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立命之學

題解

《立命之學》是《了凡四訓》的總綱,此篇開宗明義,以袁了凡先生的現身說法,闡發了“命運在我不在天”的道理,也就是說命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本篇分為三個部分:開篇袁了凡遵從母命放棄參加科舉考試,中斷了學業,改學醫術;其次為接受孔先生的命理之學,相信“命由天定”,所以淡然無求;最后聽從云谷禪師“命由我作”的教導,三次發愿積善改變命運,首先發愿行善事報答祖先,又兩次分別發愿求生兒子及求中進士,從此轉移定數,改變了命運,最后這些愿望都得到了實現。袁了凡先生通過自己改變命運的經歷,教育兒子袁天啟及其后人,要改變常人認為的富貴貧賤、榮辱盛衰、壽夭吉兇都由命定的想法,強調命自我立,福自我求。袁了凡先生改過遷善、改變命運的人生經歷說明,一個人命運的好壞是隨著此生的心念狀態而改變的,只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就可改變人的命運,就能擺脫命運的束縛,趨向吉祥圓滿的人生。

原文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學舉業①學醫,謂可以養生②,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③也。

注釋

①舉業:古代讀書人為參加科舉考試而準備的學業,明代應試須學“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中者分別稱為舉人、貢生、進士。②養生:此處指保養生命,維持生計之意。③夙(sù):素有的,舊有的。夙心:平素的心愿。

譯文

我在童年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命我放棄學業,不要去考取功名,而改學醫術。她說:“學醫可以維持生計,養活生命,也可以濟世利人。而且學習一門技藝可以成名,這是你父親一直以來的心愿。”

解讀

袁了凡的家族因政治上的牽連,從他的曾祖父袁顥開始,三代都是以醫術濟世。袁顥《袁氏家訓》中曾說:“于諸藝中,唯醫近仁,習之可以資生而養家,可以惠施而濟眾。”袁了凡十四歲時父親袁仁就去世了,他的母親對他說的這段話正是袁氏祖上以來的家風傳統。袁了凡聽從母親之命放棄學業,改學醫術,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孝順之心,正如《論語》所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他的母親說這并不是自己的意思,而是“你父親一直以來的心愿”,這更可以看出他的母親的賢惠之情。這頗類似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其父親去世后六十年所作的祭文中,盛贊他父親的仁厚和孝德。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他的家境很貧困,母親將其撫養教育成人。歐陽修對父親的了解主要來自母親的講述。如他母親曾講到他的父親對父母的孝敬,偶爾家里有好吃的,他的父親總是流著淚說:“從前娘在時常常不夠,如今富足有余,又無法讓她嘗到!”又如講到他父親做官時的仁厚,歐陽修的母親說:“奉養父母不一定要豐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雖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但重在仁愛之心。我沒什么可教你的,這些都是你父親的愿望。”從袁了凡、歐陽修的例子都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母親在塑造子女人格、志向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有士、農、工、商的分工,對讀書人而言“學而優則仕”,即學業優秀者可以通過科舉考試被選拔出來做官。因受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思想的影響,讀書人積極進入仕途做官,其目的并不是要出人頭地、飛黃騰達,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定富強,為了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儒家真正的理想和遠大抱負。除了做官之外,在古代社會中,還流傳著“不為良相,愿為良醫”的說法,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能在仕途中有所作為,那么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做一個治病救人的良醫。歷史上的大儒及文學家如范仲淹、黃庭堅、陸游、辛棄疾等人,均有“不為良相,愿為良醫”的志向。因為做一個醫生,肩負著救死扶傷、濟世利人的神圣職責,這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是相通的。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忘記了為官、做醫生的責任,只為個人的一己私利,那么做官就會走向貪腐的犯罪深淵,做醫生就會疏于醫道的鉆研,醫術難以達到精湛的水平,甚至做出索取紅包等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所以選擇任何職業,動機都是非常重要的,雖然不一定每個人都要有“兼濟天下”的崇高理想,但至少要盡到自己的本分,把本職工作做好,這樣在養家糊口、維持生計的同時,不至于做出傷害國家、社會以及百姓的事情。

在古代社會中,對讀書人而言,職業選擇很有限,所以才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偏見,認為只有讀書做官才是最有前途的,把其他職業都看作是低人一等的。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比起古人要幸運得多,尤其是在職業選擇方面,已經趨于多元化。不但多數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讀書的出路也不僅僅限于做公務員或做醫生,而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任何的行業都可以取得成功,從而受到世人的尊重。而且不同的行業只有職業分工的不同,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如果能夠進一步效仿古代良相、良醫的理想追求,不只是為了自己的衣食生活,而是以分享、感恩的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那么我們這個社會將真正走向和諧健康發展,這也是社會真正進步的標志。

原文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①偉貌②,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③,何不讀書?”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④《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⑤皆驗。余遂啟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⑥,我送汝寄學⑦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注釋

①修:長。髯(rán):兩腮的胡須,泛指胡須。②偉貌:身材魁梧,體貌不凡。③進學:科舉制度中,指考入府、州、縣學,做了生員,又稱“中秀才”。④邵子(1011—1077),即邵雍,字堯夫,謚號康節,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易學家。⑤纖(xiān):細微,細致。纖悉:細微詳盡。⑥開館:開設私塾教育徒眾。⑦寄學:就是借住在他人家開設的私塾中讀書。

譯文

后來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家,滿面長須,身材魁梧,飄然若仙,我很恭敬地向他行禮。老人家告訴我說:“你是官場中人,明年就能考中秀才,為何不讀書呢?”我告訴了他緣故,并且請問老人家的姓氏和家鄉。老人家說:“我姓孔,是云南人。我曾得到邵雍所著的《皇極數正傳》,書中之術注定要傳給你。”我將孔先生邀請到家中,將這件事情告訴了母親。母親說:“你要好好地招待孔先生。”我請他為我推算命數,不管是多么細微的事情,結果都非常靈驗。我因此萌發了繼續讀書的念頭,就和表兄沈稱商量,他說:“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中開設私塾授學,我送你去那里,借住讀書非常方便。”于是我便拜郁海谷先生為師,重新開始了求學生涯。

解讀

袁了凡何以會遇到奇人孔先生呢?人生的際遇看似有很多偶然性,其實都有其必然性。上文提及袁了凡人品高尚,且對母親非常孝順,這是做人的基礎,此處更體現了他謙虛的美德,正是他有這些德行才使他遇見孔先生。雖然袁了凡開始對命理之學并沒有專門的研究,但他并沒有因先入之見而排斥未知的事物,相反卻非常恭敬地請教孔先生,這正體現了“謙受益”的道理。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機遇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正如老子所講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真正有德行的人,聽到了做人的道理后會努力地去踐行,而無知者聽到了聞所未聞的道理時則會表現為不屑一顧,甚至會覺得不嘲笑不足以顯示出自己的高明。

文中提到的邵雍,是北宋時著名的哲學家和易學家,是宋明理學創始階段的重要代表人物,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并稱“北宋五子”。《宋史》贊譽他“高明英邁,迥出千古”,其著作有《皇極經世》和《伊川擊壤集》等,其中《皇極經世》中的《觀物內篇》和《觀物外篇》是哲學思想的重要代表。《皇極經世》一書推衍的對象是宇宙演化和國家興衰大事,將人類歷史劃分為“皇帝王伯”四個階段:“三皇”(燧人、伏羲、神農)時以道教化人民,崇尚自然;“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時以德教化人民,崇尚禮讓;“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時以功勸化人民,崇尚仁政;“五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時以力統領人民,崇尚爭戰。而《皇極數正傳》則以個人命運作為預測對象,據說對于人生命理的推算非常靈驗,可惜現已失傳。坊間流傳有一本預測學的書《鐵版神數》,有人認為受到了《皇極數正傳》思想的影響。

