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光武帝度田

【故事來源】

本故事取材于范曄編撰的《后漢書》。

《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主要記述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至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5—220),計一百九十六年的史事。今本《后漢書》分為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其中八志三十卷為西晉史學家司馬彪續作)。到唐代,《后漢書》盛行于世,后世將其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范曄(398—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人,史學家、文學家。他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420)應召出仕,歷任后軍長史、太守、左衛將軍、太子詹事等職。元嘉二十二年(445),因參與謀反被誅,時年48歲。范曄撰寫的《后漢書》,收錄了大量散文、辭賦、詩歌,被譽為兼有文章總集性質。

【故事概述】

漢光武帝畫像

光武帝建立東漢后,政治上,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強化對軍隊的控制。經濟上,輕徭薄賦,釋放奴婢,提倡墾荒,賑濟貧民。這些措施,促使社會安定,生產發展,史稱“光武中興”。建武十五年(39),光武帝突然下詔度田。所謂“度田”,即清丈土地。光武帝為何有此舉措?且聽緣由。

土地兼并日劇 武帝下詔度田

建武時,豪強勢力快速發展,土地兼并日益加劇,既威脅皇權,又禍害百姓。要抑制豪強,安撫百姓,增加朝廷稅賦收入,就必須準確掌握全國土地和戶口數,因此。光武帝在建武十五年下詔,命令各州郡丈量土地,檢核墾田,核實戶口,重點“考實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以作為征收賦稅的根據。

為了搞好度田,光武帝召開殿前會議,想制定出一套規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程序來。首先是要解決統一丈量土地的方法和量具問題。這天,上朝時分,殿前大廳擺滿桌椅,桌上擺放瓜果點心,前來覲見的公卿大臣徐徐到來,按官位一一入座,大家面面相覷,不知今日為何如此排場。不一會兒,皇帝駕到,群臣立即起身,拱手山呼“萬歲”,立而不坐。光武帝笑容滿面地向大家揮手,說:“眾愛卿不必拘謹,都請落座。今日朕有一大事要與各位愛卿相商,大家可暢所欲言,如何?”群臣齊聲道:“請吾皇明示。”

光武帝道:“今欲度田,有幾件事必須全國統一,方可準確無誤。民間的長度標準尚不一致,丈量田地的方法比較隨意,且無適當的量具,計算方法大多是估計。為求其全、其準,請愛卿們各抒己見。”一陣小聲議論后,一位御史大夫道:“民間丈量田地,多以‘步’為長度單位,即所謂‘步尺法’。但有一步六尺者,有一步五尺者,如何統一?常以三百步為一里,一步六尺者,一里一百八十丈,而一步五尺者,一里一百五十丈,這樣折算畝數不統一,各地送來的度田數字必有差異。此外,丈量田地如用‘繩索法’,繩索松緊有別,尺度前后不一,也不宜使用。”光武帝道:“愛卿所言極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可有良策?”經過好一會兒熱烈議論后,一位大司徒道:“依微臣所見,可采用統一尺度的弓尺丈量田地。這弓尺,兩腳間距可定為五尺。如果全國都按照統一的圖樣和標準制作弓尺,然后運用弓尺丈量土地,誤差就可以盡量避免。”會場議論熱烈,眾聲稱贊這是一個好辦法,光武帝更喜上眉梢,連連擊掌道:“甚好,甚好!哈哈!”并令書記官將大司徒講的辦法一一錄下,付諸實施。

之后,光武帝道:“各位愛卿,量具和長度統一了,可折算畝數也得有個統一的依據啊!”又一陣議論后,一位高個子太尉道:“何不以《九章算術》第一章《方田》為指南,這《方田》對各種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都有詳解,只要掌握其計算方法,無論何種奇形怪狀的田地面積,都可算出結果。不過……”“不過什么?”光武帝問。那太尉答:“這需要皇上招賢納士,這些賢士要能寫會算,若他們參與度田,將大有可為。”光武帝道:“那有何難,朕下道詔令,這些賢士便會蜂擁而來。我再問,愛卿以為何時丈量田地為好?”太尉道:“回稟皇上,微臣以為八月之后為好,此時,莊稼都已收獲,正是田地空閑時間,丈量不影響農務。”光武帝連連點頭道:“想得周到,想得周到。”這次御前會議,為落實度田工作做了充分準備,光武帝很高興,似乎度田必將順利實施。

丈量土地用的弓尺

度田遭遇抵制 武帝堅決查處

沒想到,度田在實施中遭遇到一些下層官吏和豪強勢力的抵制。有的州、郡官吏對度田不屑一顧,只是表面應付;有的豪門權貴,陽奉陰違,少報土地;更多的是官吏與豪門勾結,虛報、謊報丈量的田畝數……真可謂花招百出,不一而足。度田遇阻的消息不斷傳入宮中,光武帝寢食難安,在御花園里來回踱步,卻無心觀賞那奇花異草和假山怪石。他意識到,度田一旦失敗,經濟難以振興不說,恐怕江山也難保全。他仰天自問:難道蒼天有意為難于我嗎?

