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格律詩的基本格式

一、兩種正格、兩種副格及格律的推導方法

格律詩的規則,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復雜。經過漢代以來近千年的摸索與嘗試,詩的格律到唐代開始得以完善,為唐詩的發展建立了一個穩固的基礎。在簡單而有序的規則的指導下,中國文字被應用得如此出神入化,高雅和通俗結合得如此和諧融洽,古人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因為簡單,所以永恒;因為科學,所以存在。格律詩的聲律技法,可以概括成一首《“兩”字歌》(見表1—3)。

            表1—3                                                              格律詩口訣 

picture

記熟這28個字的口訣,弄明白它的內涵,傳統詩的格律就掌握了。

按詩的常識,用五(七)個字組成的句子,排成四句就稱五(七)絕,重復疊排一次變成八句稱為五(七)律。每句都有一個特定的名稱:凡單數句稱為出句,雙數句稱為對句。一個出句和一個對句稱為一聯。五(七)絕有兩聯,五(七)律有四聯,四聯的稱呼分別為:一、二句首聯;三、四句頷聯;五、六句頸聯;七、八句尾聯。前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的出句稱粘句,律詩中有三個粘句,它們是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對句和粘句的平仄關系,反映在句中的第二、四、六字中,即對句平仄相反,粘句平仄相同。

五、七言絕句實例見表1—4和表1—5,符號“○”代表平聲, “●”代表仄聲,“× ”代表可仄可平。

            表1—4                                                                五絕實例

picture

picture

                  兩首正格五絕疊加即為五律。副格不能疊加。

             表1—5                                                              七絕實例

picture

picture

                  在五言詩每句前加兩個與第一、二字平仄相反的字即為七言詩。

                  兩首正格七絕疊加即為七律。副格不能疊加。

                  明白了以上的常識,以七言為例,我們可以通過六個步驟把七絕的兩種格式推導出來。見表1—6和表1—7。

                                                          表1—6    平起式格律推導 

picture

表1—7仄起式格律推導

picture

                  (1)以首句第二個字屬于平聲或仄聲判定該詩是平起式還是仄起式;

                  (2)單數句的末尾文字必為仄聲,此句稱為出句;

                  (3)雙數句的末尾文字必為平聲且葉韻,此句稱為對句,一出句和一對句構成一聯;

                  (4)處于第2、4、6號位置的文字在本聯句中平仄相反;七絕是第一、二句,第三、四句,七律還包括第五、六句和第七、八句;

                  (5)處于第2、4、6號位置的文字在粘句(即上聯對句與下聯出句)中平仄相同;七絕是第二、三句,七律還包括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

                  (6)每句中的平仄兩兩相間。即句子中間一定有兩個平聲連在一起,按此規則把表填滿。

表中數字(1)至(6)對應于上述六個步驟。

第一行的標準平仄確定以后,二、三、四行的平仄可按(4) (5) (6)步驟推導出來。如果遇到三仄尾或三平尾,只要把后三個字頭一個字的平仄改變,就可達到要求,即仄仄仄變成平仄仄,平平平變成仄平平。可參閱表1—7的第一行和第二行,表1—6的第三行和第四行。

平起式和仄起式都各有一個副格,即《 “兩”字歌》中第一句所稱“兩副格”,它需要“首句葉韻”。按正格規定,第一句末字應為仄聲,在創作時若選一個與第二句、第四句末尾同韻部的平聲字去代替就稱為副格。注意一定要同韻部,而不能選用其他平聲字。如果這一行變成三平腳,就要將后三字的頭一個字變回仄聲。這種變格只限于首句,其余各句都不作變動,特別是律詩的第五行不能援用此法,因為在律詩中這句是第五句而不是首句。

仔細觀察表1—6和表1—7,我們發現,表1—6內按一、二、三、四順序排列的句子,正處在表1—7內的三、四、一、二位置上,它們各自對應的句子結構完全一樣。如果把平起式正格改為平起式副格,那么首句與第四句一樣;如果把仄起式正格改成仄起式副格,那么首句與第四句亦完全一樣。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格律詩只有四種句式(首句葉韻只有三種句式)。我們再仔細觀察,原來每句都可以成為一首詩的首句,以表1—6為例,它們的名稱分別是:

以第一句作首句:平起式正格;

以第二句作首句:仄起式副格(仄起式首句葉韻);

以第三句作首句:仄起式正格;

以第四句作首句:平起式副格(平起式首句葉韻)。

可以簡單歸納為兩句話: (1)以首句第二字是平是仄判定該詩屬平起式還是仄起式; (2)以首句末字是平是仄判定該詩屬副格還是正格。知道了第一句,其余三句就可以推導出來。因為格律詩只有四種句式,所以格律詩只有兩個正格和首句末字葉平聲韻的兩個副格。

二、句中平仄的制約

“一、三、五有條件地不論”,把我們從有限的遣詞造句的窘境中解放出來,詞語的使用變得無限,讓作者的思想可以在廣闊的文字海洋中暢泳,令句式千變萬化、豐富多彩,詩的魅力得以盡情發揮。格律詩中有所謂“二、四、六分明”的說法,意思是當一首詩確定為平起式或仄起式以后,每一句中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在絕大多數情形下都不能變。這是一個在聲調上保證律詩穩定性的必要條件,它好比建筑中的地基和支柱,錯了位和少了幾根樁都會令建筑物坍塌。這是律詩在千百年來賴以生存、發展、壯大的唯一條件。

長期以來, “一、三、五不論”的提法其實很籠統,誤導了很多人,以為律詩中的單數字位的平仄可以率性地任意變動,這樣的認識是不全面的,把這句話改為“一、三、五有條件地不論”才符合辯證關系:單數字平仄的變化,有時會令律詩失律,有時又要救律詩的失律。 “有條件地”的條件,是建立在維護詩律尊嚴的基礎上的。總而言之,單數字的平仄是靈活的,但要在可控的范圍之內,特別是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很多時候反而要人為地、強制性地改變它。

三、詩句的大忌與避忌

為了行文的方便,拿五絕的格律作分析。 (五言前加二字為七言,此二字與“忌”“拗”無關,除孤平外,忌和拗只看詩句的后三字。)一首絕句中,每一句只會犯一個律病:只有一句會出現三平腳(仄仄仄平平),只有一句會出現三仄腳(平平平仄仄),只有一句會出現孤平(平平仄仄平),只有一句會出現拗句(仄仄平平仄)。句子中最后三個字都是平聲稱三平腳,最后三個字都是仄聲稱三仄腳,葉韻的句子中(偶句,包括首句葉韻句)沒有兩個平聲相連稱孤平,仄起仄收式的不葉韻出句(仄仄平平仄)會出現拗句(拗句留待后面分析)。

(1)三平腳:正格是仄仄仄平平,如作成仄仄平平平,則第三個字誤用平聲,需把誤用的平聲改還仄聲;

(2)三仄腳:正格是平平平仄仄,如作成平平仄仄仄,則第三個字誤用仄聲,需把誤用的仄聲改還平聲;

(3)孤平:正格是平平仄仄平,如作成仄平仄仄平,則第一個字誤用仄聲,句子中便只有第二字和第五個韻字是平聲,因此沒有連平。挽救的辦法是人為地把第三個字變為平聲。挽救后的句式變為仄平平仄平。

在保證第二、四字平仄分明的情況下,上述四種違律錯誤的出現,完全是因為第一、三字的平仄被漠視和率意使用,由此證明,在很多情況下,一、三、五還是要論的。

表1—8取一首仄起式五絕,以符號作出直觀的說明。

             表1—8                                                      仄起式五律違律示例

picture

先看表1—8中第③、④句,本來在仄起式格律推導(見表1—7)中,已有意將第三字改變使其合律,現在又把它改回來,這顯然不對,結論是這兩句第三字的平仄不妄改就不會犯忌。再看第②句,是偶句葉韻,要求前四字有連平,現在第一字變成仄聲,便沒有連平的效果,挽救的辦法是把第三個字人為地換為平聲,做成●○○●○的句式,這個方法稱為“本句孤平自救”。最后看第①句,它是單句不葉韻,句中沒有連平的要求,不受孤平定義的限制,第三字本來可以商量,所以稱其為小拗。小拗屬于出句違律,不算嚴重,很多時候可以允許存在,不作挽救處理;欲要處理,就把對句第三字有意換成平聲。小拗和三仄腳發生在詩的單句(出句)中,影響沒有葉韻的偶句大,很多作者會偶爾使用,使句式多一些變化。三平腳在律詩中少見,孤平一定要救。唐宋名作中,有用三仄腳而不作技術處理的例子(見本章后附件三)。總而言之,律詩只有四句,每句都可能各犯一個要補救的錯誤,觀察后三個字即可判別。

