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史記》是怎樣編撰的?

【故事來源】

本故事取材于司馬遷的《史記》。

關于《史記》及其編撰者司馬遷,本書第3頁已有簡介,本文不再縷述。

【故事概述】

司馬遷畫像

《史記》之所以被稱為“實錄”(班固語)、“信史”(趙翼語)、“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語),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與其編撰歷程的漫長、艱辛,編撰思想的嚴謹、求實,編撰方法的全面、系統和創新,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在編撰《史記》的過程中,司馬遷既覽閱了大量先秦典籍,又開展了廣泛實地調查,其中大規模實地調查有三次,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那么司馬遷的《史記》究竟是怎樣編撰出來的呢?

外出漫游 采集傳聞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春,20歲的司馬遷向父親和老師孔安國表達了要在全國漫游的愿望。他的父親司馬談對他說:“你已進入弱冠之年,應該歷練自己,漫游不是游玩,而應多觀察、訪問,將各地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遺跡都記錄下來,積累更多的知識。我一直想寫一部書,你出外漫游正好為我多搜集一些史料。”孔安國也表示支持,還介紹他在全國各地的學生和朋友給司馬遷,以提供方便,幫助他解決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司馬遷聆聽父親和老師的教誨,做了一番準備后,便與博士褚太、任少卿等6人一起,開始了人生第一次漫游。

這次南游,司馬遷一行從長安出發,經洛陽、襄陽、隨郡(今隨州)、云夢到夏口(今漢口)。經隨郡時,他們曾到烈山炎帝出生地短暫瞻仰。從夏口渡長江后,他們便乘船從洞庭湖到汨羅。他們一行經過一幢屋宇時,聽到里面有瑯瑯讀書聲,進去一看,發現是一所黌宮(古代的學校),一位老者正在講課。司馬遷等向老者作揖,并自我介紹。老者見這群人氣度不凡,便請他們入座。司馬遷向老者說:“我們來這里主要是想了解楚國和屈原的情況,請先生賜教。”老者是當地一位飽學之士,便滔滔不絕地講起了楚國和屈原的故事。他說:“楚懷王起初很器重屈原,任他做左徒,其官職僅在令尹之下。可后來被寵姬鄭袖迷惑,又被秦國使臣張儀欺騙,逐漸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子蘭,結果楚軍大敗,國土遭割讓,自己也客死他鄉。繼位的頃襄王是一位昏君,由于子蘭的一再詆毀,屈原被流放江南,在流放期間寫下了《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最后在極度悲憤中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沉入汨羅江,壯烈殉國!”司馬遷等聽了介紹,無不為屈原惋惜。熱情的老者幫司馬遷等找了一個向導,陪他們來到屈原沉江的現場。斯時,天空布滿陰云,南國早春乍暖還寒,一只孤雁從頭頂飛過,發出陣陣哀鳴,更增添了一行人的惆悵。司馬遷仿佛見到一位頭戴高冠、身著廣袖長袍、面容枯槁的老人,在汨羅江畔徘徊悲吟!他心情沉重,情不自禁地念起《離騷》中的詩句,眼淚簌簌下落。他們回到客棧,天色已晚,司馬遷在昏暗油燈下,將當日見聞記錄在一卷竹簡上,寫完后說:“今天是漫游以來收獲最多的一天。”任少卿嘆道:“要是楚懷王聽了屈原聯齊抗秦的勸諫,楚國也許不會滅亡,說不定統一全國的就不是秦始皇,而是楚懷王了,那么屈原也不會遭到流放。”司馬遷接著說:“明君若重用賢臣,必然民富國強。齊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了霸業;楚懷王遠賢臣、近小人,必然走向衰亡。”