不久,諸郡派遣使者向朝廷呈送度田奏章。光武帝看見陳留郡使者的簡牘上寫著:“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他問使者:“這是何意?”那使者一時語塞,支支吾吾,答非所問,謊稱:“這塊簡牘是在長壽街上撿到的。”光武帝大怒。這時,光武帝的第四個兒子、年僅12歲的東海公劉陽在帷幕后插話道:“這些官吏是按郡守吩咐做的,便于和其他郡的情況做比較。”光武帝問:“既然是為了做比較,那河南、南陽為何不可問?”劉陽說:“河南是京師所在地,寵臣居多;南陽為陛下家鄉,皇親國戚多。他們占有的田地和宅基地,大大超過了規定,因而不敢過問。”光武帝聽后震怒,于是叫守衛王宮的虎賁去再問那使者,那使者自知抵賴不住,只好承認東海公所言屬實。光武帝知道,那幫多占田地和宅基地的豪門權貴不好惹,便派遣身邊有勇有謀的近臣去查徇私枉法的行為,而且重點查核俸祿二千石、偏私不正的官員。

不久,負責查案的近臣回朝廷稟報查案結果,光武帝一聽大為震驚,看來問題不小,不及時解決,將國無寧日。光武帝橫下一條心,不僅要清查京師功臣的土地和人口,而且對皇親國戚也不例外。河南尹張伋掌管京師重地,是最重要的地方官;王元是東平國相,而東平國是光武帝之子劉蒼的封地,地位很高。他們都無視度田的規定,繼續隱瞞戶口和田地,逃避賦稅和徭役。通過調查和審訊,他們不得不在事實面前低頭認罪,在口供上簽字畫押,呈皇帝御覽。光武帝審閱這些口供后,當即御筆一勾,下令處死張伋和王元,此舉轟動朝野,震懾極大。接著,光武帝順藤摸瓜,加大巡查力度和范圍,發現大司徒歐陽歙丈量土地作假,私收賄賂一千多萬錢。他萬分惱怒,下令沒收歐陽歙所有不義之財,并將其關進監獄,其門生、同僚數千人為其求情,有的甚至愿以身代命,光武帝一概不理,堅決不予赦免。不久,歐陽歙病死獄中。由于同僚上書陳述其功績,光武帝念其教書育人,任用賢才,頗有政績,才給予追封賞賜。此外,還有十多名郡守欺上瞞下、弄虛作假,被下獄、處死。南郡太守劉隆是“帝鄉”近親功臣,其父因反對王莽而被滅族,僅劉隆身免,投奔劉秀,久經戰陣,成為“云臺二十八將”中的驃騎將軍,為東漢的建立和中興立下汗馬功勞。在這次巡查中,劉隆也因違反度田規定而被下獄,他向光武帝表示:“臣自投奔皇上以來,為保我大漢江山,東征西討,出生入死。可嘆,我大節不保,阻礙度田,今不求從輕發落,只求賜死,以警群臣!”光武帝感嘆道:“爾乃我漢室有功之臣,我不曾忘記,但功過必須賞罰分明,你今日有罪,必當懲罰。念你立功在前,有罪在后,可免死、出獄,但必須貶為平民。”對此,劉隆千恩萬謝,感激涕零!

軟硬兼施平叛 度田得以實施

光武帝大張旗鼓地度田,嚴懲不法官吏和近親,得罪了豪門勢力。建武十六年(40),郡國大姓、兵長、群盜紛紛作亂,許多農民不明真相,也跟從大姓兵長反抗,他們到處打劫官府,殺害官員。光武帝下令郡縣軍隊討伐,可是軍隊剛到,那作亂之眾就逃之夭夭,不知去向;軍隊一走,他們又糾集起來,肆意搶奪。青、徐、幽、冀四州尤為嚴重。冬十月,光武帝為了緩解矛盾,派遣使者到各郡國傳達詔令,允許匪徒互相檢舉揭發,五人合伙殺掉一人的,可免去殺人罪;牧、守、令、長等官員,過去回避、放縱盜匪,以及因畏懼軟弱放棄所守地盤的,暫不以失職論罪,今后以最后消滅盜賊多少作為考核政績的依據,只有那些掩護、窩藏盜賊的才給予治罪。此詔令一下,頗具威力,原為匪徒的,紛紛互相檢舉揭發,官吏們也協同追捕盜賊,群賊因而大量解體。同時,朝廷剛柔并舉,將部分叛亂頭目遷移到別郡,給予耕地,賜谷養老,使他們安心謀業。

光武帝的這些措施,既給予違法者、叛亂者以沉重打擊,又給予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和出路,因而各地叛亂逐漸平息,度田得以繼續實施,社會秩序逐漸安定,百姓安心種田放牧,連城門都不用關閉了。實踐證明,度田不僅在經濟上增加了朝廷賦稅,更重要的是強化了朝廷對土地、人口的控制,打擊了地方豪強勢力,強化了中央集權,為明章之治奠定了堅實基礎。

