是他制定了田畝制度,教導人們種植桑樹和蓄養家禽,教誨百姓的妻子兒女使他們贍養老人。五十歲的老人不穿絲帛就不暖和,七十歲的老人不吃肉就不飽。吃不飽,穿不暖,叫做忍饑受凍。文王的百姓中沒有忍饑受凍的老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孟子·離婁上》說文王以善于贍養老人的“文王之政”,七年之內就一定能夠統一天下。事實上文王雖然未能統一天下,卻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長朝代周朝的八百年基業,被后人稱為圣人,是儒家心目中仁政王道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