翌日,他們一行人早飯后便再次啟程,先到長沙憑吊賈誼遺跡,然后“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史記·太史公自序》),搜集關于三皇五帝的傳說,為后來撰寫《史記》中的《五帝本紀》《夏本紀》做了準備。最值得稱道的是,司馬遷等到淮北做了大量尋訪和調查,獲得了陳勝當雇工、樊噲屠狗、曹參為獄掾、蕭何為主吏、張良之下邳、陳平為社宰、周勃織葦席、劉邦好酒色、韓信受胯下之辱等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故事。而后又到曲阜,向孔氏族長遞交了孔安國的信札,當地學者熱情安排司馬遷等人參觀、座談、開展學術交流。司馬遷等在曲阜住了七天,不僅觀察了孔子遺風,而且搜集到許多關于孔子的事跡。在回長安的路上,他們又考察了楚漢相爭的戰場,在魏都大梁參觀了信陵君遺跡。這一次南國漫游,為司馬遷后來撰寫《史記》中的《高祖本紀》《孔子世家》《蕭相國世家》《魏公子列傳》《屈原賈生列傳》《淮陰侯列傳》等篇章提供了翔實史料。

出使西南 博采廣征

司馬遷南游歸來后,入仕做了郎中,官職不高,卻直接侍從皇帝,所以非常榮耀。元狩三年(前120),25歲的司馬遷奉命以監軍身份隨御史大夫公孫弘出使巴、蜀等地。這年秋季,漢武帝召見公孫弘、司馬遷等人,指出:“這次爾等赴西南夷巡查,如他們歸順朝廷,可任命官職,給予獎勵;如反叛朝廷,則調巴蜀士卒,予以征討。但要盡可能以安撫為主,征討為輔。”于是,司馬遷伴隨公孫弘等,時而乘車,時而乘船,時而步行,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終于到達成都。他在長安時,曾讀過《子虛賦》和《上林賦》,聽說過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一些傳說,對當朝這位辭賦家非常崇敬。這次來到成都,聽郡守述職后,便迫不及待地詢問司馬相如的情況,郡守回答:“司馬相如已去世十多年了,但他夫人卓文君還健在。”司馬遷喜出望外,提議去看望卓文君,公孫弘非常贊同,他們在郡守陪同下來到卓文君住處。這是司馬遷第一次見到這位才女,不覺一驚,卓文君雖已六十多歲,卻風采依舊!卓文君非常好客,不僅毫無保留地回答了司馬遷提出的有關司馬相如以及他們二人相愛的各種問題,而且贈送了她和司馬相如的一些作品,還盛情款待客人吃午餐。這次訪問后,司馬遷思緒萬千,對卓文君為愛情甘愿去過平民生活尤為感動,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將這一動人的愛情故事寫到自己的書里。

公孫弘一行在成都工作四天后,便到臨邛(今四川邛崍)巡視,縣令告訴他們,臨邛人善于經商,這里特別殷富,卓文君娘家就是這里的第一富豪。司馬遷問道:“當年司馬相如和卓文君開的酒鋪還在嗎?”縣令回答:“自從他們成為富人,酒鋪便轉讓給了別人,因為司馬相如的名氣,酒鋪生意一直很好,我們今晚就去那里吃飯。”當他們來到酒鋪時,一陣酒香撲鼻而來,司馬遷環視四周,發現當年司馬相如寫的招牌仍在,頓時,一種懷舊情緒在腦海中浮現。第二天,他們從臨邛到笮地(今四川漢源)考察,然后再去昆明。由于到昆明的五尺道沒有修通,一路跋山涉水,非常難行,許多郡縣與朝廷失去聯系,道路險阻是一重要原因。公孫弘和司馬遷等人沿途做安撫工作,先后到昆明、夜郎等地,當地人大都答應歸順漢朝。司馬遷將這次巡視西南夷的情況寫成公牘上呈朝廷,經漢武帝核準,以且(Jū)蘭為牂牁郡(今貴州黃平),臨邛為越嶲郡(今四川西昌),笮地為沈(Chén)黎郡(今四川漢源東北),滇為益州郡(今云南晉寧),分別任命了地方長官,還特別給當地的滇王賜了滇王印。