邵雍是預測學大師,歷史上流傳著很多關于他的神奇故事。據宋朝朱《曲洧舊聞》記載,歐陽棐年輕的時候曾經前往拜訪邵雍,到了門口還沒有敲門,便見邵雍倒拖著鞋匆忙出來迎接,邀請他到屋里就座。二人在一起敘談了整整一天,邵雍主動將自己一生的經歷、所見過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學問詳細地告訴了歐陽棐。臨別的時候,邵雍還鄭重叮囑:“我講的這些你都記住了嗎?”歐陽棐當時感到非常奇怪。后來邵雍去世以后,朝廷賜他謚號“康節”,正好由擔任太常博士的歐陽棐負責撰寫謚文,至此方恍然大悟。

原文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①當十四名,府②考七十一名,提學③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復為卜終身休咎④,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⑤,某年當貢⑥,貢后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⑦,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⑧,當終于正寢⑨,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注釋

①童生:指通過縣學和府學考的學生。②府:古代地方行政機構,在重要的城市設立府。③提學:即提督學政,為專門負責地方文化教育的行政機構。④休:吉慶,美善;咎(jiù):過失,罪過。休咎:吉兇,善惡。⑤廩(lǐn):官府儲存糧食的倉庫。童生經過各級考試優異者,可升為廩生,由府、州、縣給予一定的廩米作為生活補助,稱為“補廩”。⑥貢:即貢生。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⑦尹(yǐn):舊時的知縣。⑧丑時:十二個時辰中的第二個時辰,夜里一點至三點。⑨正寢:房屋的正廳或正屋。終于正寢:即壽終正寢,指到了一定的年齡自然正常地死亡。

譯文

孔先生為我推算科舉考試的命數是:做童生時縣考是第十四名,府考是第七十一名,提學考是第九名。到了第二年我參加考試,三次考試的名次果然都與孔先生所算的完全吻合。他又為我推算了一生的運勢,說某年考第幾名,某年會補上廩生缺,某年會當上貢生,出貢后某年會出任四川一知縣,在任三年半即告老還鄉。五十三歲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可惜沒有兒子。我把他說的話都記錄下來,并且謹記在心。

解讀

孔先生為袁了凡推算了一生的運勢,從生平看,袁了凡是個很有個性的人,他自號“學海”,說明他對自己的學識才華很有自信,甚至還有一些自負。古代讀書人一般都會遵循孔子的教誨——“不語怪力亂神”,不去談論奇怪神異的事情。袁了凡作為一位儒者,何以會相信命理之學呢?從這一段可以看出,袁了凡先生在開始的時候對命理之學是持謹慎態度的。他第一次見孔先生時,請他為自己推算命數,即使是細微的事情都得到了應驗,然后才起了讀書之念。第二次請孔先生為自己推算學業情況,結果三次都考中了,而且每次考取的名次都跟孔先生推算的一致。經過這些驗證后,袁了凡才開始請孔先生為自己推算終身吉兇,可見他對于命理之學是相當謹慎的,既不輕易相信,也不武斷地否定,而是要以事實作為驗證,這種慎重的態度堪為世人效仿的典范。正如《論語》中所說的:“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說孔子遠離了四種不正確的認識態度,即不主觀臆測、不武斷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這一實事求是的寶貴品格是值得學習的。袁了凡先生對待命理之學也是如此,既不執著迷信,也不絕對否定,這是一種比較謹慎的態度。

佛教并不主張算命,更不主張以算命作為謀生的手段,將之稱為“邪命自活”。佛教雖然不主張算命,但也不是絕對地反對,我們知道在佛教里有《占察善惡業報經》,講的就是關于人的命數的推算。總體上看,佛教強調的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主張要多集善因,不必在意所感的果。我們所感的果、我們今生今世所受的報應,是往昔所造的善業惡業所產生的結果,所以最重要的是今生要集善業、造善因。所以針對命理之學,古德先賢有八個字值得我們銘記:“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只要去做善事、好事,不要去管前程如何。只要做了善事、好事,自然會有好的結果,我們經常說的“只管耕耘,莫問收獲”,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佛教講“菩薩畏因”,意思是菩薩怕造惡的因,而眾生則不然,眾生并不在意造惡的因,在乎的只是惡果,這是眾生與菩薩的差別。

與命理之學相聯系的是因果報應說,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周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家有“承負說”,《太平經》中講:前輩人行善或作惡會導致今人享福或受禍,同樣今人的善惡行為又會影響子孫后代。所以儒家、道家是站在家庭倫理的角度看待因果報應的,一個人不但要對過去祖先的行為承擔責任,而且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會對子孫后代有影響。佛教的善惡業報說則主張三世因果,自作自受,強調一切善惡行為的后果應當由自己承擔。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曾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人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用的。”佛教戒律方面,對老百姓影響最大的就是因果報應說。從中國歷史上看,因果報應說在輔助國家道德教化和安定社會人心方面曾發揮過一定的積極的作用。

原文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①,其名數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懸定②者。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師③即批準補貢。余竊疑之,后果為署印④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⑤,嘆曰:“五策⑥,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⑦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縣申文⑧準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⑨無求矣。

注釋

①考校(jiào):考試,考查。②懸定:預先算定。③宗師:明清時對提督學道、提督學政的尊稱。④署印:代理職務,此處為代理提學使職務。⑤備卷:科舉考試中預備推薦而未被錄用的考卷。⑥策:策論,古代議論當時政治問題、向朝廷獻策的文章。⑦博:學問淵博;洽:理解融洽;淹:文義透徹;貫:思想連貫。博洽淹貫:學問淵博,思想融貫。⑧申文:向上級行文呈報。⑨澹然:同“淡然”,即淡泊,不趨名利。

譯文

從此以后,凡是遇到考試,所得到的名次高低,都不出孔先生之前所預測的。唯獨推算我做廩生時應該領用的米是九十一石五斗,然后才能補升為貢生。當我領到七十余石米的時候,學臺屠宗師就批準將我補為貢生。我心中對于孔先生所推算的開始有所懷疑,后來果然被代理提學職務的楊公駁回。直到丁卯年(1567),殷秋溟宗師見到了我考場中未被錄用的試卷,不禁感嘆地說:“這五篇文章,就如同是五篇上呈給皇帝的奏折,怎么可以使這樣學問淵博、思想融貫的讀書人,老死于窗下而被埋沒呢?”于是就按照縣里的呈文準許補為貢生,連同此前所領的米加起來,總共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經過了這一次的波折,我更加相信人生的進退浮沉都是命中所定的,運氣來得快慢也都有注定的時間。因此我對人世間的事情看得很平淡,一切都聽其自然,再也不去刻意追求了。

解讀

這段話講的是袁了凡先生作為一個讀書人的親身經歷,他了解到了人的命運都有定數以后,變得淡然而無所求,陷入消極的人生態度之中。在古代社會中,讀書、考試是大多數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古人講改變人命運的因素有五種:一是命,二是運,三是風水,四是積功德,五是讀書。所以,讀書是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命運的方法之一,也就是說,讀書是決定人命運的力量之一,與“積功德”一樣,都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而改變命運。從佛法的角度看,決定讀書的好壞主要有兩種情況或者因素,一是天賦,二是福報。從天賦來講,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有差別,有的人天生聰明,有的人生來愚鈍,人和人之間的智力差別非常明顯。宋代的大文豪黃山谷,也就是和蘇東坡齊名的黃庭堅,在詩里講到“書至今生讀已遲”。佛教認為,書讀得好不好,與前世種下的因緣有直接關系,所以每個人的天賦都有差別。從因緣福報來說,很多人讀書,人很聰明,學習也很好,但是一到關鍵的考試時就發揮不出來。所以世間也有很多懷才不遇者,這是因緣福報的問題,原因就是佛教所講的業障。所以讀書的好壞不但要看天賦,還要看因緣福報,這是決定讀書好壞的兩個原因。