四、拗句和拗救

什么叫“拗”?拗者,不順也。讀起來不順口叫“拗口”,句子中平仄不協調也叫“拗口”。什么樣的句子叫做平仄不協調?先看一條平仄鏈: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patchpatchpatchpatchpatchpatchpatchpatchpatchpatchpatchpatchpatch

任意截取五個字,句子中間必有兩個平聲相連。在平仄鏈上,你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順序選五個字作首句,再推導出詩的格律。句子中的平仄次序如果在平仄鏈上找不到,它就是拗口句子。原因是:

(1)粗心大意,隨手用了現成的詞語,卻沒有進行雕琢修改;

(2)專有名詞無法替換,把名詞放錯了地方(其實可通過句子的組聯方法移位);

(3)覺得句子太普通、平順,希望弄曲折一些;

(4)改變了詞的結構以便更能表情達意,或使對仗工整;

(5)追求意境新穎,想引起讀者加倍關注。

總而言之,拗口句子的出現有無知(如(1)(2))和有意(如(3)(4)(5))兩大原因,無知者要改錯,有意違律者要救。

拗句分三種:

(1)小拗可救可不救。因它拗在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屬于可平可仄之位。前人在五言中經常使用,大多數也會救,估計是詩人們有意做成一種頓挫美。唐詩中這樣的例子很多。

五言標準正格:●●○○●,小拗句:●●●○●(第三字變仄聲)。

出句拗而對句不救的例子: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接”字仄)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一”字仄)  李白《送友人》

出句拗而用對句救(將對句第三字改用平聲)的例子: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雁”字仄,“江”字救) 孟浩然《留別王維》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沒”字仄,“空”字救)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游》

清瑟怨遙夜,繞弦風雨哀。 (“怨”字仄,“風”字救)韋莊《章臺夜思》

七言標準正格:○○●●○○●,小拗句:○○●●●○●(第五字變仄聲)。

這類拗句,雖然允許不救,但絕大部分作者還是救的。例子亦十分多: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 (“綠”字仄, “紅”字救) 王維《輞川別業》

歌聲裊裊出清漢,月色娟娟當翠樓。 ( “出”字仄, “當”字救)杜牧《南樓夜》

(2)大拗,一定要救。當五言句中第四字,七言句中第六字,本該用平聲,但卻使用了仄聲,因為處在應該“分明”的位置上,變成“大拗”,錯得“離譜”,所以一定要救。救的辦法是把它的對句的同位前一字的仄聲變為平聲,通常形象地解釋為“將錯就錯”。

五言出句第四字錯,以對句第三字變為平聲救。

五言標準正格●●○○●

五言大拗●●○●●(出句第四字變仄錯)

五言對句救○○○●○(對句第三字人為地變平救)

五律大拗而救示例:

野火燒不盡, (出句第四字變仄錯)

春風吹又生。 (對句第三字人為地變平救)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七言出句第六字錯,以對句第五字變為平聲救。

七言標準正格○○●●○○●

七言大拗○○●●○●●(出句第六字變仄錯)

七言對句救●●○○○●○(對句第五字人為地變平救)

單純大拗不救或單純大拗作救的七言,例子較少。過去的作者對大拗都是能避則避,盡量少觸雷區,因為實質上它是失律的句子。

(3)雙拗。1)出句中大小拗同時存在。2)出句是小拗,對句犯孤平。3)出句是大小拗,對句犯孤平。

五言標準正格●●○○●

五言出句雙拗●●●●●(出句第三、四字仄聲錯)

五言對句救○○○●○(對句第三字仄變平救)