在這次巡視中,司馬遷對西南的少數民族、物產、貿易、地貌、交通、人文、歷史做了許多考察,搜集到了大量歷史資料,為他后來撰寫《史記》中的《司馬相如列傳》《貨殖列傳》《西南夷列傳》等篇章打下了良好基礎。

伴隨武帝 北訪東巡

元封元年(前110),司馬遷侍從武帝到泰山封禪及北巡,為他了解統治階級內部情況提供了一個極好機會。這年春天,漢武帝從長安出發,東行到泰山“封禪”。所謂“封禪”,就是到梁父山下設壇祭地,曰“封”;到泰山頂上設壇祭天,曰“禪”。“封禪”的目的,就是祭拜天地諸神,保佑漢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江山永固。司馬遷是位無神論者,他目睹漢武帝拜神弄鬼,演繹一些虛妄之事,暗自發笑。《史記》中那篇充滿嘲笑和諷刺的《封禪書》,就是這次見聞的寫照。“封禪”后,司馬遷隨漢武帝“出長城,北登單于臺(今呼和浩特)”,又東去碣石(今河北昌黎縣)、遼西(今遼寧義縣),考察北部、東部等地區。在回長安途中,在瓠子河遇滂沱大雨,河水猛漲,堤壩決口,洪水直泄,沖毀大片農田和村莊,許多百姓被淹死,災情慘不忍睹。漢武帝發士卒數萬堵塞缺口,下令隨從官員都要背柴薪填缺口;缺口堵塞后,又下令在新修攔河大堤上蓋“宣房宮”,并作歌抒發感慨。司馬遷是這次堵塞缺口的親歷者和參與者,他后來在撰寫《封禪書》《河渠書》時就采用了許多這次出巡中采集的資料。他在《河渠書》最后說道:“余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

此外,司馬遷還多次侍從武帝巡游郡縣:元狩五年(前118),侍從武帝巡游甘泉,置“壽宮神君”;元鼎四年(前113),侍從武帝至三河地區,觀察民風;元鼎五年(前112),侍從武帝西巡空同,北出蕭關;元鼎六年(前111),侍從武帝東巡,至左邑桐鄉。這些巡游,為撰寫《史記》提供了豐富素材。

博覽群書 通曉古今

為了編撰《史記》,司馬遷除開展廣泛社會調查外,還對堆積如山的文獻資料進行了搜集和整理。西漢時期的文獻資料,除少數寫在布帛上的帛書外,大多是一捆捆的竹簡、木牘,還有些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和鑄在鐘、鼎上的金文,查閱很不方便。特別是先秦文獻資料,各諸侯國文字不盡相同,度量衡標準各異,甲骨文金文上的文字、數字很難辨認,有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記載不一,許多早期文獻只有朝代沒有具體時間……所有這些,都給文獻的搜集、整理、考證增加了很大難度。在當時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司馬遷不厭其煩,克服嚴寒酷暑、體弱多病等諸多困難,硬是一卷卷查閱、梳理、考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按朝代順序,分門別類整理、摘錄,花了4年多時間,終于完成了資料整理工作。通過整理和摘錄,他對中國歷史梗概終于有了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并據此擬定了編撰提綱,為《史記》的寫作做了充分準備。