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樹立一個正確的讀書態度呢?首先我們要承認智力的差別,但同時也不能放棄今生的努力。不管是聰明還是愚鈍,今生的努力都可以彌補天賦的不足。雖說“書至今生讀已遲”,但“書到來生讀更遲”。讀書可以使人明理,這是古人讀書的重要原則。讀書不僅是要學習知識,更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古人講“學而優則仕”、“學以致用”,宋代儒學家說讀書能夠改變氣質,所以我們不是要死讀書,而是要努力實踐古圣先賢講的道理,效仿先賢,立身行道,知行合一,才能達到讀書的目的,達到讀書改變命運的目的。而單純死讀書,單純學習知識,不能把知識和道理運用到身心之中,往往書讀得越多貢高我慢之心越重,這樣對我們的人生就沒有實際的意義。從命運的角度來看讀書,我們不能消極等待,要通過讀書明白古圣先賢所教導的道理,明白做人的道理,“學而明理”、“學以致用”,這才是讀書最終的意義。

原文

貢入燕都①,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歸,游南雍②,未入監,先訪云谷會禪師③于棲霞山④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云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⑤,何也?”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來只是凡夫。”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⑥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⑦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⑧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注釋

①燕都:即北京。②南雍:南京的國子監。明朝時期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③禪師:佛教中禪宗的僧人,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中影響最大的一派,以參禪悟道、明心見性為宗旨。④棲霞山:又名攝山,在南京市,為中國佛教宗派三論宗的祖庭,歷史上也曾是禪宗的重要道場。⑤妄念:邪念,私心雜念。⑥陰陽:中國古代哲學中所講的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系的力量。⑦的:的的確確的意思。⑧妄語:即說謊話,為佛教戒律所禁止。

譯文

我當上貢生以后就到了北京,在國子監讀書一年。在此期間,終日靜坐,而不閱讀任何書籍。到了己巳年(1569),回到南京的國子監讀書。在進南京國子監之前,到棲霞山拜訪了云谷法會禪師,與他在禪室之中相對而坐,三日三夜未曾合眼。云谷禪師問:“凡夫之所以不能成為圣人,就是因為有妄念所纏縛。你已經坐了三日,竟然沒有起一個妄念,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回答說:“我的命運已經被孔先生算定了,榮辱有時,生死由命,都有定數。所以我即使想要起妄念,也沒有什么可以起的了。”云谷禪師笑著說:“我原以為你是位了不起的豪杰之士,原來不過是一個平庸的凡夫罷了。”我問其中的原因,禪師回答說:“平常的人不能去除胡思亂想,所以總是被陰陽所束縛,怎么會沒有氣數呢?但是只有凡人才會受制于氣數,極善的人氣數固然約束不了他的命運,極惡的人氣數也約束不了他。你二十年來被孔先生算定,絲毫沒有改變過一絲一毫,難道不是平庸的凡夫嗎?”

我問云谷禪師:“難道氣數可以逃避嗎?”云谷禪師毫不遲疑地說:“命運是由自己所造的,幸福也是由自己所求的。古代經典中所講的這一道理,的的確確是至理名言。在佛教經典中也說:‘求富貴就能得到富貴,求生男生女就能得到男女,求長壽就能得到長壽。’妄語是釋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根本戒律,諸佛菩薩難道會以假話騙人嗎?”

解讀

這段話講袁了凡先生見到云谷禪師以后,對命運有了新的認識,開始由凡夫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轉變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即命運是由自己所造的,幸福也是由自己所求的。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說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貧富貴賤都由上天所定的,個人的努力是沒用的。這是我國很多老百姓的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云谷禪師認為這是平庸的凡夫的見解,只有平常凡庸者才會被命運所拘束,而大善、大惡之人,命運是拘束不了他的。云谷禪師是明朝的一代得道高僧,他的修行功夫非常高,“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是他傳授給世人改變命運的方法。

轉變命運的關鍵是什么呢?那就是一個人要有可塑性,命運能否改變的關鍵是要看自己不良的脾氣、性格、習慣等等能否改變。佛教講“命由心造”,如果一個人固執己見,我慢心重,那么他就很難改變自己,命運也就很難改變。正如我們看到的,生活中有些人在面對信仰的時候,要么不信,甚至極度反對,要么不加辨別,盲目迷信,這兩者都容易走向極端。其實這兩種情況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頑固、偏執的表現,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種可塑性。如果想要改變命運,那么首先要對自己不好的方面進行反思、改過,否則,命運很難轉變。袁了凡先生在此前的二十年間被命運所纏縛,不曾有一絲一毫的改變,就是因為未曾改變過自己的脾氣、性格和不良習氣。

命運是什么?北宋的宰相呂蒙正說過:“時也,命也,運也”。古往今來多少偉人英雄,縱然是文韜武略,如時運未到,依然難免厄運,如孔子有陳蔡之厄,韓信受胯下之辱。所以時運未到之時,應該安貧樂道,相信人的命運不可能一成不變,不是一輩子都不改變的。既不可能一直得意,也不可能永遠倒霉,人生總會有吉兇禍福,對此應該有正確的認識。所以呂蒙正說“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當我們運氣好的時候,要淡然,不能得意忘形。從佛教來講,這都是我們過去所造的善因、善業,加上今生的努力,才會得到善的福報,這并沒有什么值得驕傲和得意的。同樣,當我們倒霉的時候,也要淡然,不要消沉,應該努力發奮,相信否極泰來,終會有轉機的時候。其實對凡夫來講,最可怕的并不是失意之時。失意之時,往往會對人生有所反省、反思,會對人生有深層的思考。對凡夫來說,最可怕的恰恰是在人生得意、一帆風順之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相倚,這是一種必然。得意忘形之時,災禍容易隨之而來,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就像有些人得意地炫耀“我從來不會感冒、生病”,結果說完之后馬上就生病了,這些雖是生活中的小事,可是卻屢屢出現。不只是小事如此,大事亦然。所以我們在對待命運時,在人生的順境中,更應該居安思危、多些憂患意識。此外,一個人的命運首先是和這個國家、這個時代息息相關的。如有些人命好、運好、財運很好,如果趕在改革開放前,比如別人一月掙一百元,他可以掙二百元,僅此而已;但若趕在改革開放后,人與人之間的命運就會有天壤之別。所以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個人的成就不光取決于個人的稟賦和努力,還離不開時代的發展,尤其是社會進步和國家的強盛對個人命運的改變最為重要。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就,都要心存知足、感恩之心,要盡到自己本分。今日社會日益彌漫著暴戾之氣,有的人內心不平,心懷不滿,甚至對社會充滿著仇視心理,有的人眼高手低,不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牢騷不斷,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原文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①,不離方寸②,從心而覓,感③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內省④,而徒向外馳求⑤,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注釋

①福田:佛教中講的可以培養福德的地方。凡是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就可以獲得福德,就像農民耕田,能有收獲,所以把佛、僧、父母、悲苦者稱為福田。②方寸:心。③感:心、意識的反應。感通就是指一方的行為、心念感動對方,從而引起相應的反應。④躬:自身;省:省察,檢查。反躬內省:回過頭來檢查自己,向內省察自心。⑤馳求:奔走追求。