七言標準正格○○●●○○●

七言出句雙拗○○●●●●●(出句第五、六字仄聲錯)

七言對句救●●○○○●○(對句第五字仄變平救)

五言雙拗救示例:

人事有代謝, (出句第三、四字仄聲拗)

往來成古今。 (對句第三字變平救)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高閣客竟去, (出句第三、四字仄聲拗)

小園花亂飛。 (對句第三字變平救)李商隱《落花》

七言雙拗救示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江南春》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游《夜泊水村》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黃庭堅《寄黃幾復》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陳師道《絕句》

上四例出句第五、六字應用平聲,但現在“八十”、 “有萬”、 “四立”、 “讀易”都是仄聲,同為雙拗句式,四例都在對句第五字位換入一平聲字“煙”、“無”、“三”、“期”,達到了救的效果。四例里后三例作者都是宋代詩人。在宋詩中我們發現這種句式常被使用,而在唐詩中是很難找到的。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是,他們都把對句作成孤平自救后的句式,是有意還是巧合,有機會再探討。

五言使用拗句比七言多得多,原因是五言崇尚古、樸、拙,而七言主張流暢、靈動。是采用拗救還是順句,完全由詩的體裁和內容決定,作者在創作時,應該有充分的認識并引起特別注意。現在小結一下(以五言為例):

(1)孤平。在平起平收的句子中間只有一個平聲。救的辦法是在這個平聲的后邊把原本的仄聲改為平聲字變成連平。此法叫句中自救。

(2)小拗。按字節應為平平,現變為仄平,而這個仄聲又處在一、三、五的可平可仄的位置上,因此可以不救,但大多數作者都救。救的辦法是將對句同一位置上的字人為地變為平聲。

(3)大拗。按字節應為平平,現變為平仄,而這個仄聲又處在二、四、六分明的位置上,因此一定要救。救的辦法是將對句對應位置前一個字人為地變為平聲。

(4)雙拗。按字節應為平平,現變為仄仄,可謂錯上加錯。救的辦法同第(3)項。

大拗和雙拗,既然前賢甚少應用,建議初學者亦盡量少用。雖然可以救,但極易弄亂我們尚不大熟練的聲律思維。對聲律毛病進行快速準確的判定,才是學習格律的重點。

說了一大段聲律毛病和挽救方法,總結起來其實很簡單,只有一句話:對三平尾、三仄尾、孤平而言,把本句末尾三個字的頭一個字人為變聲;對小拗、大拗、雙拗的出句而言,是把對句末尾三個字的頭一個變成平聲。所以說,律詩每一句的末尾三個字的頭一個字,都可能是聲律毛病的救兵,該平該仄應特別引起關注。

詩中沒有拗句,大家都來寫順句,當然會感到太單調,況且有很多特別的情緒要通過拗句才能更好表述,所以拗句的出現和存在是客觀的。那么有沒有本來屬拗句而又不用救的句子允許使用呢? “有”,前賢給了我們肯定的回答。這種句式在古今律詩中大量存在,據說在科舉考試中用在排律上也不算犯規。它已被詩人們約定俗成,作為特定句式,隨時應用。

五言標準式:○○○●●。

五言特定式:○○●○●。三、四字平仄互換位,它的第一、二字是平聲,稱為平頭(注意與一、二字是仄仄頭的拗句區分)。

七言標準式:●●○○○●●。

七言特定式:●●○○●○●。五、六字平仄互換位,它的第三、四字是平聲,稱為平腰(注意與一、二字是平平頭的拗句區分)。

五言平頭拗而不救例句: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孟浩然《宿建德江》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杜甫《別房太尉墓》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盢。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七言平腰拗而不救例句: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李益《寫情》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毛澤東《送瘟神》

例子不勝枚舉,證明唐代已普遍使用,宋代用得更多,更著意。使用這個句式有一個條件:五言第一、二字一定要平平;七言第三、四字一定要平平,否則會被視為失律。

             思考題 

1.為什么說詩的格律既簡單又科學?