【故事評析】

西漢中后期,對土地私有數量的限制解除,逐漸形成了以宗族為基礎、擁有眾多賓客附戶、雄踞一方的豪族。東漢建立后,豪族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田莊式經營。光武帝劉秀就出身于南陽豪族,其外祖父的田莊面積達三百余頃,兼營養魚、畜牧、制漆等業,“有求必給”(《后漢書·樊宏陰識列傳》),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給自足。由于賓客、附戶在豪門的蔭庇下可逃避賦稅力役,因此給朝廷財政造成巨大損失,對中央集權形成嚴重威脅。

為了與豪族隱匿田畝、戶口作斗爭,光武帝在度田的同時,還實行了“案比”,即案戶比民。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清查戶籍和人口。一方面度田,丈量土地;另一方面案比,清查戶籍和人口。其目的都是在承認土地私有和依附農的前提下,擴大朝廷的稅源、兵源、役源,維護和強化中央集權。光武帝度田,稱不上土地大調查,但卻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關于實地丈量土地的文字記載。關于因“度田不實”致“郡守十余人”“下獄死”(《后漢書·光武帝紀下》)的文字記載,在我國歷史上更是第一次。這些記載說明:一方面,豪族勢力強大,隱匿田畝、戶口現象嚴重;另一方面,光武帝對度田高度重視,堅決果斷。

從歷史視角看,光武帝的度田和案比,具有削弱地方豪族勢力,增加朝廷稅源、兵源和役源,強化中央集權的作用。但由于矯枉過正,過于嚴格,不僅出現了多報亂報的后遺癥,而且引起了許多豪族的武裝反抗,迫使劉秀妥協,取消了度田。在歷史上,東漢度田事件是以豪族勝利而告終的。

從社會調查視角看,光武帝的度田和案比,與秦“初令男子書年”“使黔首自實田”相比較,與西漢的“編戶齊民”、上計制度相比較,就田畝、戶口調查的真實性、準確性而言,是大大前進了一步的,因此應該給予肯定。

【原文和注釋】
后漢書(節選)

十六年(1)……

秋九月,河南尹(2)張伋及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實(3),皆下獄死。(《后漢書·光武帝紀下》)

十三年(4),增邑,更封竟陵侯(5)。是時,天下墾田多不以實,又戶口年紀互有增減。十五年,詔下州郡檢核其事(6),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7),或優饒豪右,侵刻羸弱(8),百姓嗟怨,遮道號呼。時,諸郡各遣使奏事(9),帝見陳留吏牘(10)上有書,視之,云:“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帝詰吏由趣(11),吏不肯服,抵言(12)于長壽街上得之。帝怒。時,顯宗為東海公(13),年十二,在幄(14)后言曰:“吏受郡敕,當欲以墾田相方(15)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陽不可問?”對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制(16),不可為準。”帝令虎賁將詰問吏,吏乃實首服(17),如顯宗對。于是遣謁者(18)考實,具知奸狀。明年,隆坐征下獄,其疇輩十余人皆死(19)。帝以隆功臣,特免為庶人(20)。(《后漢書·劉隆列傳》)

注釋:(1)十六年:指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即公元40年。 (2)河南尹:尹,官名。河南尹是中國東漢時期洛陽及周邊地區的行政長官。 (3)坐度田不實:坐,定罪;度田,丈量土地。指因丈量土地不實而被定罪。 (4)十三年:指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即公元37年。 (5)增邑,更封竟陵侯:邑,封地;食邑,即以封地租稅作為俸祿。指增加食邑,更封為竟陵侯。 (6)檢核其事:指檢查核實丈量田畝、登記戶口事宜。 (7)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指刺史、太守大多不是均勻、平等地對待。 (8)優饒豪右,侵刻羸弱:優饒,寬容、優待;豪右,豪門大族;侵刻,侵害,剝奪;羸弱,瘦弱,這里指貧民。 (9)諸郡各遣使奏事:每個郡各遣使者奏明事由。 (10)牘:古代寫字用的木板。 (11)由趣:由來和意向。 (12)抵言:謊言。 (13)東海公:指劉秀第四子劉莊,初封東海公。 (14)幄:帳幕。 (15)相方:相比方,相比擬。 (16)逾制:超過規定,違反制度。 (17)首服:低頭認罪,坦白服罪。 (18)謁者:官名,國君左右掌傳達等事的近侍。 (19)隆坐征下獄,其疇輩十余人皆死:征,制裁,討伐。疇輩,指同黨、同伙。指劉隆被定罪下獄,其同伙十余人被處死。 (20)特免為庶人:特將他貶為平民。

撰稿人:梅長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源县| 岢岚县| 襄汾县| 闽清县| 特克斯县| 沐川县| 葵青区| 伽师县| 金山区| 靖宇县| 秦皇岛市| 海盐县| 张家港市| 临泉县| 汨罗市| 临邑县| 新郑市| 五原县| 施甸县| 阜新市| 淮安市| 苗栗市| 巴楚县| 仁化县| 益阳市| 桐乡市| 盱眙县| 吉隆县| 庄浪县| 平邑县| 河曲县| 隆安县| 平安县| 子洲县| 凤山县| 永康市| 苏尼特右旗| 惠安县| 揭阳市| 蓝田县| 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