譯文

我對此有疑惑,所以進一步問云谷禪師:“孟子說:‘凡是能夠求而得到的,必定是自己做得到的事。’道德仁義可以通過努力得到,功名富貴怎么能夠求得呢?”禪師說:“孟子的話沒有錯,是你理解錯了。六祖慧能禪師說過:‘一切福田,都離不開我們的心。從心上去下功夫尋找,就能夠因感應而得到。’所以從我們心上去求,不但能夠成就道德仁義,而且能夠得到功名富貴。內在的道德仁義和外在的功名富貴都能夠得到,這種求法對我們是有益的。如果不能反過來去省察我們的內心,而只是一味地向外去追求名利,即使有方法、有手段,但是能否求得到,還是要看命里有沒有。這種向外追求既無助于內在的成就,也無法獲得外在的名利,所以是毫無意義的。”

解讀

這段話講的是袁了凡先生自己內心的疑惑,他認為孟子所說的“求則得之”是指仁義道德,這是自己可以努力做到的,而功名富貴是不能求得的。云谷禪師認為,這是對孟子“求則得之”的誤解,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過,一切福田都不離開我們當下的一顆心,從心上去下功夫尋找,就能得到感應,不但能得到內在的仁義道德,而且能得到外在的功名富貴。這種求法,才是有益的,才是真正的求。相反,如果不能向內明察,而只是一味地向外追逐名聞利養,即使用了一些方法和手段,但是最終能否求得到,還要看我們命里有沒有。這種一味外求,既無助于我們獲得內在的成就,也無法獲得外在的名利,“內外雙失”,所以是毫無意義的。

“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這句話非常重要。因為在人世間,有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把握的,像我們的家庭出身、我們的父母,都是無法自主選擇的,像這樣無法自主選擇的事情還有很多。運氣好壞、成功與否,也不是全由自己控制的。“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也就是說,如果命里有,你求就能得到,否則就是非分之想。像有些乞丐,希望自己可以成為皇帝,這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無疑是癡人做夢。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改變命運,要根據我們的能力,認識自己的能力和福報大小,以及自己能做多大的事情,不能異想天開。“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這句話看起來和前面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有些矛盾,其實不然,“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強調命運是可以改變的,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而“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則強調每個人命運的差別性,指出了向外追求的局限性。所以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規律、認識自己,不要向外貪求,不要固執狂妄,不要走極端。我們知道,今生今世有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左右的。有的人有很高的地位、很好的名聲,非常受人尊敬,從佛教來講,這些都是前世種下的善根因緣,所以今生才會得到如此大的福報。同樣是做生意的人,同樣付出了辛苦,但往往有人賺錢,有人賠錢。讀書亦然,同樣是辛苦地讀書,但是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績卻不一定成正比,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命運是有差別的。有的人今生今世有錢、有地位、有名聲,擁有財富和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是有多大的本事,有多了不起。因為從佛教來看,今生今世所謂的成功和名聲,這一切的福報,都是無始以來累積而成,都是天時地利各種因緣和合的結果,我們擁有這些福報沒什么可得意的。所以要正確看待命運,通過學習《了凡四訓》,對于這兩方面,我們應該有正確的認識。

原文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云谷曰:“汝自揣①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地之穢②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③為不育之根,余矜惜④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⑤,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⑥,宜無子者六。其余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注釋

①揣(chuǎi):思量,考慮。②穢:骯臟。③忍:此處為殘忍、心腸硬、缺乏悲憫心的意思。④矜(jīn)惜:過于愛惜。⑤鑠(shuò):熔化。鑠精:消耗精力,耗費精神。⑥葆:保養;元:元氣,指人的精氣;毓(yù):養育,培育;神:精神。葆元毓神:就是指保護身體,調養精神。

譯文

云谷禪師又問:“孔先生算你一生的命運到底怎樣呢?”我將詳情告訴了他。禪師接著問:“你自己想一想,是否應該科舉考中?是否應該有兒子?”我思考省察了很久,回答說:“是不應該得到。科舉考中而做官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的福薄,又不能累積功德善行,以培厚福。同時又沒有耐心去處理繁雜瑣碎的事情,心胸狹窄不能容忍他人。有的時候還會以聰明才智壓制他人,心里怎么想的就不加考慮貿然去做,輕率地亂講亂談。這些都是福薄的表現,怎么能夠科舉考中取得功名呢?骯臟的土地上才能夠生長生物,水過于清澈則沒有魚,我過分喜歡清潔,有時甚至不近人情,這是不應有兒子的第一個原因。和氣能生育萬物,而我的性情暴躁,易發怒,這是不應有兒子的第二個原因。仁愛是生生不息的根本,缺乏悲憫心是不能生育的根源,我因為太愛惜自己的名節,常常不能舍己救人,這是不應有兒子的第三個原因。說話多了容易耗氣,影響身體健康,這是不應有兒子的第四個原因。喜歡飲酒沒有節制,致使精力消耗過多,這是不應有兒子的第五個原因。喜歡徹夜長坐,不知保護身體和調養精神,這是不應有兒子的第六個原因。此外其他的不良習慣習氣還很多,無法詳細地列舉。”

解讀

這段話講的是云谷禪師讓袁了凡審視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科舉考中的福德,有沒有生兒子的因緣。反省是認識自己、改變命運的重要方法,所以儒家強調“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吾日三省吾身”。袁了凡反省自己的性格,反省自己的習慣、習氣,認為自己確實沒有做官的福相,沒有生兒子的因緣,沒有長壽的福報。做官要有福德——積德培福、寬厚容人、謹言慎行等,這都是袁了凡所欠缺的。此外,他還有潔癖、易怒、缺乏悲憫心、話多耗氣、飲酒過度、不知保養身體等過失習氣,這都是沒有兒子的因緣。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的命運,在唯識宗上講“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也就是說每個人今生的性格和習慣,都由前生的業因所決定。同樣,每個人今生的習氣、習慣和性格,又會作為一種新的力量,把我們阿賴耶識的種子熏習和強化,種子與現行是一種相互熏習、相互加強的,善繼續為善,惡相續為惡。對修行而言,習慣和性格的改變至關重要,倘若能改變自己的性格,那么命運也會就此改變。“命由我作”,怎樣作?首先要從轉變自己的心念開始,從做人處世開始。只有改變了自己的不良習慣、習氣和不好的性格,命運才能真正地改變。

原文

云谷曰:“豈惟科第①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②,幾曾加纖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③焉無后者,德至薄也。”

注釋

①科第:科舉考試。②篤(dǔ):忠實,忠厚。③斬:斷絕。

譯文

云谷禪師聽了袁了凡先生自我反省的話后,接著說:“豈止科舉是這樣,世間的事無不如此!人世間能夠享受千金產業的,一定是有千金福報的人;享受百金產業的,一定是有百金福報的人;應該餓死的,一定是命中注定餓死的人。上天不過就每個人善惡本性如實地對待他,何曾增加一絲一毫喜好或厭惡的念頭?就以生兒子這件事來說吧,累積了百世功德的人,一定會有百世的子孫來保住他;累積了十世功德的人,一定有十世的子孫來保住他;累積了三世或兩世功德的人,也必然有三世或兩世的子孫來保住他;至于那些子孫斷絕沒有后代的人,是由于其功德極為薄弱的緣故。”

解讀

“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何為享千金、百金之產?首先,花掉的錢才是自己的,擁有的萬貫家資未必是自己的。守財奴終生以積聚財富為樂趣,舍不得用,這樣再多的家產都算不上真正擁有。但花掉并不是揮霍掉,那是折福報的,是應該反對的。正確的辦法是合理地使用,尤其是慷慨施舍,用于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所謂“千金散盡還復來”,有這樣的氣概方為享千金、百金的人物。其次,在當今男女平等的時代,文中的“子”可以作子女講。因古代社會男女不平等,所以有男尊女卑、生兒養老等觀念,現在時代發生了變化,男女平等,兒子女兒都一樣,都可以繼承父母的志向和產業,把家族發揚光大。

“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中國的歷史經驗認為,不論是個人,還是一個王朝都是如此。比如周朝享國八百年,這是由于周王有立國八百年的功德;個人也是一樣,古圣先賢如孔子、張道陵天師,他們創立了儒家、道教,他們的子孫后代在歷朝歷代一直享有國家的恩榮。按照中國傳統的思想來說,這是由于他們道德的感化,也就是《周易》里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北宋時期的范仲淹,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他的一生立義莊、設義田、建義學,功績卓著,相傳他的家族八百年一直長盛不衰,子孫后代繁衍不息。我們現在去泰州、蘇州等江南之地,都能看到后人建范仲淹故居、博物館、紀念館或范公祠等來紀念他,這與他的德行不無關系。

原文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①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②,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③之身,豈不能格④天?《太甲》⑤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⑥配命⑦,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兇。若言天命⑧有常,吉何可趨?兇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汝信得及否?”

