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研究方法

英國哲學家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提出“問答哲學”,即任何哲學體系都是哲學家對自己提出的某個問題的解答。因此,想要盡量合乎原義地理解某位哲學家的哲學命題,就必須準確地把握他在歷史情境中面臨的核心問題。

首先,尊重退溪的思想構圖,避免固定形式的框定。本書盡可能保持客觀的研究態度,不自任為退溪門徒或陽明后學,避免產生獨斷和偏見,從而有助于問題域的敞開。解讀思想是主觀參與的過程。一種理論在挺立其思想的時候,往往容易把他者的理論僵化,并給它貼上標簽,這實際上堵死了理論之間相互對話和生長的可能,且未能從內部理解知識。本書盡可能客觀地展現退溪思想的原貌,避免過度主體性的立場,避免主觀助長和任意拔高;注重文本的文勢語脈,不陷溺于文字的食古不化,忠實于文本結構與義理系統。

其次,綜合運用哲學方法、經典詮釋和歷史方法,在“‘經典詮釋’與‘哲學思考’相互激蕩、影響”[1]的綜合性視角中進行深入研究,在對退溪思想進行通盤考察的基礎上認識其理論特點。一個人的思想是在歷史情境中,在前代思想家的影響下形成的。考察退溪思想的來源是非常重要的。本書既考察退溪思想的歷史來源,如考察《心經附注》《延平答問》等在中國并未受到關注的文本對退溪的影響,也考察退溪思想與其他哲學家思想的繼承關系及差異。除時間聯系以外,本書還特別注意退溪思想的空間聯系。朱子學在東亞成為思想共識,經過了從中國到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傳播過程,退溪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環節。這要求運用脈絡化解經方法。“由于歷史觀點的介入,大幅提升了經典解讀者解讀經典之時間的深度與空間的廣度,使解經事業不再是‘去脈絡化’(de-contextualized)的概念游戲,而成為有血有淚而與經典作者共其甘苦的知識實踐活動”[2],從而能夠把握思想的歷史性,共感超越性。

本書多處綜合運用歷史的經典詮釋來澄明概念的所指和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此基礎上結合哲學性闡釋來超越時代性,來把握抽象內涵,這使傳統理論的創造性轉化成為可能。

從歷史學、文獻學的角度來看,哲學家的詮釋顯然是不可靠的,他們似乎是借詮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未必忠于原有經典。當他們的體系與文獻有沖突時,他們不得不忽略文獻的具體意義,而堅持他們重構或新構的體系,這或許就是牟宗三所說的“依義不依語”。然而從哲學的發展與研究的角度來看,這種詮釋又是真正的哲學,真正的創造。不建構或重構新的體系,就沒有哲學的發展。至于是否以經典詮釋為形式,倒不重要。[3]

再次,本書注重運用思想的比較研究。主要參照《心經》《近思錄》《朱子語類》等文獻對退溪哲學的影響和《啟蒙傳疑》《宋季元明理學通錄》《朱子書節要》中體現的退溪理論,具體分析和考證退溪思想。在概念的理解上,與朱熹和宋明其他理學家的概念進行比較,也與奇大升(“四七之辯”中退溪的主要對手)和退溪同時代的其他性理學者的概念進行比較,了解退溪理論的創造性和特色。陳來指出,“不全面了解朱子哲學的各個方面,而只就退溪而研究退溪,就無法了解退溪著作中,哪些是朱子講過而退溪復述的,哪些是對朱子思想的發展。反過來,只研究朱子的思想,而不研究退溪、栗谷、伊藤仁齋的思想,就不能了解朱子哲學體系所包含的全部邏輯發展的可能性,不能了解朱子思想體系之被挑戰的所有可能性,以及朱子學的多元發展的可能性”[4]。因此,比較研究是本書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在比較中明晰人物的思想特點。在理、氣、心、性等方面,不僅有前后思想家的比較,而且有對著名“四七之辯”的分析。充分進行思想史上的縱向、橫向比較,主要以與朱熹的比較為主,兼與朝鮮的奇高峰、李栗谷,與中國的陸王心學進行比較,同時也與康德倫理學、與現象學倫理學有部分的比較。哲學生于對話,死于獨白。這就不僅要求在自己思想傳統體系內進行縱貫橫向之比較,而且要求在自己思想體系之外尋求對話的可能,以此檢驗自己的理論,豐富思想,發現特色,集成觀點,獲得新生。通過比較,突出退溪思想道德形上學的特色,對其在儒學中的地位給予恰當的評價。這需要掌握和甄別浩如煙海的宋明道學與朝鮮儒學思想,具有不小的理論難度。

又次,本書不局限在對退溪思想的澄清,希望從現代關照和道德理論建構以及修養論等方面加以重新解釋,從而獲得與現代理論對話的機緣。闡釋傳統儒家一貫的范疇體系,為反觀退溪倫理思想提供了一個視域,避免自言自語,掩蓋問題。當然,任何一種研究方法都有局限性。本書力圖克服這種分解方法帶來的危險,在概念與現代理論的對應中注意保存退溪特有概念的獨特內涵。

最后,綜合考察一切存有的退溪文本以及記錄在其弟子和同時代學者文獻中的退溪思想,盡量全面反映退溪的倫理思想。學界向來注重“四七之辯”和《圣學十圖》,但對退溪的4000多首詩和其他體裁的文獻關注不夠。四端與七情的嚴辯是為了論證心性理論,這些都沒有超出道德心性與修養問題,即這些實際關涉超越與境界之論題。這一理論特點決定退溪的主要思想不僅存在于《心經后論》和《圣學十圖》中,而且散見于他的詩、文、圖、錄中。基于這一認識,本書注重核心文本,但不偏廢任何文本。詩言志,從中可以觀瀾退溪內心情懷的諸多方面,如實踐踐履、超越精神;圖言理,退溪通過最直觀的圖形表達了性理范疇之間的邏輯關聯。

本書在占有筆者親赴韓國、日本收集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借助歷史的考據方法,對退溪思想進行較為全面而客觀的把握,并結合哲學性詮釋尋求理論之創造性轉化的可能。筆者力圖避免平面化的介紹與評述,深入退溪思想形成的歷史脈絡,觀察到微觀而細致的思想線索。同時,以思辨的方法,把握16世紀整個東亞的理論走向,以多元的視角與鮮明的問題意識貫通整個研究。


注釋

[1]林月惠:《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183頁,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2]黃俊杰:《孟子運用經典的脈絡及其解經方法》,見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167~177頁,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3]劉笑敢:《經典詮釋與體系建構:中國哲學詮釋傳統的成熟與特點芻議》,見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53頁。

[4]陳來:《東亞儒學九論》,“前言”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龙县| 渝北区| 武陟县| 莱芜市| 河源市| 淮南市| 公安县| 抚州市| 旅游| 罗江县| 静乐县| 图们市| 旬阳县| 蒙山县| 兴城市| 黄平县| 镇雄县| 富阳市| 福州市| 金昌市| 东阿县| 晴隆县| 铜陵市| 烟台市| 新巴尔虎左旗| 赞皇县| 揭西县| 青河县| 元朗区| 乐业县| 固镇县| 富民县| 雷山县| 高雄市| 上虞市| 庄河市| 通化县| 台前县| 南陵县| 陆川县| 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