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曠古奇書《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是明代儒者袁了凡先生為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四篇家訓,此書以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數十年的學問修養,揭示了命運的原理和改變命運的方法。這四篇家訓分別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第一篇《立命之學》是全書的總綱,闡發了“命運在我不在天”的道理;第二篇《改過之法》與第三篇《積善之方》是全書的重點,詳細闡述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方法,這是立命之學具體的實踐;最后一篇《謙德之效》,闡述了“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去除為善者的驕慢心理,以達到改變命運的效果。

這四篇文章分別來自袁了凡先生不同時期的著作,其中《立命之學》是袁了凡晚年為訓誡兒子而作的,初名《戒子文》,《稗乘》和《叢書集成初編》所收的即為此篇并附以“功過格”。《改過之法》、《積善之方》是他早年著作《祈嗣真詮》(此書分改過、積善、聚精、養氣、存神、和室、知時、成胎、治病、祈禱十篇)中的兩篇。而《謙德之效》則取自他晚年所作的《謙虛利中》篇。在清人編纂的《丹桂籍》中,這四篇文章題名為《袁了凡先生四訓》,后世遂以《了凡四訓》流傳。

《了凡四訓》成書以后,頗受后世推崇,對于世道人心之提升大有裨益。據清代彭紹升居士《袁了凡傳》后的按語記載,袁了凡逝后百余年間,“功過格盛傳于世,世之欲善者,慮無不知效法了凡”。曾國藩亦深受《了凡四訓》的影響,將其列為子侄人生修養的必讀之書。他在日記中記載了讀此書后改號“滌生”的原因:“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曾國藩治家全書·日記》)胡適也把《了凡四訓》看作是“研究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胡適:《〈精本袁了凡先生四訓〉封面題記》)。

本書蘊涵著豐富的歷史經驗和人生智慧,具有激勵人積極有為、奮發向上的力量。民國年間凈土宗祖師印光法師曾竭力提倡,廣為刻印流通,他稱贊說:“袁了凡先生訓子四篇,文理俱暢,豁人心目,讀之自有欣欣向榮、亟欲取法之勢,洵淑世良謨也。”逸名《了凡四訓序》中稱袁了凡“以數十年修身治性、日新月盛之閱歷體驗,又加數十年字鍛句煉之潤飾”,所以“其文精而博大,其理中正而精微”,并贊譽《了凡四訓》“不獨為千古名言,亦千古妙文也”。佛學推行社在刊行此書時說:“《了凡四訓》,舉世皆知為改造命運之寶典,有大福分人一得此書,自能悉心莊誦,百讀不厭,堅立大愿,由解起行,于是轉病為健,轉夭為壽,轉窮為達,轉罪為福,轉凡為圣。以之淑身,盡人可以成圣賢;以之淑世,舉世可以消災障。此自度度人之廣方便門也。”

《了凡四訓》是一部勸人為善的書,書中所講的內容,非常適合普通百姓閱讀。這部書融入了儒、釋、道三家的智慧精華,不光可以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而且對于世道人心、社會風氣的樹立,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了凡先生把善事概括為十個方面,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不僅自己身體力行,還大力勸化他人,他的家鄉嘉善縣陶莊鎮也因此被稱為“了凡故里,積善之鄉”。

貫穿《了凡四訓》的一個宗旨就是《周易》中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所以本書可以看作是一部家庭教育的書。這四篇家訓,在最早的時候書名為《戒子文》,又名《訓子書》、《訓子言》、《陰騭錄》等。袁了凡教誡兒子要認識命運的原理,改過積善的方法,分辨善惡美丑的差別,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美德的效驗等。他教人明白做人的道理,講述了如何認識命運、改變命運的原理及其實踐方法。在清末的時候,這部書曾經和《曾國藩家書》齊名,有人把《了凡四訓》和《曾國藩家書》稱為“一訓”、“一書”。歷史上有名的世家,如“九牧林”、“義門陳”以及范仲淹家族等,均重視家風、家學,教授做人的道理,重視德行的培養。如陳家歷史上辦過東佳書院,培養家風,子孫代代興盛。陳獨秀、陳毅、陳云、陳賡,都是“義門陳”的后代。所以一個家庭沒有家學,即使有錢有勢,也難以保持長久。

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很多官宦人家及富裕之家,難以傳承久遠。曾國藩在給他的弟弟們的家書中,曾論“官宦之家”、“商賈之家”、“耕讀之家”、“孝友之家”,其有這樣一段話:“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續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也就是做官的人家,不少只傳一代就衰落了,因為多绔紈子弟,驕奢放逸,難以持久。經商的家庭,能勤儉持家、有創業精神的,可以延續三四代。耕讀之家就是重視教育的家族,謹慎淳樸,通常可以延續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重視講究孝悌仁義道德的家族,往往可以綿延興旺十代八代。所以曾國藩教育他的弟弟們及兒輩:“但愿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愿其為仕宦之家。”袁了凡的家族正是孝友之家、德行之家的典范,從歷經坎坷到家道興旺,詮釋了《周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道理。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受嚴重的沖擊,家風家訓、傳統禮儀、道德規范都被忽視了,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對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弘揚和踐行。

《了凡四訓》作為四百年前明代人的著作,雖然其義理圓滿,故事譬喻貼切,事理圓融,世法出世法無礙,然其中的一些語言文字乃至典章制度,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已經很陌生了。本讀本盡量用現代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解釋,力求使普通文化程度者也能夠讀懂,真誠地希望使每一位有緣者開卷閱讀都能開啟人生的智慧,增加積極人生的力量,增強健康向上的信心。本讀本共四篇,每篇前有“題解”,同時根據內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又分“原文”、“注釋”、“譯文”、“解讀”。其中“譯文”及“解讀”,在丙申春節前曾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于菩提善緣微信群中試講過一遍,前后共講過十余次,得到善友們的大力支持和鼓勵。本書就是在當時講稿基礎上修改整理而成的,每次課后都有善友們的踴躍整理,其中黃小敏、顏靜儀、孫穎新、張琴等費力最多,印淳法師、李瑩、劉鑫群、于志敏等亦隨緣參加了部分整理工作,尤其是昌明兄為云講堂的開設等出力甚多,還有很多默默付出的善友們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云情高誼,銘感于心!謹以此書,獻給各位善友以及每一位有緣的讀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水县| 祥云县| 那坡县| 瑞金市| 定边县| 通河县| 白河县| 安庆市| 张家界市| 榆中县| 宁夏| 浦县| 阿克| 鸡西市| 霍林郭勒市| 黑水县| 襄樊市| 揭西县| 会同县| 漳浦县| 南安市| 大足县| 尉氏县| 钟祥市| 如皋市| 九龙城区| 玛沁县| 咸丰县| 霞浦县| 台北县| 无棣县| 南城县| 林甸县| 十堰市| 霍城县| 梁山县| 寻乌县| 襄樊市| 博乐市| 太仓市| 信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