注釋

①發:獲得,考中。古代科舉考試應試得中稱為發科或發甲。②包荒:包容荒穢,也就是寬宏大量的意思,對別人的缺點能夠包容。③義理:符合倫理道德的行事準則。④格:感通,感動。⑤《太甲》:《尚書》中的一篇,商代開國重臣伊尹所作。⑥永言:常說,即古圣先賢常說。⑦配命:上合天心,即所作所為要合乎天道。⑧天命:上天之意旨,由天主宰的命運。

譯文

“你現在既然已經知道了自己的缺點,就應該將先前無法考中科,以及不能生兒子的種種薄福之相,盡心盡力地改正過來。務必要累積功德;務必要寬宏大量,包容別人的缺點和過錯;務必要和顏悅色,慈悲待人;務必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愛惜自己的精神。從前的種種過失要堅決地改正,就像是昨日的舊我已經死去;從今以后的種種善行,要努力去實行,猶如新我從今日剛剛出生。這是因遵循天理道德而重生之身,不再是血肉之身。我們由血肉所構成的身體,尚且有一定的命數;而義理道德之身,哪有不能感動上天的道理?《尚書·太甲》說:‘上天所加的罪孽,或許還可以逃過;但是自己所造的罪孽,那是必然要受到惡報,是無法逃避的。’《詩經》中說:‘古圣先賢常說,要使自己的所作所為合乎天道,自己就會求得更多的福報。’孔先生推算你無法得到科第功名,也不能夠生兒子,這是上天所降的罪孽,還可以避免和改變;你現在擴充自己的德行,盡心盡力廣行善事,多積累陰德,這是自己所造的福德,怎么不能得到應有的福報呢?《周易》是為高尚有道德的君子來籌謀的,使其趨向吉祥、避免兇險。如果說天命是固定不變的,又怎么能夠趨向吉祥呢?又如何能夠避免兇險呢?《周易》開篇中即說:‘能夠經常行善的家庭,必定會有綿延不斷的善報傳至子孫。’你信得過這個道理嗎?”

解讀

這段講的是如何改變命運。改變命運就是要從改變自己的習慣、改變自己的性格、改變自己的不良嗜好做起。只有徹底改變,如云谷禪師所說的“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與以前的舊我一刀兩斷,這樣命運才會隨之發生改變。請大家一定要仔細體味“汝信得及否”這句話,佛教中講“信根”是五種善根之一,“信”不是盲目的迷信,“信”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之上的。能夠聽聞“命由我作”的道理,是很大的善根因緣;聽而能信,信而能行是很大的福報。世間有許多人,有無數受苦的人,都不一定能有機緣聽聞到“命由我作”這樣的道理。像《了凡四訓》這樣的善書、儒釋道各種經典以及勸人向善的經典有很多,但并非人人得見,并非人人都能從中受益。能夠聽聞到這樣的道理,也需要很大的善根因緣和福報,聽聞之后能信和行,則需要更大的福報和善根因緣。在這世間確有很多人在受苦,但他們卻沒有辦法改變命運,因為沒有這樣的善根因緣和福報。最近有一則新聞報道,說中科院的一位教授在山東平邑縣農村調研后發現,因為受到化工、地下水、農藥等污染,平邑縣很多人得了癌癥,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他們生活在農村,無法搬遷,無法離開這片世世代代生養他們的土地,也就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他得出一個結論:勤勞未必致富,這是世上很多受苦的可憐人真實的生活寫照。世間有很多可憐人無法聽聞到可以改變命運的道理,如果聽聞到道理后能努力去做、去行,能夠“信得及”,并且能夠做得到,那就難能可貴了。大家有緣、有幸,能夠聽聞、學習《了凡四訓》,能夠接受其道理并努力地去實踐,這就是我們的善根因緣和福報,應該感到慶幸并且要珍惜。

原文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①,為疏②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云谷出功過格③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④,以期必驗。語余曰:“符箓⑤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⑥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⑦’。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后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后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至‘修身以俟⑧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⑨,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⑩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注釋

①發露:流露,表白。②疏:佛教、道教中拜懺時所焚化的祝告文。③功過格:道教及民間流傳的逐日記錄自己善惡行為以自勉自省的簿格。④準提咒:佛教準提菩薩的咒語。整體咒語為:“南無颯哆喃(nā mó sà duō nán),三藐三菩陀(sān miǎo sān pú tuó),俱胝喃(jù zhī nán),怛侄他(dá zhí tuō),唵折戾主戾(ǎn zhé lì zhǔ lì),準提娑婆訶(zhǔn tí suō pó hē)。”⑤符箓:符和箓的合稱,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亦稱“符字”、“墨箓”、“丹書”。⑥混沌:中國古代傳說的世界未開辟之前的狀態。⑦貳:不同。⑧俟:等候。⑨覬(jì)覦(yú):渴望得到不應該得到的東西,即非分之想。⑩造:達到。先天:與生俱來,命之所有。實學:真實受用的學問。

譯文

我完全相信了云谷禪師的話,誠懇地禮拜并接受了他的教誨。因此將往日的過錯,在佛前毫無隱瞞地表白出來,并寫了一篇疏文,先求能夠得到科第,立下誓愿做三千善事,以報答天地祖宗的深厚恩德。云谷禪師拿出“功過格”送給我,要我按照功過格所定的方法去做,每天將做過的事情都記錄下來,做了多少善事就在功過格上記下多少數,如果做了惡事,就依照惡事的大小多少,而與做過的善事相抵消。禪師又教我誦持準提咒,以此希望我所求的事情能夠得到效驗。禪師對我說:“善于符箓的術士說:‘不會畫符會被鬼神嘲笑。’而且有一個秘密傳授的訣竅,只是不動心而已。拿起筆來畫符的時候,先把萬緣放下,一點雜念都不生起。就在這念頭不起之際,點下一筆,稱之為‘混沌開基’。由此一筆開始一揮而就,更無一絲雜念,那么這道符箓就會靈驗。凡是向上天祈求,希望改變自己的命運,都要從無思無慮處下功夫,這樣才能獲得上天的感應。孟子在論立命的學問時說:‘短命與長壽,這二者是沒有分別的。’短命與長壽本來是人生之中完全不同的兩種情況,當一個人的妄想消除,沒有一絲念頭的時候,哪里還有短命和長壽的分別?以此類推,就會懂得富有和匱乏也是沒有分別的,只要安分守己,富有的人可以長久地保有福報,匱乏者也可能轉變成為富有者。困頓與發達也是沒有分別的,失意的時候坦然面對,就會逐漸變得越來越順利;得意的時候淡然,戒驕戒躁,就會避免禍患。短命和長壽也是沒有分別的,不管是長壽還是短命,都應該珍惜生命,實現人生的意義。一個人生活在世間,只有生死的問題是最大的,明白了短命與長壽是一樣的道理,那么人生中的順境與逆境等也都包括在里面了。至于孟子所說的‘修身以俟之’這句話,就是指行善積德以及祈禱上天的事。說到‘修’,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會犯下各種過失甚至罪惡,都應該像治病一樣清除它們。說到‘俟’,就是等候的意思,也就是說一絲一毫非分之想生起的時候,一絲一毫妄念起起落落的時候,都應該完全斬除它們。能夠做到這樣的程度,就已經達到了圣人本來的境界了,這種修行的功夫便是世間最真實受用的學問。你現在還達不到心中沒有雜念的地步,但是如果能夠持誦準提咒,不要用心去分別功德,也不必去管念了多少遍,只需靜心念誦,不要間斷,念到純熟的時候,雖然口中在念心中卻不覺得在念,而口中不念的時候心中卻還是憶念不斷。如果能夠這樣持續下去,直到所有的念頭都不再生起的時候,那么念咒自然就能夠靈驗。”