西漢初年,沿用秦朝以十月為歲首的《顓頊歷》。元封六年(前105),司馬遷與天文學家公孫卿一起上書漢武帝,建議實行以夏歷正月為歲首的《太初歷》,得到批準,從次年(前104)起改為太初元年。司馬遷認為,這是新紀元的開端,于是開始編撰《史記》。他根據編撰需要,復查了一批古代典籍,并把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以及陰陽家、名家、縱橫家、農家、雜家有代表性的著作作為復查重點。他發現,《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歷史文獻,記載了許多唐堯、虞舜時代的傳說和夏、商、周時期的資料,但在寫《五帝本紀》時,他發現《尚書》的記載并不完全,有的內容與《戰國策》《國語》《世本》《大戴禮記》《山海經》《呂氏春秋》《莊子》等著作的記載不盡相同。經過反復考證、對比,司馬遷最后采用了《世本》《大戴禮記·五帝德》《大戴禮記·帝系》的說法,把“五帝”確定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他為蘇秦、張儀、孟嘗君、魯仲連、鄒陽、范睢、荊軻等撰寫的傳記,都以《戰國策》為主要資料來源;撰寫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多取材于《論語》或采集來的資料;孟子、荀子、老子、孫子、韓非子等的傳記,主要依據他們各自的著作;撰寫的《樂書》,則參閱了《樂象法章》《禮樂志》《禮樂章》《樂情章》《樂化章》《樂書》《樂記》等十余種文獻。總之,司馬遷認為,編撰史書,無論是寫歷史人物,還是寫歷史事件,都要按照歷史資料來寫,都要有憑有據。只有如此,才能寫出信史。

此外,《史記》在謀篇構思、敘事寫文、議論說理、語言技巧等方面,汲取了古代史書的一些精華。例如,《史記》的編年體,就是對《春秋》《左傳》的借鑒;《史記》的紀傳體,則是對《戰國策》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史記》有了許多創新。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趙翼(1727—1814)指出:“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匯于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圍,信史家之極則也。”(《廿二史札記》)事實上,司馬遷的五體結構史學框架,一經創立,即為經典,縱觀“二十四史”,無一例外,被趙翼稱為“史家之極則”。司馬遷對他的朋友褚太說:“我要做第二個孔子,把《史記》寫成第二部《春秋》。”司馬遷的確做到了。

雖遇橫禍 矢志不渝

天漢二年(前99),正當司馬遷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埋頭寫作之時,突然禍從天降:司馬遷為戰敗投降匈奴的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觸怒了漢武帝,被打入監獄,遭受“宮刑”(閹割)。太始元年(前96),司馬遷遇大赦出獄,但這一奇恥大辱所造成的生理和心靈的創傷卻無法抹去。他曾想到死,但轉念一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了完成《史記》的編撰,他把滿腔悲憤都傾注到著述上,并以古代圣賢在困境中發憤著書的例子來勉勵自己。他在寫給好友任少卿的信中說:“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推演《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被剜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后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賢們為抒發憤慨而寫作的。”他表示:“我之所以忍受著屈辱茍且活下來,陷在污濁的監獄之中卻不肯死,是遺憾我內心的志愿有未達到的……”因此,他忍辱負重,在極度悲憤之中,終于完成了《史記》這部不朽的光輝著作。

【故事評析】

司馬遷為編撰《史記》,一方面,開展了廣泛的文獻調查,引用了大量古籍上的記載;另一方面,進行了大量實地考察,搜集了許多從古籍中不可能得到的資料,獲得了許多對歷史、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漫游、出使和侍從這三種類型的社會調查,對司馬遷都具有重大意義:一是開闊了知識視野,在歷史、地理、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民風民俗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知識;二是游覽了名山大川,陶冶了愛國愛民的浩然正氣和高尚情操;三是考察了南北城鄉,接觸了貧富分化、嚴重不公的社會現實;四是查訪了名人逸事,領悟了他們為國為民而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五是洞察了官場黑暗,體會到了朝廷內部鉤心斗角、互相傾軋的殘酷。總之,通過社會調查,司馬遷既增長了知識,又提高了修養,從而為編撰獨具一格、“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這說明,《史記》之所以被稱為“信史”“實錄”,之所以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在于它把“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了起來,它實際上是文獻調查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的產物。

更難能可貴的是,司馬遷所受的屈辱,不僅沒有使他沉淪,反而使他深刻認識到皇權專制的殘酷與黑暗,促進他的思想、態度乃至整個人生觀得到了高度升華和徹底轉變:從“茍合取容”,有意迎合皇上心意以保全自己,轉變為“不虛美,不隱惡”;從“從俗浮湛,與時俯仰”,轉變為敢于面對現實,秉筆直書;從怯懦軟弱,茍活于世,轉變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從這個視角看,司馬遷受辱與“左丘無目,孫子斷足”一樣,都是極其殘酷的壞事在客觀上變成了天大的好事!