2.談談你對格律的看法。

3.談談你對拗和救的看法。

             作業

1.以一首仄起式七絕為例,當“一、三、五不論”時,詩中四個句子會出現什么違例的情況? (可用符號標示說明,也可選一首唐詩說明。)

2.造一個五言孤平句,再造一個救句。

3.造一個七言孤平句,再造一個救句。

4.造一個五言小拗句,再造一個救句。

5.造一個七言小拗句,再造一個救句。

6.造一個五言大拗句,再造一個救句。

7.造一個七言大拗句,再造一個救句。

8.造一個五言雙拗句,再造一個救句。

9.造一個七言雙拗句,再造一個救句。

10.造一個七言通用特例句。

(上述作業由教師選擇布置。)

附件三

(僅以正律為例,拗律、古詩不論)

唐代較重要的詩人和他們大量傳世的比較有名的作品中,很少出現三仄腳而不救的例子。古人作品中三仄腳雖有但不多,粗略地估計約占3 % ,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一、故意使用

張九齡: “孤根若可用,非直愛華滋。”曹松: “風光若有分,無處不相宜。”孟浩然: “音書若有問,江上會相逢。” “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故意用“若”而不用“如”;吳融: “催來兩槳送,怕起五絲縈。”故意用“兩”而不用“雙”;孟浩然: “人隨逝水嘆,波逐覆舟傾。”故意用“逝”而不用“流”;杜甫: “十年可解甲,為爾一沾巾。”張溶: “故鄉可憶處,遙指斗牛西。”故意用“可”而不用“堪”;杜甫: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岑參: “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氛氳。”張九齡: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故意用“與”而不用“和”;李賀:“園中莫種樹,種樹四時愁。”貫休:“王孫莫指笑,淡泊味還長。”杜牧: “唯君莫惜醉,認取少年場。”故意用“莫”而不用“休”;陸龜蒙: “何須萬里外,即此是天涯。”故意用“萬”而不用“千”。

二、無法選用另一字代替

杜審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王維: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李白:“長風幾萬里,吹渡玉門關。”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權德輿: “鉛華不可棄,莫是patch砧歸。”杜荀鶴: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湘驛女子: “佳期不可再,風雨渺如年。”其中“出、滿、幾、兩、不”等字不易替換。戴叔倫: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司空曙: “平生自有分,況是霍家親。”劉禹錫: “凄涼蜀故伎,來舞魏官前。”許渾: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馬戴: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第三字“月、自、蜀、一、白”諸字不易替換。注意所用字絕大部分都是入聲。

三、數目字對句

王灣: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孟浩然: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王維:“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杜甫: “長為萬里客,有愧百年身。”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張謂: “還家萬里夢,為客五更愁。”韋應物: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真正直觀的數字,只有“零、三、千”是平聲,對仗時平仄相反的技法受到局限。在上述句子中, “萬”字是虛數,極言多和遠,如用“千”字代替意境會差得多。

這些大量例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首句第一、二字全屬“平平”(只有張溶“故鄉”和杜甫“十年”二字例外, “十”字屬入聲),說明使用三仄腳也是有講究的。(平平頭帶三仄才是三仄腳,若仄仄頭帶三仄便成雙拗句,要細加分辨。)

唐人七言格律詩用三仄腳而不救的例子甚少,只見過沈?期“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和張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兩句,細心揣摩體會,“獨”字很難換別字, “說”字實在比“言”字好。注意“獨”和“說”都是入聲。

還有一點要特別指出,本例和前例的犯例字很多是入聲促音字:“說、獨、若、莫、出、一、不”,幾乎占了例句的一半,加上數字對仗的平仄掣肘,所以,非萬不得已,唐人對于三仄腳的使用是十分慎重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中县| 盱眙县| 石泉县| 循化| 三都| 信宜市| 临江市| 弥渡县| 神农架林区| 霍邱县| 清原| 安丘市| 房产| 城口县| 台湾省| 恩施市| 山东| 磴口县| 罗平县| 奉新县| 建平县| 孟津县| 佛冈县| 日土县| 玛纳斯县| 西盟| 甘德县| 高唐县| 荔波县| 乐亭县| 陵水| 磐安县| 韶关市| 雷山县| 邻水| 丹寨县| 汝南县| 诸城市| 鄂尔多斯市| 墨玉县| 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