解讀

這段話講的是了凡先生聽了云谷禪師的教誨,從懺悔業障、發愿行善、對待命運的正確態度三個方面來改過積善、改變命運的具體實踐。

第一是改過自新,發露過惡,把自己的過失和罪惡在佛菩薩、長者和他人面前表達出來,懺悔自己的業障,這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朱子治家格言》中說:“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所以有了過錯,不應隱瞞掩飾,而應發露懺悔。在《普賢行愿品》里面講到懺悔業障是菩薩要修的十大善行之一,普賢菩薩發愿懺悔業障:“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袁了凡把自己的過惡和罪業寫成疏文,在佛菩薩面前訴說,發露自己的過失,這樣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力量的加持,這是改過自新的第一步——懺悔業障。

第二是發愿。袁了凡首先發愿行善事三千件,借助佛菩薩的加持和自己的愿力,來報答天地祖宗的恩德。這里提到的“功過格”,就是用以記錄每天做過的事情的簿格,做了多少善事就在功過格上記下多少數,如果做了惡事,就依照惡事的大小多少,而與做過的善事相抵消,以此勉勵鞭策自己止惡行善。準提咒,是依靠神力來攝持,是中國漢傳佛教寺院里早晚念誦的十小咒之一。準提菩薩通常被認為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化現,是佛的化身,所以準提菩薩在佛教里是三世佛母準提菩薩。這里說到準提咒的力量非常大,根據佛經經典記載,持誦它有十大功德,如滅罪障、除疾病、增福慧等等。這里所講的持誦準提咒,其實和念誦觀音菩薩圣號、地藏王菩薩圣號、阿彌陀佛佛號,以及觀音菩薩六字大明咒等,其功德都是一樣的。持誦咒語,念誦佛菩薩的圣號,關鍵是不動念、無思慮,萬緣放下,一心持誦,這是得到佛菩薩加持、得到佛菩薩感應的關鍵。“符箓”是道家畫符,畫符之所以能夠靈驗,最關鍵的就是在念頭不生起的時候來畫符,這里借用道家符箓來說明持誦咒語的功德和感應的力量。“心不分別”是不要起分別功德大小等雜念,這樣才能夠得到感應的力量。

第三點是以孟子的立命之學來說明對待命運應該有正確的態度。這段話出自《孟子·盡心上》,原文中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這是從理論上進一步闡釋立命之學,以上文的貧富、貴賤、夭壽為例來說明立命之學,說明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命運。尤其是短命和長壽,這是人生的大事,只有參透了生死,才能坦然面對夭壽。這里講到“覬覦”,覬覦是渴望得到不應該得到的東西,也就是非分之想。“將迎”,是指心有希求,希望得到,跟“覬覦”意思相近。這里講到命里不該得到的,就不要做非分之想,這跟一開始的“命由我作”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不然。我們應該認識我們自己,就像袁了凡,因為他讀書讀得很好,學問非常好,所以他有能力考中科舉,然而他命中本來不該考中進士,但他通過行善積德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最后中了進士。這是說他有這個能力,但是他沒有這個命。相反,如果沒有任何能力,沒有讀過書,異想天開想去讀大學,讀研究生,做教授,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非分之想。這也就是“覬覦”和“將迎”的意思。同樣,本來地位非常卑微但是卻想成為地位尊貴的人,甚至想當皇帝等,也是非分之想。對自己人生命運中的貧富、貴賤、生死要參透,這個道理大家要仔細地體會。

原文

余初號①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②也。從此而后,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④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注釋

①號:古人除姓名、字之外,另起的稱謂。一般人不直呼其名,而是稱呼其號,以示尊重。②窠(kē)臼(jiù):比喻舊有的現成套路,指既有的成見。③戰兢(jīng)惕厲:小心謹慎,警惕激勵。④屋漏:古代室內西北角的小帳中安放神像且為人所不見的地方。

譯文

我原來的號叫學海,自從聽了云谷禪師的教誨后便改號為了凡。意思是領悟了立命的道理,不再落入凡夫庸俗的見解中。從此以后,我終日小心謹慎,便覺得與從前所作所為大不相同。以前只是悠悠忽忽、隨隨便便過日子,現在則總是能自我警惕、戰戰兢兢。即使在黑暗室內的無人之處,也總是害怕得罪了天地鬼神。遇到有人憎恨我、毀罵我,也能夠平靜安然地容忍和接受。

解讀

這段話講的是袁了凡懂得了立命之學以后,為人處世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首先是把自己的號改了,他以前叫學海,這是非常大氣的名字,既體現出他博學多聞的特點,同時也反映出他頗為自負的性格。因為他很喜歡讀書,學問非常好,所以他常常自視甚高,學海之名恰恰體現了他的性格。袁了凡以前完全安于命運,這是凡夫的所作所為,自從聽了云谷禪師的立命之學以后,開始改造自己的命運,從凡夫向圣賢轉變。那么凡夫跟圣賢有什么區別呢?凡夫無所畏懼,放任自流。而現在他立志做圣賢,就要戰戰兢兢、小心謹慎,做事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也就是在沒有任何人看見的無人之處,也要嚴格要求自己。這里講到“暗室屋漏”,屋漏是古代房屋西北角放神像的地方,是古人祭祀神靈的地方。這地方平時不為人所見,所以叫屋漏。它跟暗室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指人所看不見的地方。在屋漏暗室等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依然能嚴格要求自己,如同神靈在看著自己,這是古人“慎獨”的修行方法。這里特別講到袁了凡先生前后的差別:在接受立命之學并努力實踐之后,遇到別人憎恨他、毀罵他,也能平靜安然地容忍和接受。這就是他修行的功夫和得益之處。當自己修行不夠的時候,往往看誰都不順眼,看到的都是別人的過錯,看到的都是別人的不是;相反,當自己身心清凈的時候,看誰都會覺得喜歡。大家要特別注意凡夫和圣賢的差別:凡夫胡作非為、無所畏懼,圣賢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正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看古人的書,不要被“圣賢”兩個字嚇住,因為圣賢原本也是凡夫。只要一念向善,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一念為惡,一念為私,人人皆是凡夫。凡夫與圣賢只在一念之間。

原文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①中式矣。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②,而醉后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自己巳歲發愿,直至己卯歲,歷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時方從李漸庵入關③,未及回向④。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汝天啟。

注釋

①秋闈:科舉考試中的鄉試,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稱秋闈。②操持:堅持善行,堅守立身處世的原則。③關:山海關。④回向:將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眾生,使眾生也能夠得到利益。