此外,司馬遷的社會調查思想和方法還有許多獨特之處:一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宏大調研目的。二是“不虛美,不隱惡”的客觀“實錄”精神。三是“涉獵廣博”“馳騁古今”的全面搜集資料原則。四是“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和“承敝通變”的系統研究方法。五是采用譜系表格、刪繁留要的簡明敘述方法。所有這些特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原文和注釋】
史記·太史公自序(節選)

遷生龍門(1),耕牧河山之陽(2)。年十歲則誦古文(3)。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4),窺九疑(5),浮于沅、湘(6);北涉汶、泗(7),講業齊、魯之都(8),觀孔子之遺風(9),鄉射鄒、嶧(10);戹困鄱、薛、彭城(11),過梁、楚以歸(12)。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13)

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14),而太史公留滯周南(15),不得與從事(16),故發憤且卒(17)。而子遷適使反,見父于河洛之間(18)。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予乎(19)?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20),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

注釋:(1)龍門:為夏禹治水時所鑿,在夏陽縣境,唐改稱韓城縣。 (2)河山之陽:即在龍門山之南。 (3)古文:指《左傳》《國語》《系本》等書。 (4)上會稽,探禹穴:禹巡守會稽猝死,葬于會稽山,山上有一深洞,民間稱為禹穴。 (5)窺九疑:九疑山在湖南道州(今湖南道縣),因山九峰皆相似,故稱九疑。傳說九疑山是舜的安葬處,司馬遷到九疑就是為了窺探舜的墓地。 (6)浮于沅、湘:浮,即泛舟;沅、湘,指沅水、湘水,都在湖南。 (7)北涉汶、泗:涉,渡過;汶、泗,指汶水、泗水,都在山東。 (8)講業齊、魯之都:業,學業。指在齊、魯兩地的都會研討學問。 (9)觀孔子之遺風:考察孔子留傳下來的風氣。 (10)鄉射鄒、嶧:在鄒縣、嶧山行鄉射之禮。 (11)戹困鄱、薛、彭城:戹,同厄,困苦、阻塞;鄱、薛、彭城都是縣名,古屬魯,即今山東。 (12)過梁、楚以歸:經過梁、楚之地回到家鄉。 (13)還報命:指歸來向朝廷復命。 (14)漢家之封:漢朝的封禪典禮。 (15)周南:指今日之洛陽。 (16)不得與從事:與,參與。指不能參與其事。 (17)發憤且卒:指心中憤懣,致病將死。 (18)見父于河洛之間:指在黃河、洛水之間拜見了父親。 (19)絕于予乎:會斷絕在我手里嗎? (20)今天子接千歲之統:現在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

撰稿人:胡安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泉县| 龙游县| 兴义市| 尉氏县| 凤山县| 同心县| 报价| 房产| 乌苏市| 香港| 新田县| 甘谷县| 达日县| 晋州市| 施甸县| 兴仁县| 比如县| 临澧县| 宁都县| 新巴尔虎左旗| 阳东县| 萍乡市| 彰化市| 西畴县| 达州市| 保靖县| 普兰店市| 平安县| 大竹县| 石景山区| 扎兰屯市| 平凉市| 怀宁县| 敦煌市| 扎赉特旗| 开平市| 洛隆县| 襄垣县| 凤冈县| 成武县| 望谟县|