譯文

到了第二年,我參加了禮部的科舉考試,孔先生推算我應該考第三名,實際卻考了第一名,他的預言這次沒有靈驗。到秋天的鄉試,竟然考中了舉人。然而反省自己的心念和行為,還是有很多過失。例如有時看到善行雖然也去做,但是做得有些勉強,不夠積極。有時雖然也去幫助別人,但是心中卻常常有疑慮,所以不能果決地付諸行動。有時雖然做了善事,但是口中卻會說些不當的話。清醒的時候能夠約束自己,可是一旦喝醉了酒,就會肆意放縱自己。所以雖然做了一些善事,累積了功德,但是拿來抵過,等于是虛度了光陰。我從己巳年(1569)發愿,直到己卯年(1579),總共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才將這三千件善事完成。這時剛跟隨李漸庵先生入山海關回到關內,沒有來得及將此三千善行回向。到庚辰年(1580)回到南方,才禮請性空法師、慧空法師等在東塔寺禪堂中做了回向儀式。這時,我又發起了求子的愿,又許了做三千件善事。到辛巳年(1581),生下了你,取名天啟。

解讀

這段講的是袁了凡先生自己修行、發愿之后,改造命運的效驗或效果,即命運由此開始發生了改變。本來孔先生算他在禮部科考時應考第三名,結果他卻考了第一名,而且秋天的鄉試他也考中了。袁了凡先生細細地反省自己還有哪些細微的過失和不圓滿處。這里面講到的“回向”,是普賢菩薩十大行愿之一。若僅僅把自己修行的功德給自己,那么這樣的功德很有限。若能以平等心、慈悲心來做回向,把自己修行的功德轉給所有眾生、所有冤親債主,那么這樣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這一段特別講到命運不是定數,是可以改變的。袁了凡先生通過反思自己、反省自己在行善中細微的過惡和不圓滿的地方,努力修持,從而改變了自己命運的定數。袁了凡先生所做的,可謂達到了孔子所講的“四十不惑”的境界。首先,“不惑”是從理上明白,煩惱為“惑”,智慧為“不惑”。其次從事相上看,為私、為欲、為惡都是“惑”,相反,為公、為他、為善都是“不惑”。不過,“不惑”更多的是從理上明白,進而還要一步步努力去踐行、去修持。正如佛經上講“理需頓悟……事資漸修”,也就是說理上可以當下明白,事上還得一點一點地做。孔子說“四十不惑”,到了七十才“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才真正達到理事合一、知行合一的圓融境地。

原文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①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歷日之上。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愿,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②,授③寶坻④知縣。

注釋

①輒(zhé):總是。②登第:科舉考中進士。③授:委派,任命。④寶坻(dǐ):今為天津市轄區之一。

譯文

我每做一件善事,就隨時用筆記錄下來。你的母親不會寫字,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鵝毛管印一個朱砂圈在日歷上面。所做的善事或者是施舍食物救濟窮人,或者是買來活的動物將它們放生,多的時候一天甚至能蓋十幾個圈。到癸未年(1583)八月,所許的三千善事的愿已經完成了,再次禮請性空法師等,在家中做了回向儀式。九月十三日,又發起了求考中進士的愿,許下做善事一萬件。到丙戌年(1586)考中進士,朝廷委派我出任寶坻縣的知縣。

解讀

這段講的是袁了凡的妻子很賢惠,助夫成德,夫妻二人共同行善來改變命運、改善心性。因為夫妻是共業所感,二人有著共同的業力,所以夫妻共同行善,成就善業,有助于共同命運的改變。行善的方法有很多,有時是救濟貧窮之人,有時是放生等等,在后面第三篇《積善之方》中,從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十個方面,詳述行善的方法。

關于放生這個問題,在今天全球化與工業化的時代,與古代小農社會有著很大的差別,對此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和辨別。放生本來依據的是佛教的“不殺生”戒律,以及佛菩薩愛惜物命的慈悲精神,所以倡導保護生命,積極地放生、護生。放生是佛教里的一種善行,可以得到健康長壽等功德,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佛教信徒卻存在很多誤區。有的人認為“放得越多越好”,所以就拼命買螺螄、泥鰍這些價格便宜、數量眾多的動物來放生,純粹是為了追求功德。有的地方還因為“放生”而產生出“產業鏈”,如有人捕魚、捕鳥專供放生,上游有人放,下游有人等著捕撈。本來是救護生命,最后卻變成了折騰、傷害生命,這樣就違背了“放生”的本來精神。有些寺院的放生池里,因為信眾大量放生巴西龜,結果導致池塘里原有的物種無法生存。所以,一定要走出“放生”的誤區,提倡科學放生。此外,放生是為了培養慈悲心,所以要提倡隨緣放生,不能單純為追求功德而放生。比如在路邊看到有人提了烏龜、甲魚等物命,它們馬上要被賣到飯館里去被人殺掉,如果恰好碰上了,就可以隨緣買下來放生,這就符合佛教的精神。科學放生,隨緣放生,而不是為了追求功德而“放生”,這才是正確的放生方法。所以,任何一種善行或修行的方法,都要善于加以抉擇。

原文

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晨起坐堂①,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于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汝母見所行不多,輒顰蹙②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厘七毫。余為區處③,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④有此事,心頗驚疑。適幻余禪師自五臺⑤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⑥,請其就五臺山齋僧⑦一萬而回向之。

注釋

①坐堂:古代官員坐在衙門大堂中辦公,或審問案子。②顰(pín)蹙(cù):愁眉苦臉的樣子。③區處:處理,籌劃安排。④委:實屬,確實。⑤五臺:即五臺山,佛教名山,為文殊菩薩道場,在今山西省忻州市。⑥俸銀:官員俸祿。⑦齋僧:出錢辦置齋食供養僧眾。

譯文

我上任以后,準備了一本繪制有空格的小冊子,題名為《治心編》。每天早晨起來,在公堂上審案時,令家中隨從將其帶來交給差役,放置在案頭,所做的善事和惡事,即使是非常微小的,也都要記錄下來。到了晚上,就在庭院中擺設桌子,效仿趙閱道焚香稟告天帝。你母親看到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經常皺著眉頭憂愁地說:“我以前在家的時候,可以經常幫助你做善事,所以三千件善事可以順利完成,現在許下了做一萬件善事的愿,可是衙門之中沒有什么善事可做,什么時候才能夠完成呢?”就在這一天的夜里,我夢到了一位天神,我向他說起一萬件善事難以完成的原因。天神告訴我說:“僅你下令減收縣里百姓糧租這件事,就可以抵得上完成了一萬件善事。”原來寶坻縣的田地賦稅,每畝要交二分三厘七毫,我覺得太高,經過詳細的籌劃安排,減至一分四厘六毫。這件事確實是真實的,我心中感到非常驚訝,并且還有些疑惑這件事是否真的可以抵得上一萬件善事。恰好這時幻余禪師從五臺山來,我告訴了他夢中的事,并且問他這件事是否可以相信。幻余禪師回答說:“如果善心真誠懇切,即使是一件善事也可以抵得上一萬件善事,你下令減收糧租,全縣上萬的百姓都受到了你的恩惠呢!”我聽了禪師的話后,立即捐獻出了我的俸祿銀兩,請他在五臺山代我設齋供養一萬個出家僧人,并且做了回向。

解讀

這段講的是袁了凡先生依據“功過格”來修行的方法,他把自己的“功過格”稱為《治心編》。趙閱道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大臣,在《宋史》里有他的傳記。他曾做過太子太保,也就是太子的老師,地位非常高,而且他還是一位著名的居士,《五燈會元》記載他聞雷聲而開悟。趙閱道是按“功過格”來修行的,袁了凡先生也效仿趙閱道的修行方法,每天把自己的善惡事、心得體會、所思所想都記錄下來,夜晚的時候還要焚香告帝,借助神力來護持,所謂心存善念,天必佑之。根據“功過格”的記載,善事、惡事有大有小,普通的善事惡事,一般都是一件算一件,但遇上大善大惡之事,那就一件等于幾十甚至上百件。有的一件大善事,比如“救人一命”,相當于一百件善事;還有比如助人免于墮胎,保住了孩子的性命,做了這一件等于五十件善事。反之亦然,如果殺生,就相當于犯了一百件惡事;如果墮胎,就等于犯下了五十件惡事。

袁了凡還用俸銀供養僧人。在佛教里常講,做善事一定要用凈資,也就是用干凈的錢財,即不是偷來、騙來、搶來的,而是依靠你的勞動以及正當的渠道得來的錢財,這樣來布施才有功德。否則,即使做了善事,也有過失。關于齋僧,在佛教里有“千僧齋”的說法,就是布施錢財,供養一千個僧人來吃飯、來用齋,在這一千僧人中一定會有一個覺悟、解脫的阿羅漢,或者菩薩圣者化現來用齋。所以,供千僧齋,功德非常大。五臺山每年都有供千僧齋的法會。袁了凡先生用俸祿供一萬個僧人用齋,其功德更大,并且以這種方法來作為一萬件善事完成以后的回向,其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原文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①,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②,今六十九矣。《書》③曰:“天難諶④,命靡⑤常⑥。”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誑語⑦。吾于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注釋

①厄(è):災難,這里是指有生命危險。②恙(yàng):疾病。③《書》,即《尚書》,“五經”之一,是中國古代關于歷史政治以及宗教思想的一部重要經典。④諶(chén):相信。⑤靡:沒有,不是。⑥常:固定不變。⑦誑(kuáng)語:騙人的話。

譯文

孔先生曾經推算我在五十三歲時會有災難,我從來沒有去祈求延長壽命,但是這一年卻平平安安,沒有任何疾病,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尚書》中說:“天道是不可思議的,人命也不是恒常不變的。”又說:“命運是沒有定數的。”這些話都不是欺騙人的話。我由此明白了,凡是宣稱禍福要靠自己去創造的,就是圣賢的思想;如果說禍福都是由天所注定的,那么就是一般世俗之人的想法。

解讀

袁了凡先生曾經先后三次許愿,其實這三次許愿都不完全是為自己所求,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在進行真正的菩薩修行。第一次發愿求的是科舉考中,這是為報答天地祖宗之德,感恩自己的祖先、感恩自己的父母。古代讀書人很苦,如果沒有衣食的供給,通常生活會很艱難,倘若考中舉人,就可以享受國家糧食的供給,從而使生活得到保證,解決生存問題。第二次求生兒子,這是儒家孝道的觀念,儒家認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求生兒子是為了繼承彰顯祖先的德行,使家族興旺,這是孝道的體現。第三次求考中進士,中了進士就可以出來做官,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他做官以后也確確實實是這么做的。所以不論袁了凡先生許愿是來報答祖先父母的恩德,還是求生兒子,以及求中進士,他都不完全是為自己個人的私利而求。至于他自己,孔先生算了在他五十三歲時會有災難,也就是說他只能活到五十三歲,但是他從來沒有為自己祈求過長壽,從這一點來看,袁了凡的發心,是為他人發心,為公不為私,所以才能夠靈驗。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啟發:發愿去求,是為了自己去求,還是為了國家、百姓去求,為公還是為私,得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袁了凡的這三次許愿和滿愿,也印證了《尚書》里所說的“天難諶,命靡常”,證明了命運不是固定不變的。

原文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①,常作落寞②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③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④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⑤;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⑥己之邪。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注釋

①榮:有名望地位;顯:發達。榮顯:即榮華富貴的意思。②落寞:失意。③拂逆:不稱心如意。④貧窶(jù):貧窮。⑤愆(qiān):過失。⑥閑:防范。

譯文

你的命運不知道會是什么樣子,即使命運應該榮華顯達,也要常常做失意想;即使碰上春風得意的時候,也要常常做不稱心如意想;即使眼前豐衣足食,也要常常做貧窮困苦想;即使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敬重,也要小心謹慎常做恐懼想;即使家世有很大的名聲,也要常做低下卑微想;即使學問博深優異,也要常做淺薄粗劣想。遠要想到繼承發揚祖宗的美德,近要想到彌補父母的過失;上要想到報答國家的恩德,下要想到謀求全家的幸福;外要想到救濟他人的急難,內要想到防范自己的邪念。務必要反省自己,每天都要發現自己的錯誤,并且每天都要加以改正。如果一天不知道反省自己的錯誤,那么這一天就是安于現狀;一天沒有過錯可以改正,那么這一天就是沒有任何進步。

解讀

這是袁了凡教育他的兒子天啟的一段話,可以看作是第一篇《立命之學》的一個總結,也可以作為短小精悍的一篇家訓來讀。了凡先生諄諄告誡兒子,即使在得意、富貴、受人尊敬等順境中,也不應得意忘形,而是要居安思危,謙卑處下等,這完全可以跟古代的家訓相媲美。比如大家熟悉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出自諸葛亮的家訓《誡子書》中的一段話。袁了凡的這段文字,把自己對人生的體悟和盤托出,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兒子,其中融匯了儒釋道三家的精髓,對人生的修養、道德的提升和命運的改造都有積極的意義,與古代的家訓相比毫不遜色,值得我們用心思考,努力踐行。

這里講到了“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這個“愆”字,是過失過錯的意思,“蓋”字,有掩蓋的意思,這也是孔子所說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即家丑不可外揚,這體現了儒家的親情和孝道。“蓋父母之愆”中的“蓋”,不光有掩蓋之義,更重要的是有“彌補”的意思,就是用自己的德行來彌補父母、祖先的過失,這才是更重要的,有著更為積極的意義。

原文

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①二字,耽閣②一生。云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③、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注釋

①因循:沿襲舊有的習氣而不知改變。②閣:同“擱”,停滯。③邃(suì):深遠。

譯文

世界上聰明俊秀的人不少,他們之所以德行不能夠擴充,學問事業不能夠拓展,就是因為沿襲自己的習氣而不知改變,所以他們的一生被耽擱了。云谷禪師所傳授的立命學問,是最為微妙精深、最為真實公正的道理,希望你能夠仔細體會,盡心實踐,切不可虛度荒廢了自己的一生啊!

解讀

《了凡四訓》的第一篇《立命之學》,主要講了袁了凡從放棄科舉學醫,到接受孔先生的命理之學,相信命由天定,最后到改為接受云谷禪師教導他的“立命之學”,開始相信“命由我作”這樣的一個人生信念。袁了凡通過自己的修行改變了定數、改變了命運,他的親身經歷、個人修養,給了我們很大啟示,特別是最后一段作為本篇的一個總結,值得我們仔細去學習、去體會。袁了凡所講的“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就是希望他的兒子袁天啟一定要仔細體會,并盡心盡力地去做,千萬不要荒廢了自己的一生。

在《立命之學》篇中,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前面一直在講的圣賢和凡夫的差別,尤其是“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這一段話總結了圣賢跟世俗之人的區別:圣賢的禍福是自己去創造、自己去求得的,而凡夫的禍福則是由上天決定的,自己沒有辦法改變。《太上感應篇》的開篇就曾講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此書雖然是道家經典,但是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在這一點上是相通的。災禍與幸福不是一定的,人之禍福,都是由自己的所作所為而招致的,這與《了凡四訓》中的思想都是一致的。凡夫跟圣賢的差別,我們應該仔細去體會。只有棄惡向善,轉變心念,轉凡成圣,生命才能真正有所改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萨尔县| 德安县| 武平县| 上犹县| 左权县| 威信县| 固镇县| 贵州省| 扎鲁特旗| 鹿邑县| 随州市| 新蔡县| 忻城县| 崇州市| 常宁市| 博白县| 洛川县| 通州区| 晋州市| 北安市| 肇东市| 孝义市| 余江县| 孟连| 军事| 邳州市| 微山县| 门头沟区| 沅江市| 威宁| 定边县| 夏邑县| 苏尼特右旗| 徐州市| 六盘水市| 南部县| 海伦市| 儋州市| 且末县| 滁州市| 福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